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例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例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例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现实体验出发,举例说出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并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3、学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及简单的绘图能力。教学重点: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及气温分布图。教学难点:理解气温的变化规律及分布规律。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可在上本节课前将学生分成三组,让学生注意收听连续三天的天气情况,每个小组分别关注一天的天气情况,每组代表作好记录并填在以下表格当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每一天都会关注当天的天气情况,那么,每天的天气状况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自己记录的天气状况表格,然后看看,在这个季节里,你们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项?是风力,阴天、晴天,还是气温?现在天气逐渐转凉了,变冷了,气温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气温的有关知识。教学新课:一、气温与生活提出问题: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气现象是与气温有关的?学生讨论: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讨论,然后每组派一位或几位代表站起来发言。参考资料,少熬夜!大屏幕投影:想一想说一说学生回答完后,让学生阅读书上的“活动”部分的五则生活实例,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每则例子分别说明了气温与穿衣、饮食、住房、农作物、交通等的关系。如果同学思维较活跃的话,还可引导学生说出气温与其他的人类生活、生产方面的关系。让我们再来看一下刚才的这个表格,最后两栏是什么?那么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怎么测出来的?再看到书上的表3、10,请读出一天中,8时、14时、20时、2时的气温是多少摄氏度?从这个图表中,你能观察出气温与时间的关系吗?你会用数学方法来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吗?大屏幕投影:看一看算一算既然一天当中,会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那么我们在不同的时刻测出来的气温是不是一样的呢?下面,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在横线上填出几个字,来概括一下气温状况。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在一天中,一年中,我们这里的气温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现在,这个季节,我国的南方与北方,中国与澳大利亚的气温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气温是变化的。从而过渡到第二个问题的学习。二、气温的变化提出问题:同学们请看课本上的图,你们能从这两幅图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间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大屏幕投影:读一读想一想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讨论、比较,然后经过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结论:1、图的纵坐标都是表示气温,横坐标都是表示时间。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数值约为31℃,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大概4时左右,数值约为24、5℃。3、一年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约为24℃,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约为—6℃。4、图中的曲线形状都是中间向上隆起,呈波峰式。(当学生得出这个结论时,可趁势引导他们得出南半球的气温曲线呈波谷式,这是判读气温曲线图的要领之一)5、可以间接得出的结论是:通过计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就是日较差,约为6、5℃;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为年较差,约30℃。(学生在经过这样的自己分析读图,讨论整理之后,参考资料,少熬夜!已经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能力)师小结:由此可见,这种用曲线的弯曲变化来反映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情况的图就是气温曲线图,它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气温在一天或一年中的变化规律。好的,下面我想问问大家,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一些什么知识?学生经过回忆,思考,先后回答出:1、了解了气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知道了气温有最高值和最低值3、会计算气温的平均值4、学会了怎么读气温变化曲线图下面,我就想来考考大家,看同学们掌握得怎么样了,我们自己动手来绘制一幅气温曲线图。大屏幕投影:画一画比一比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可相互讨论,商量,教师可在下面进行适当地引导、指点,然后绘图,最后,各小组选出一到两幅画得比较好的图放到屏幕上投影,让大家进行点评,这样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二课时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教学新课:三、气温的分布教师引导读图并提问,这是一张什么图?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大屏幕投影:想一想提问:世界的气温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规律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要先学会读等温线图。引导学生读书上图3、16,然后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等温线?它与我们以前所学的等高线有什么不同?2、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气温是否相等?3、相邻两条等温线之间的温差是多少?4、等温线的稀疏与气温差之间有什么关系?5、在等温线闭合处,如何判断是高温中心还是低温中心?等学生答出这些问题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的等温线,并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1、等温线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纬线有什么关系?(经过小组讨论思考,学生可以答出: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并且,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2、在图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温线,看看它的分布怎样?在经过陆地与海洋时,等温线是不是平直的?这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有什么?还有什么因素也参考资料,少熬夜!会影响气温分布?(不平直,等温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除了纬度会影响世界气温的分布外,还有海陆的分布也会影响气温的分布)3、在炎热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终年不化的积雪,为什么?学生对这个问题,可能还不太熟悉,教师先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气温受海拔的影响,比如,我们爬山的时候,会感觉爬到山顶就很凉爽;夏天,人们愿意去城市郊区附近的山地乘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看书上的图3、18,并根据有关的提示,计算出该座山顶的气温应该是24℃。所以说,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气温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够高,山顶也可能终年白雪皑皑。归纳小结: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世界上气温的分布,会受到纬度、海陆分布、地势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气温的分布变得很复杂了。做一做:最后,让学生做一做书上57页的“活动”题,并进行讲解,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授课体会:这节课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对于“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虽然使用了挂图,但同学们还不是很理解。在根据“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这一规律,计算某些些题目时失分率还是很高。下节课对于这个知识点还要加以练习。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东南亚地形、气候的一般特点,及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方面的差异;2、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及包括的国家;3、通过使用地图,提高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图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问题的能力;4、通过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教学重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特点学习方法指导:1、学会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资源等方面描述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特证。参考资料,少熬夜!2、学会分析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在地里环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总结出一个区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3、学会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区域之间的差别与联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狮城是那座城市吗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在哪个国家吗让我们一起到东南亚去旅游,你就会得到答案!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第三篇】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第一节大洲和大洋,是学习陆地和海洋的基础,内容包括海陆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线三部分内容。1、海陆分布:教材利用图文来说明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使学生了解“地球”“水球”称谓的依据。2、七大洲和四大洋:从大陆、岛屿、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们把全球陆地划分为七大洲。通过“读图”,分别认识七大洲的名称、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线并认识各大洲的轮廓。四大洋:说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陆地分割,又相互连通。然后“阅读”介绍大洋、海、海峡。3、各大洲的分界线:利用图片来说明各大洲的分界线。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地图等基本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已经涉及到若干本节课的内容,已初步具备了学习本课的基础,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学生在学习时主要利用地图和学生的参与,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并指导学生用“图上记忆法”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全球海陆分布,了解海陆面积比例。运用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并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界线。2、能力目标:使学生会用地球仪、世界地图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快速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通参考资料,少熬夜!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同时渗透开放性的话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求异思维。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比例。2、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3.七大洲的名称、面积排序。4.四大洋名称、面积排序。难点: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大洋、海和海峡。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知道地图的三个基本要素。2、在地图上正确辨别方向;会比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据比例尺,量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能够根据地图的图幅大小、所示范围大小,正确选取比例尺。3、了解地图的制作原理和地图的分类;实例引导读图尝试,学会判定生活中地图上的方向。4、体验演示判定方向的快乐;领略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教学重难点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大小、内容详略的关系。教学方法以学案为载体,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谜语导入:“四四方方一张纸,世界各地都容纳,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图”。“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学会看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之一。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绘制地图的一般方法1、自主学习:读图1—7和图1—8,思考:(1)是不是图中那所学校象图中的那样小?画我参考资料,少熬夜!们学校的校园平面图,要用一张象校园那么大的白纸来画吗?(2)把校园中的事物象画美术作品那样真实地画在纸上吗?(3)如何让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学楼?哪里是运动场?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3、合作探究:地图是怎样制作出来的?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号表示不同的地物(图例),并用文字、数字标明(注记)。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缩小,并用_______画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为一幅地图。鸟瞰图—平面图—地图学习任务(二)地图的分类1、自主学习:读第7页第一段,思考:地图都有哪些种类?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3、合作探究:《肥城市各年龄段人口统计图》、《山东省河流分布图》各属于哪一类地图?一般来讲,阅读地图时,应先看图名,知道地图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接下来是看图例,了解地图内容的表达方式怎样;阅读地图内容时,应该是先整体,后局部,先综合,后要素。尽量多地发掘地图内容,达到“图”尽其用的目的。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图必须具备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学习任务(三)方向判定1、
本文标题: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647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