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包虫病工作总结范文【参考4篇】
包虫病工作总结范文【参考4篇】【导读】这篇文档“包虫病工作总结范文【参考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包虫病【第一篇】包虫病1.简介在美丽的中国西部高原地区,多为藏族人民世代繁衍生息和劳作的地方,由于恶劣的高原气候,闭塞的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我们西部广大农牧区一种被称为“第二癌症”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包虫病,犹如草原“瘟神”时时威胁和危害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给包虫病患者带来了深深痛苦,严重制约了西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牧民的脱贫致富。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安排技术人员和专项资金,积极开展了包虫病的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包虫病又名棘球蚴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和经济问题,是畜牧业地区的常见病、多发病。棘球蚴在人体和家畜体内寄生时,由于虫体逐渐增大,对周围组织呈现剧烈压迫,引起组织萎缩和机能障碍。当肝脏肺脏有多量虫体寄生时,由于肝肺实质受到压迫而高度萎缩,甚至引起死亡。2.流行分布包虫病呈全球性分布。重要流行国家有东亚的中国、蒙古;中亚的土耳其、土库曼斯坦;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南美的阿根廷、巴西、智利;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非洲北部、东部和南部的一些国家。我国是包虫病高发国家之一,其中以新疆、西藏、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四川等7省(区)最为严重。其次是陕西、山西和河北的部分地区。另外,在东北3省、河南、山东、安徽、湖北、贵州和云南等省有散发病例。包虫病主要有泡型包虫病和囊型包虫病。泡型包虫病又被称为“虫癌”,是高度致死的疾病,分布范围多见于青海、西藏、甘肃、四川、新疆的部分地区。在我国以囊型包虫病为主,主要流行于西北的牧区和半农半牧区,家犬是主要的传染源和终宿主。受草地畜牧业固有生产模式的限制,农牧民的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畜牧业生产和产品的加工等过程中无法实现有效的监控和处理,造成包虫病的广泛流行危及人畜健康。动物患包虫病后直接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影响动物品种的选育和畜种改良,严重阻碍畜牧业生产的发展。由于牛、羊等家畜包虫病给我国畜产品造成的年经济损失多达数亿元。调查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行区各地的人群感染率和患病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由于各地区间肉类和其它牲畜产品的流通等原因,包虫病已由牧业区向农业区和城区扩散,并呈由西部和北部向东部和南部蔓延的趋势。包虫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安全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搞好包虫病的防治研究工作对我省西北部高原牧区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农牧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3.病原形态包虫病是由棘球属虫种的幼虫所致的疾病。目前被公认的虫种有细粒棘球颖虫、多房棘球绦虫、伏氏棘球绦虫、少节棘球绦虫。其形态、宿主和分布地区略有不同,以细粒棘球绦虫最为常见。细粒棘球绦虫虫体很小,仅2-7mm长,由头节和3-4个节片组成。细粒棘球蚴为一包囊构造,内含液体,形状与大小因寄生部位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4.生活史和感染途径包虫病的流行与传播存在家养动物循环和野生动物循环两种形式,家养动物循环是指狗与牦牛、绵羊等的细粒棘球蚴循环,野生动物循环是指狐狸、狗与与啮齿类动物的多房棘球蚴循环。犬是包虫病的终末宿主,犬参与棘球蚴循环并传播,据统计,家犬棘球绦虫的平均感染率为35%。犬日排棘球绦虫虫卵量约为20-200万个,在排出成熟节片及大量虫卵时,污染草地、水源、家居环境,或附着在其毛皮上,食草动物和人均因食入虫卵而被感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人与犬的密切接触,在包虫病的传播过程中,犬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明显大于狼、狐狸等野生动物。细粒棘球绦虫成虫孕卵节片随终末宿主的粪便排出体外,孕节蠕动或破裂而污染牧草、牧地、水源、畜舍等环境物体,当中间宿主羊、牛、骆驼、猪、马等40多种动物随牧草、饲料或饮水吞食了这种虫卵时,即感染包虫病。虫卵在中间宿主寄生发育,临床上尤以肝脏和肺脏上的寄生较为常见,犬等终末宿主吃了病畜的肝、肺等内脏器官后,棘球蚴就进入肠道,约经3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可在宿主肠道内生活6个月左右。多房棘球绦虫的虫卵随终末宿主(狗、猫、狐等)粪便排出,散落在地上、水中和植物叶茎上,被中间宿主(人、畜、鼠等)吞食,经血液循环被带到肝脏,在这里发育成泡球蚴,泡球蚴易转移到肺脏和大脑等器官。若受感染的中间宿主的肝脏等组织器官被终末宿主动物食入,泡球蚴在其小肠内发育为成虫。人若误食虫卵也可感染包虫病,棘球蚴在人体内生长发育长达10至30年,最近研究证实,鹰类可以散播虫卵污染食物,对于棘球蚴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5.临床症状和致病作用棘球蚴对中间宿主的危害依蚴体的大小、数量与寄生部位而有差异。棘球蚴几乎可以寄生于人和其他中间宿主的各个部位。根据有关资料的报道,棘球蚴病最常见的是肝包虫病、肺包虫病,此外,还有腹腔包虫病、脾包虫病、肾包虫病、骨包虫病、脑包虫病及心脏包虫病等。其致病作用一是对器官的压挤,二是分泌毒素。蚴体发育慢,在体积不大时,宿主长期无感觉。患者早期会有低热、食欲减退、腹泻、过敏性皮疹等现象出现,但是它的症状也会因包虫寄生的部位、囊肿大小以及有无并发症而不同。主要有两类表现:(1)过敏反应,使宿主发生呼吸困难,体温体高,在人特别敏感,常见的有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和过敏性休克,甚至导致死亡;(2)占位性病变,随着包虫囊的不断生长,被寄生的器官出现压迫性萎缩,影响功能或导致疼痛。绵羊对本病最易感,死亡率比其他动物高,严重感染时,消瘦、被毛逆立、易脱毛、肺部受侵害则连续咳嗽,卧地,病死率较高;牛感染包虫病时,营养失调、体瘦衰弱、反刍无力、常鼓气,叩诊浊音区扩大,触诊表现疼痛,肺则咳嗽,如破裂者全身症状迅速恶化,通常会窒息死亡;猪等家畜症状不太明显,有带虫免疫现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7236-1998)生猪屠宰操作规范A1.2.3进行内脏检验,动物剖解可见肝脏肺脏凹凸不平,切开肝脏肺脏可找到棘球蚴,可见有液体流出,有时能见到子囊,绝大多数泡状棘球蚴囊肿见于肝,一般呈单个距块型,有时为结节型,或两者兼有。终末宿主的棘球绦虫病一般无明显症状,当感染严重时,病狗表现腹泻、消化不良、消瘦、贫血、肛门瘙痒等症状。6、造成包虫病高发主要原因:(1)农牧区特定的生态环境该病主要在农牧区流行,牧民家家养犬,家犬、野犬四处流窜,严重失控,狗粪也随处可见。严重污染了草场、水源以及街道、居民住宿区的环境。作为中间宿主、终末宿主的牲畜、犬啮类动物、狐、狼等动物间形成了自然循环传播链,都不同程度的感染两型包虫病,在流行病学中均起着重要的传染源作用。(2)犬类动物管理无序犬是包虫病的终末宿主,犬参与棘球蚴循环并传播,据统计,家犬棘球绦虫的平均感染率为35%。犬日排棘球绦虫虫卵量约为20-200万个,在排出成熟节片及大量虫卵时,污染环境或附着在其毛皮上,食草动物和人均因食入虫卵而被感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由于人与犬的密切接触,在包虫病的传播过程中,犬作为传染源的危害明显大于狼、狐狸等野生动物。但是,在牧区对犬只的管理不到位几乎是空白,犬类动物无序繁衍,野犬数量不断增大;而且牧犬和家犬绝大多数都是未加约束、自由活动。而牛粪作为牧区最主要的燃料,在收集、制作、翻晒等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与地面上的犬粪接触;最为关键的是,农牧民宰食牛羊后,多将带虫内脏随意抛弃,任犬抢食,进而无意中使犬感染棘球绦虫,从而构成人畜间疫情灾难性循环。(3)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农牧区一般当地经济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教育与医疗卫生发展滞后,卫生意识淡薄,受传统生活习惯和观念的影响,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卫生意识,对包虫病防治自我防护意识匮乏,从而成为导致广大农牧民群众包虫病患病率居高不下。此外,广大牧区牧民的居住条件差。农牧区人畜同居一室现象非常普遍,尤其是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更为突出,长时期与牲畜、犬共生于一室无疑增加了感染机会,也是造成包虫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在牧区大部分农牧民随地屠宰牛羊,随意堆放,肉品极易受到包虫虫卵污染,随时可以拿来生食,这也是造成包虫病高发的原因之一。饮用水的不安全性也是高发原因之一。由于传染源-犬类动物活动的不确定性,对其粪便无法进行无害化处理造成包括水源在内的环境污染,绝大多数农牧民的生活用水是在居住地附近自由取水,多取沟、溪、塘等地表水或浅层地下水饮用,长期饮用被虫卵、孕节污染的水也会导致包虫病高发。7、包虫病的防治策略包虫病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健康养殖,政府主导,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贯彻“切断病原循环链”方针,以动物与人类包虫病的发生流行的关系、规律为基础,从管理、教育和技术措施三方面入手,重点抓好驱虫,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综合防治。我国卫生部办公厅于2007年4月颁布了《包虫病防治技术方案(试行)》。根据该技术方案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如下一些具体的防治措施.(1)切实做好家养犬的管理,推行拴养制度和定期驱虫制度①推行家养犬拴养制度,严格控制犬的数量:建立犬驱虫登记卡,对流行区所有家(牧)犬进行登记,建立家养犬养殖档案,并对家养犬实行拴养制度。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姓名、犬的性别、年龄、毛色、每次驱虫的时期等。②消除无主犬:以村为单位对无主犬进行登记造册,清除并作无害化处理。③推行犬定期驱虫制度:采用吡喹酮(规格:0.2g/片)对所有犬每月定期进行一次药物驱虫,每犬每次1-2片(体重大于15㎏的犬每次2片),可将药物包被在犬能够吞食的饵料中,给犬喂食。确认犬吞服后在犬驱虫登记卡上进行记录,投药后7天内限制犬的活动范围,收集犬排出的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深埋、发酵)。(2)牲畜的屠宰管理①屠宰场的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6548-1996)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对病变脏器实施无害化处理(高温高压、焚烧或深埋),严禁出售;严禁在屠宰场内养犬,并防止犬进入屠宰场。②家庭和个人屠宰的管理在目前尚不具备定点屠宰条件的地区,要教育和引导群众不用未经处理的病变脏器喂犬,可将病变脏器煮沸40分钟后喂犬,也可对病变脏器焚烧或深埋。(3)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贯穿于包虫病防治过程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其目的在于通过普及包虫病的基本知识,唤起全体居民对包虫病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居民积极参与和配合防治工作的意识和依从性;增强流行区居民自愿地接受包虫病查治的自觉性;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习惯,以降低人群感染率和包虫病在动物宿主间传播的机会,最终达到控制包虫病的目的。①牧民和从事屠宰业等高风险人群在生产和生活中要加强个人防护,不喝生水,不食生菜。②应避免与犬密切接触,饭前洗水。③捕杀野狗,限制犬的数量,严禁用含有虫体的动物脏器饲喂犬畜,加强对家犬驱虫,人、犬驱虫后的粪便要进行无害化处理。④严格执行肉食品卫生检测制度和动物检疫制度。(4)人群包虫病患者的发现和治疗①病人的发现和疫情报告疫区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城镇市民必须配合相关机构开展包虫病的检查监测,切实做到早检查、早确诊、早治疗。方法可根据《包虫病诊断标准》(WS257-2006)采用B超影像学检查,对疑似者采用血清学方法辅助诊断,计算患病率。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包括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均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规定,采用网络直报或传染病报告卡对所有确诊、临床诊断和疑似包虫病病例进行报告。②病人治疗包虫病患者应遵医嘱,积极开展手术治疗和药物治疗。目前对于包虫病的治疗,仍然以外科手术为主。我国在包虫病的外科治疗方面已取得了很大进展,经过不断改进手术方法,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治愈率。对符合手术指征并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者,应选择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尽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适用于无禁忌症的肝囊型包虫病Ⅰ-Ⅲ型、多器官包虫病、肝外包虫病和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复发以及泡球蚴病患者等不宜采取外科手术根治的患者。8、总结:包虫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制约了我国西部地区经济
本文标题:包虫病工作总结范文【参考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17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