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发展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听课笔记报告的主要内容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背景分析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三、主要概念的界定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五、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功能六、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重点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背景分析(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教育改革的几大趋势自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几乎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了教育领域的三大潮流,也有人称其为三大趋势:全民教育运动;教育成为国家行为(“总统行为”、“总理行为”、“政府行为”);在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的推进过程中,思考、研究教育如何选择、如何定位。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背景分析(二)国内社会背景:社会转型与三大文明建设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比较剧烈的社会转型,经济、文化、教育、政治诸方面的体制开始转型,市场化、城市化、民主化、法制化先后被提上议事日程。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背景分析(二)国内社会背景:社会转型与三大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综合发展等具体目标在内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五统筹”的基本思想;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的口号,并要求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整体实施;提出了构建人人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背景分析(三)国内教育背景: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教育行政机关的负责同志类似于“大校长”,公办中小学类似于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附属机构、分支机构,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在人、财、物、课程及其它教学业务方面政府对学校统得过死,校本管理远未形成,依法自主管理难以实现;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背景分析(三)国内教育背景: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现行学校制度特别是现行学校评价制度的引导作用,导致现代教育观难以贯穿、指导教育、教学全过程,素质教育难以全面实施,学生的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背景分析(三)国内教育背景: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公办学校应获得的公共教育经费难以及时、足额到位,校长不得不花费很大的精力去筹集经费,难以把精力集中于学校的教学管理、课程管理。用来规范政府应承担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共教育经费责任的有关制度形同虚设;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背景分析(三)国内教育背景: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的产权制度不完善,资产的数量、比例构成、归属、流转等不够清晰;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背景分析(三)国内教育背景: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度因素导致部分学校的人力资源、货币资源、设备设施资源、信息资源、无形资产资源以及学校所在社区中的一些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学校效能相对较低;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背景分析(三)国内教育背景: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部分学校校长缺乏民主意识,个人专断作风比较严重,经验化、非制度化的现象比较普遍。在现行学校制度中缺少有效的制衡、监督机制,教职工难以有效地介入学校管理工作;一、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背景分析(三)国内教育背景:现行学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类似于“文化孤岛”,社区、家庭难以有效地参与、配合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学校也很少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一)价值追求与总目标本项课题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在实验区和实验校进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探索、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类型、运行机制、结构体系,回答有关的理论问题,起草并实验有关的制度文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初露端倪的知识社会、与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为现代学校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逐步建立提供实验典型、理论支持和可操作的部分规章样本,为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各种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依据和政策依据;认真研究现代学校制度的不同类型所适应的不同的社会条件,为大范围推广做好准备。在条件具备的某些地区和某些学校,初步建立起基础教育阶段的现代学校制度体系,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学习型社区建设,早日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成人力资源强国,做出应有的贡献。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一)价值追求与总目标现代学校制度的价值追求:促进学生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优化教育秩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学校效能。学生的发展是中心,秩序、公平和效率是三个基本点。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一)价值追求与总目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总目标,是要通过对于现行的学校制度的调整、改革,设计新的制度,形成与知识社会、信息社会、全面建设的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学校制度,促进学生的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维护良好的教育秩序,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学校效率,为尽可能多的青少年提供尽可能充分的、平等的、有秩序的、成本较低的、优质的教育服务。要为社会大众获得这种优质的教育服务创造平等的制度条件。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二)所保障的四个具体目标----学生的充分、全面、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校长、教职工的专业化发展;----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所在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三)拟建立的几种机制任何一种机制的构成,往往有多种要素,但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是三项:----文字性的法律、规章制度;----责、权、利相协调的组织机构;----与该机制有关联的各行为主体对该机制的充分认可。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三)拟建立的几种机制1.民主决策机制一般情况下,对于国有国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不应只属于某个自然人,而应通过民主程序,引导广大教职工、成熟程度适应的学生、开明的社区人士、有“参政议政能力”的学生家长等人士积极参与决策过程,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通过民主、集中辩证统一的过程,完成对于重大事项的决策。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三)拟建立的几种机制1.民主决策机制应先建立或完善三种二级组织:第一种: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大会闭会期间的教育工会(以下简称“教代会”);第二种:班级、年级和学校的家长委员会(教学班较少时,可只设班一级和校一级的家长委员会);第三种:学生会或学生委员会。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三)拟建立的几种机制1.民主决策机制在设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止两种倾向:民主缺失和民主过度。民主缺失会导致优秀人才难以走上他可以发挥更大作用的岗位,或者好的、效率高的、更适宜的建议、意见难以被决策者所采用,或者校长大权独揽,在校内独断专行,各种教育资源出现流失;不顾校情滥搞所谓的民主,导致民主过度,则会造成权力的过度分散,形成另一种情况的责、权、利的不统一,使得机构臃肿、决策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指挥效能低下,学校如同一盘散沙。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三)拟建立的几种机制2.管理责任机制对于学校日常管理系统各岗位的任职人员,均应有任职的硬性条件。符合任职硬性条件的人员,均可竞聘各岗位。各岗位均应有具体、明确、可操作、可监督、可问责的《岗位责任制》。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三)拟建立的几种机制3.监督制衡机制要想形成健康的管理机制,就要使责任、权力、利益三者平衡;责任、权力、利益在授予或转移时,要把责任、权力、利益绑在一起,做到同时、同方向、同力度。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三)拟建立的几种机制3.监督制衡机制监督制衡机制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要树立民主决策、依法依规管理、主动接受监督制衡的现代意识、现代思想;第二方面,要建立健全监督制衡的各种组织;第三方面,要设计、颁布实施、修订有关民主监督、相互制衡的法律、规章。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三)拟建立的几种机制4.参与合作机制通过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而逐步形成的参与、合作机制,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激励、引导教职工、高年级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的管理;第二方面,在推动教育事业和社区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学校与社区、家庭密切合作,取长补短,互相支持对方。二、现代学校制度实验研究的目标、价值追求(三)拟建立的几种机制5.平等竞争机制第一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在校内形成健康的平等竞争机制。包括岗位的竞聘、评先选优、职称评定等。第二方面,要通过制度建设,在同一社区内的同一个学段的学校之间形成健康的平等竞争机制。三、主要概念的界定(一)现代“现代”是一个动态的、标准不断调整完善的、在绝对时间上没有固定起点和终点的一个过程、一个时代。自社会化大生产形成以后,相当多的人们总是习惯于将自己所在的时代称为“现代”。三、主要概念的界定(一)现代“现代学校制度”中的“现代”,并没有具体到某年某月某日为起点的准确的起止时间段,只能笼统地认为:它指的是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文明建设”正式提上议事日程、知识社会初见端倪为起点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三、主要概念的界定(二)制度一般认为,制度是用来协调、规范人类言行的社会规范、法律规章、组织机构的总称,是规范化了的秩序。制度包含了未成文的但对人们有约束力的风俗习惯、成文的规则、组织机构、治理结构等。为了突出研究重点,在本项研究中,制度特指用来指导和约束个人或组织的社会行为,用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或人与组织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规则。三、主要概念的界定(三)学校制度“学校制度”又称“学校教育制度”,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学校制度”,指的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方面的规则,简称“学制”。它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广义的“学校制度”,指的是为了指导和协调学校的行为和与学校有关的组织、机构、人员等的行为而制定的教育法律、规章等成文的规则体系,以及学校、学校所在的社区中的组织、人员认可了的与学校有关的习惯、道德标准、风俗等未成文的规则体系。广义的“学校制度”包含了狭义的“学校制度”。三、主要概念的界定(四)现代学校制度现代学校制度特指在知识社会初见端倪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的社会背景下,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本要求,以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一)民主性现代学校制度的民主性,虽然主要体现在民主决策环节上,但不是仅仅限于民主决策环节。在重大决策、日常管理、监督制衡三大环节,都应体现其民主性。学校民主,既是一种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学校管理方式,也是校内和与学校有关的各人群的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平等的信念或观念,是一种既能体现个人尊严与组织尊严、也能体现个人价值与组织价值的道德问题。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一)民主性现代学校制度的核心特性之一,就是其民主性。要通过学校民主制度的设计与实施,确保与学校有关的各人群的相应民主权利,包括学习权、知情权、参议权、表达权、弹劾权、决策权等基本权利。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二)法制性现代学校制度的法制性,主要体现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这里所谓的“法”,既包括国家立法机构颁布的国家法律,也包括行政机构颁布的行政规章,还包括学校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是广义的“法”。四、现代学校制度的基本特性(二)法制性在这里,要注意“法”的有效性问题。第一,下位“法”要服从于上位“法”;第二,同层面上的“法”,新“法”的效力高于旧“法”;第三,程序法不能与实体法的相关原则相矛盾;第四,在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实验校,可以给予必要的政策特许,允许在实验区、校的特定空间范围内,在实验研究的特定时间范围内,不执行某些明显落后了的或明显地
本文标题: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与学校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56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