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浅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浅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资源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政元素”融合到不同类型的课程教育教学中,着眼于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全面构建“大思政”格局,进一步优化学校整体教育教学体系,使其他课程始终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将思政工作贯穿于学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推手。为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要注重课程教学德育目标的引导作用,深入挖掘其他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采取必要的措施保障“课程思政”改革全面展开,在教好书的同时育好人,为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保驾护航。1.“课程思政”教学的德育目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教育资源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德育功能的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通识课和专业课(以下简称“专业课”)是学校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课程,以这些课程为载体,促进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完善构建,为学生打造一个广阔的思政知识学习平台。培养学生思政素养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实现良性发展,注重对学生思政状态的准确掌握,并通过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逐步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信念、道德品格,使之能正确应对和有效解决人生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多留意学生思想状况的变化,与学生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建立起相互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针对各个专业学生实际设置和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追求个性化发展中注意与当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保持一致,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2.“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不少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做了大量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迄今为止在“课程思政”建设和改革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有些课程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没有从“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中应遵循的原则出发,制定可实施性较高的教学改革方案。“课程思政”教学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引导,同时要认识到这一改革推进中,应起到促进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学在培养人才上的良好互动,各自守好自己的一段渠、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但调研发现,专业课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力度掌握不够,有的顾此失彼,有的过犹不及,极大地损伤了“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效果。这就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结合自己课程特点恰如其分地选择相应的思政元素,尽可能挖掘和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另外,在一些专业课中受制于体制机制不活,课程思政教学部分通常流于形式,这就导致思政教育体现出较强的主观色彩,不能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有些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将思政内容讲解独立出来,导致整个课程出现教学内容分化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有关知识,并且不能保证思政内容在这些课程中的系统呈现。3.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措施分析为推进“课程思政”教学取得成效,需要我们围绕课程思政开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剖析、总结与反思,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应对策略。(一)注重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的提升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课程思政”的应有之义。专业课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1.增强教师对专业学科思政教育功能的认识学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需要依靠思政课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的协作配合,优秀教师不仅是指具备较高的教学能力和理论水平,最主要在于以德育人,做好学生的道德榜样。专业课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时,应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其中,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即是在传授专业课知识的同时,加大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培育。突出教师对学生知、情、意相统一的教育和引导,充分利用专业学科教学平台,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有效指导。2.明确“课程思政”在专业课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专业学科始终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专业性较强,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不足,错误的认为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会削弱这些课程的学习,并且会影响教学内容进度。因此,为了促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要注意到“思政元素”在专业学科中融入的必要性,处理好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间的关系。只有在思政内容与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的情况下,才能避免出现生拉硬扯的现象,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关键。思政内容体现在专业课教学中,能提高这些课程的教学效能,进而达到育人功效。例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古代传统文化的所颂扬的礼貌待人、文明谦让等方面的内容,能在保证课程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同时,又在不经意间促进了学生道德素养的形成。3.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水平专业课教师是教学实践中的主体,能起到指导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的作用,为了确保思政内容和专业课教学有机结合,对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在教师对思政理论有系统掌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思政理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师思政理论水平的提高是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实现的,要求专业课教师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系统学习,充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利用这一理论引导作用,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保证专业课教师能很好开展教学活动。并且专业课教师应学习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为学生提供教育价值较高的思政教育内容。如当前一些学校为专业课教师提供针对性的政治理论教育培训,促使教师掌握新的思想政治动向,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实现“思政元素”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实践。4.提高教师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当下,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与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爆炸、网络信息满天飞,专业课教师应具备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对错误言论进行有力抵制和批判,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这不仅能保证专业课教学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也是促使学生能抵制错误思想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时,要坚持思政教育基本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提高教师政治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例如,社会学教师可将当前热点问题引入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辩论,最终总结归纳出见解独到且正确的思想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思考能力,使得他们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能准确辨别真假善恶美丑,为学生顺利成长与健康发展奠定基础。5.健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健全“课程思政”体制机制,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深入提供借鉴,同时还要结合教学实际,完善专业课教师的绩效考核管理,将专业课程实践开展中思政教育的结合情况作为教师考核重要指标,从而引导专业课教师加大对思政教育的认识,鼓励全校师生参与到学校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中,进一步提高思政教育水平。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有针对性的改进专业课教学,避免专业课教学出现形式主义的现象。例如,目前学校教育工作将“课程思政”教学引入到教育体系建设中,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鼓励专业课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元素”研究,从而确保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化自身思政内涵,真正做到以德育人,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将考核机制落实到“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将教师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和年终考核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联系起来,进而发挥体制机制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二)深入挖掘专业课包含的思政元素根据课程自身特点和不同时代下课程内容的发展变化,加强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沟通交流,不断挖掘开展“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实现多门课程的联动。1.明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差别要想保证“思政元素”在专业课程中的有机融合,应根据不同类型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思政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入挖掘专业课开展中的思政元素。高校学科类型较多,不同课程类型对应的思政元素含量不同,要认识到不同类型专业课间的差别。思政元素挖掘要循序渐进,在找准挖掘关键点后确定教学开展流程。其中哲学社科类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含量较高,新的教学背景下,各高校加大了对哲学社科课程教学的重视,要在这一课程实践中,丰富学生道德素养。2.认识“思政”挖掘是连续性工作专业课“思政元素”的挖掘是一项持续性工作,由于思政元素会随着时代发展产生相应变化,因此,在挖掘“思政元素”时应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充实思政教育体系。专业课教师思政理论水平的提升是以已掌握理论知识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实践来加深对思政理论的认识,即是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的过程,是一个思政元素不断补充的过程。另外,思政教育育人功能实现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思想、新战略,从这些先进理念中提取思政内容。3.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间的合作要想实现思政内容和专业课教学充分结合,还需要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间的联系,在教师互动沟通下,帮助专业课教师掌握一定思政理论知识,在“课程思政”教改方面有重要意义。专业课教师理论水平和思政素养的提高是保证其能发挥“课程思政”教学作用的关键,因此,有必要加强思政教师和专业教师间的合作关系,以便促使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而实际教学开展下,还存在不同课程教师沟通机会有限的情况。例如,有些专业课教师通常对思政内容实质、其中的重点内容以及思政元素和专业课教学有效融合措施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搭建起促进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间的交流沟通的平台,通过一定的管理运行机制,提高教师合作意识,能在专业理论知识深入探讨以及先进教学理念碰撞下,强化自身教学能力。如在举办专题研讨活动、集体讨论备课、合作撰写论文等多样化合作形式的应用下,可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4.注重顶层设计,实现多门课程相配合加强顶层设计,实现多门课程配合开展同样是推动“课程思政”良好建设的有效途径。在多类学科共同作用下,做到思政元素全面挖掘,促使学生在不同类型课程教学中掌握相应的思政知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进行顶层设计时,首先要有一个系统性的思维,确定好统一的思政教育目标,利用专业课教育方案的载体作用,将目标划分到各个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改精细化管理,从而在多个课程协调开展下,实现预期的思政教育目标。(三)致力于思政教育和专业课教学间的有机融合在挖掘出“思政元素”后,适时引入现实问题,实现“思政元素”和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1.将现实问题引进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始终处于动态变化过程,需要从现实问题中掌握先进思政知识,要求教师将现实问题引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引导学生认识到思政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还能优化思政内容。结合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真正做到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充分体现。例如,在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知识时,可将美国和欧盟政客试图扼杀中国飞机制造业发展的案例作为知识导入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到相关资料收集中,认识我国飞机制造业面对外界因素影响采取的应对策略和取得的成就,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爱国激情,从而在内心深处树立起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和担当精神。2.明确“思政元素”在专业课中的结合途径思政教学和专业课教学间的有机融合的实现,首先要找准“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间融合点,利用有效的融合方式,建立起两者间的较强关联,在专业知识教学中自然引出思政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全面开展。如对于一门课程而言,要求教师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为主要目标,遵循思政内容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设置思政元素融合方式,有目的的进行专业课教学。以民政、社工类课程为例,这类课程知识和思政内容间的联系较紧密,这些课程所倡导的“爱心、责任、服务、奉献”的社工人文精神本身蕴含着较为浓厚的“思政元素”,同时要从专业课程内容出发,在专业知识基础上融入适当的思政内容。同时还应确定课程思政目标,发挥专业课在思政教育目标实现上的作用。综上所述,思政教育始终是学校
本文标题:浅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常见问题及应对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710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