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标准化基础第一章标准化概论第一节标准化基本概念第二节标准化发展历程第三节新中国标准化管理发展的三阶段第四节标准的价值第五节标准化原理和方法第一节标准化基本概念一、标准(Standard)是对一定范围内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统一的一致性要求其实就是标准事物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二、标准的对象(传世之作,绝版艺术品?)重复性的概念和重复性的事物三、标准的本质反映的是需求的扩大和统一。标准的运用使重复出现和无限延伸的需求简单化。(度、量、衡、文字、鋳币、配方、车轮和轮子外形规矩)四、标准的载体标准的核心内容(重要内涵):技术指标、技术要求、检测方法、规则以及实现形式等等。没有一定的载体作为标准的外在表现形式,标准的内在要求就无从谈起,也无法供多人共享和传递。标准的载体即标准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文件(纸质、磁盘、光碟等)。五、标准制定的十要素1.须有专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起草或审定;2.须经过一定的程序产生,这些程序一定要体现出充分协商的一致性;3.标准的内容涉及的是技术(某些标准中也涉及一些管理性条款,但这些条款也是与技术条款配合使用的);4.标准要有一定的科学性;5.制定标准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产、加强管理、发展贸易、扩大交流;6.制定、使用标准的动力是谋求利益的共同性;7.标准的最终效果体现为自愿执行,通过社会和企业自愿实现,体现为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8.标准要具备统一的格式;9.标准须经权威部门审批发布;10.标准要实施一系列的动态管理。六、标准化定义:1.“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GB/T20000.1-2002)2.“针对现实或潜在的问题,为制定共同重复使用的规定所进行的活动,其目的是在给定范围内达到最佳有序化程度”(1996年ISO第2号指南)上面两个定义表述是一致的,其要点为1.标准化是一项活动,一个过程。其活动主要包括制定、发布、实施,还有制定前的研究和实施后的修订和修改。将标准大而化之、广而化之的行动就是标准化。2.标准化的活动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就是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七、标准化的作用1.是生产社会化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技术基础;过细的社会分工全面、全员、全过程、全社会2.是提高产品质量、保护人体健康、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质量认证、质量管理、QS、CCC3.是发展市场经济,促进贸易交流的技术纽带;贸易技术壁垒4.是构架现代技术发展的平台和通道,也是现代技术竞争的关键;潜在的生产力---技术标准5.是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简化生产技术第二节标准化发展历程一、人类无意识的标准化行为旧石器时代:用石头制成的切削器、石刀、石斧新石器时代:磨削石器二、人类有意识的标准化行为从计量开始的:用手指和脚趾计算--结绳--刻记--象形文字据古书记载为:“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之多少,随物众寡”(《易九家言》),即根据事件的性质、规模或所涉数量的不同结系出不同的绳结。民族学资料表明,近现代有些少数民族仍在采用结绳的方式来记录客观活动。三、中国古代标准化3000多年前的青铜器、铜合金铸成的钱币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度、量、衡的统一;《工律》、《金布律》、《田律》宋代:110卷《军器法式》北宋的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成功地利用了标准件、互换件、分解组合、重复性原理明朝的李时珍《本草纲目》(金沙遗址博物馆)四、近代标准化手工业时代的标准化为了解决人们生存的实际需要,大机器工业的现代标准化的首次应用是与战争有关。1916-1921年,下列国家成立了标准化组织:荷兰、菲律宾、德国、美国、瑞士、法国、瑞典、比利时、奥地利、日本。目前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已经有146个建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1946年10月,中、英、美、法等25个国家在伦敦发起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06年,德、英、法、美、日等27个国家的代表在柏林签订了《国际无线电报公约》。1932年,7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会议,将《国际电报公约》与《国际无线电报公约》合并,制定《国际电信公约》,并决定自1934年1月1日起正式改称为“国际电信联盟”(ITUInternationalTelecommunicationUnion)。经联合国同意,1947年10月15日国际电信联盟成为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其总部由瑞士伯尔尼迁至到日内瓦。国际电联的使命是使电信和信息网络得以增长和持续发展,并促进普遍接入,以便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参与全球信息经济和社会并从中受益。自由沟通的能力是建设更加公平、繁荣与和平的世界的必不可少的前提。为使该愿景成为现实,国际电联帮助调动所必要的技术、财务和人力资源。1906年成立国际电工委员会(IECInternationalElectrotechnicalCommission)。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国际性电工标准化机构,负责有关电气工程和电子工程领域中的国际标准化工作。总部:国际电工委员会的总部最初位于伦敦,1948年搬到了位于日内瓦的现总部处。1990年和2002年我国在京分别承办了IEC第54届和第66届年会。宗旨:促进电工、电子和相关技术领域有关电工标准化等所有问题上(如标准的合格评定)的国际合作。该委员会的目标是:1.有效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2.保证在全球范围内优先并最大程度地使用其标准和合格评定计划;3.评定并提高其标准所涉及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4.为共同使用复杂系统创造条件;5.提高工业化进程的有效性;6.提高人类健康和安全;7.保护环境。五、现代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标准化工作ISO、IEC和ITU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的三个国际标准综合类电工电信化专门机构。现有国际标准中由ISO制定的标准占68%,IEC占18.5%,包括ITU在内的其他22个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标准占13.5%。此外,还有多个专门化的国际组织。现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标准委,SAC),代表我国在ISO和IEC两个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开展工作。信息产业部代表我国参加ITU。六、思考题为什么在1000多年以前,我国的标准化思想是那么丰富,标准化成果是那么显著,而在现代却黯然失色?国运衰,则标准衰;国运兴,则标准兴第三节新中国标准化管理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如何把握标准化发展历史过程的内在联系黑格尔:“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即,现实是发展的,现状是要改变的,为其如此,才显得合理。事物的发展在一定的阶段总是渐变的过程,渐变中孕育着突变,没有渐变就没有突变。二、新中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历史回顾纵观历史,中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历程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和中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标准化事业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各个阶段之间都有相关的内在联系,有着与当时经济政治形势相联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有着自身运动规律的规范和约束,这不是一种随机的事件,而是标准化事业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1949年(标准规格处,采用前苏联标准)60年代初期(中苏关系破裂,确立了国家标准、部标准和企业标准三级标准体系,基本形成了以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和地方相配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只有400项)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管理条例》)至今三、标准化事业发展的新阶段1.第一个历史阶段:1949-1988“政府主导、计划控制、强制实行”2.第二阶段:1988-入世前1988年12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的标准化事业发展及其管理开始走上了法制轨道。1990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国的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又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四、第三阶段的表现形式及实质2001年10月1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简称国家标准委)作为国务院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主管机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成立。是国家质检总局领导下的事业单位,不再是政府行政机关。其管理全国标准化工作的行政职能不是机构本身所特有,而是经国务院授权才有的。因为标准化事业本身既是一项技术性基础工作,又是一项为经济、为贸易、为全社会服务的公益性事业。从本质上说,它不是一项政府行政行为,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更不是一种政府管理职能。第四节标准的价值一、标准是一种产品标准是一种具有特殊形态、有着特殊用途的特殊技术产品,是由专家依据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生产出来的。二、标准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标准的使用价值是标准的自然属性标准的使用价值是通过它的适用性表现出来的。标准的适用性如何,可以作为衡量一项标准的使用价值大小的客观尺度。标准的价值反映的不是一项标准是否有用或者有用性的大小,而是指在标准的生产过程中物化在该标准中的一般性人类劳动。标准的价值是标准的社会属性。第五节标准化原理和方法一、桑德斯理论桑德斯,英国人,1963-1972年担任ISO标准化原理委员会主席。《标准化的目的与原理》,主张:1.标准化从本质上看,是社会有意识地努力达到简化的行为;2.标准化活动不仅是经济活动,也是社会活动;3.标准的出版是为了实施,不实施就没有任何价值;4.制定标准时要慎重地选择对象和时机,并保持相对稳定,不能朝令夕改;5.标准在规定地时间内要进行复审和必要地修改;6.在标准中规定产品性能和其他特性时,必须规定测试方法和必要地试验装置;7.国家标准以法律形式实施应根据标准地性质、社会工业化程度、现行法律情况等慎重考虑。二、松浦四郎理论日本人,1961年起为ISO标准化原理委员会成员,1972年出版《工业标准化原理》。1.标准化本质上是一种简化,其含义包括:从复杂到简单,从多样化到统一,从多到少,从无序到有序等等,认为简化是社会自觉努力地结果。简化不但要减少某些事物地数量,简化目前地复杂性,也能预防未来可能产生的不必要的复杂性;2.标准化是一项社会活动,不但需要社会各方面相互协作共同推动,还需要克服过去形成的社会习惯,而社会习惯势力是一种不可低估的阻力;3.标准化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最佳的“全面经济”,必须从长远的观点和全球的高度来对待“全面经济”,这就需要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国家标准;4.简化决定于互换,互换不仅适用于物质的东西,也适用于抽象的概念和思维;5.制定标准要慎重选择并保持稳定。标准要定期评审和及时修订。制定标准的方法应以全体一致同意为基础三、中国的标准化理论前面理论的局限性:标准化实践方法的总结多于原理性指导。1974年,我国以李春田为代表的中国标准化工作首次提出:“优化、统一、简化是标准化的基本方法,后概括为:“统一”、“简化”、“选优”和“协调”,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1.简化原理是标准化最一般的原理,通过标准化活动,把多余的、可替换的、低功能的环节简化掉。既必要又合理的简化才能达到“总体功能最佳”。标准化的本质就是简化。2.统一原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对标准化对象的形式、功能或其他技术特性所确立的一致性,应与被取代的事物功能等效。原则有:一致性原则、时间和条件原则,等效性原则3.协调原理一致性靠协调取得,标准本身就是协调的产物。4.优化原理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最佳效益。第五节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四、新的理论挑战1.标准化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在国民经济增长的比率中有多大的比重是由标准化的推行引起的?2.标准化与贸易发展的相关性标准和标准化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规范和指导生产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标准化的这种角色在逐渐淡化。标准和标准化被更多地强调服务贸易,乃至和贸易技术堡垒结下不解之缘。3.标准化与互联网的关系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互联网,没有标准化就没有信息通讯技术。4.标准化与新经济现象的关系自动识别技术,条码、磁卡、IC卡、射频卡及各种识读工具。第六节我国的标准化体系现状及未来一、基本情况到2003年底,我
本文标题:第一章标准化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42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