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白杨礼赞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共4篇
白杨礼赞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共4篇【导读】这篇文档“白杨礼赞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共4篇”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白杨礼赞》教学设计1《白杨礼赞》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二)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赏析关键语句。(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以及排比和反问的修辞手法。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些感性认识。2.释题:“礼”,崇敬,题目的意思是怀着崇敬的心情赞美白杨树。3.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阅读课文注释①,教师补充: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x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抗日根据地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二)整体感知,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教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妙手偶得]课文中指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语出陆游诗《文章》:“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妙手,指技艺高超的人。秀颀:美而高。颀,高。[主宰]支配。通常还有掌握、支配人或事物的力量的意思。[旁逸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逸,逃,逃跑。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一找出来。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第五部分(第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三)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以下内容的词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白杨树时情绪的变化。明确: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感觉:雄壮,伟大,单调。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描写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明确:①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②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这是从反面为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作铺垫。(四)结束语《白杨礼赞》是1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文章开头描绘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美”,雄伟壮阔的黄土高原,宛如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给人一种壮美之情。但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美。(五)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抒发的情感。掌握“字词积累”中的词语。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作者在铺陈赞颂白杨树前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勾勒了一幅雄浑、辽阔、苍茫的画面。既介绍了白杨树不平凡的生长环境,表现了“景美”,又渲染了一种不平凡的气氛,烘托出白杨树那傲然耸立、坚强挺拔的美姿。赞美高原后又说它“单调”,紧接着骤然把白杨树一下子推送到读者面前,使之在雄伟的高原这一背景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清晰、鲜明、高大。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呢?(二)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直接描写白杨树的语句。思考几个问题:(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三)学习探究,继续研读课文第四部分通过细致的描绘,白杨树笔直、挺拔的“外形美”就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了。然而,文章的主要目的还在于表现白杨树的“内在美”。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3)这一部分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情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了拟人和对比的手法。(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3)第一句由树及人,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为下文作铺垫。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一层深一层地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气势充沛,酣畅淋漓,展示了阔大而深远的境界。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4)学生自由朗读第7段,体会排比和反问的表达作用。(5)小结:第8段进一步表明:“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深化了四个反问句的意思,于是水到渠成,揭示出全篇托物言志的主旨。(四)继续研读课文第五部分学生阅读课文第五部分。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教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呼应篇首。(五)总结全文这篇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六)布置作业以一种树木为题,描写它的形态特点,并赋予它象征意义。板书设计白环境之美杨不平凡形神之美树象征之美白杨礼赞教学案例2《白杨礼赞》教学案例分组讨论为学生搭建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蠡县缪家营中学杨静然案例背景新课程标准首次对阅读的方式提出了要求: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要求的重点是强调以“合作的方式”来解决阅读中的问题,目的是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前人们阅读教学:重在对文章的非理性的机械分析,重做题。至使学生们平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激情。为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我的教学设想是,把本文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以朗读为主,通过朗读训练,品析语言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第二课时以分组让学生讨论深入理解散文的思想内容,理解和掌握该文的象征手法,理解白杨树象征的革命品质。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通过讨论、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能力。第二课时片段俗话说“人多力量大”人多可以找出多种解题方法,可以碰撞出知识的火花,我们主要进行分组讨论,合作探究。1、第一次讨论(展示多媒体课件)为了避免学生抓不住重点,讨论不够热烈。教师应起到指引作用,提出主问题。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我设计了以下的几个主问题,设计主问题能轻便有效地牵动对全篇文章的整体感知,整体理解和整体赏析。以能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代替繁杂细碎的提高。能有效地简化课堂教学头绪,能有效地克服目前语言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一讲到底。遏制教师过多讲析,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有序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这一环节设计三个主问题)(1)写黄土高原的景色和白杨树有什么联系?(提示:①从白杨树的角度考虑,它与黄土高原有什么联系②从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角度思考,黄土高原的环境暗示了什么?)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暗写华北抗日战场,为后文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雄壮、伟大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从正面衬托白杨树;单调、枯燥不禁感到像缺少点什么东西,没有了白杨树就单调枯燥,从反面衬托白杨树。点明了地点是西北高原,暗示了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根据地,所以为后文揭示白杨树象征意义、表达中心意思做了有力的铺垫。(2)文章结尾处为什么要写楠木?写楠木与白杨树对比,衬托白杨树的品质,显示作者排斥异己的立场态度。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着,深化主题,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楠木一语双关,指树实指人,它象征的是——贱视民众的人,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茅盾在给彭守恭的信中说:“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3)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的?学生很快抓住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要求学生把它们改成陈述句,进行比较。改成陈述句语气较弱,以反问表达肯定就更加肯定有力连用四个反问句式组成排比句,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节奏一句比一句强烈,联想一句比一句扩展,内容一句比一句深刻,层层递进,气势恢宏,从而使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浅入深,由赞美树到赞美人,过渡自然。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第二句从白杨性格出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第四句从白杨树“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特别强调北方农民?这应该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这时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第五个年头,北方农民的觉醒是党唤起的;北方农民的思想是党武装的;北方农民的精神和意志,就是党的精神和意志的体现。所以赞颂白杨树,意在赞颂北方农民,意在赞颂组织和领导他们的中国共产党。但是这后一赞颂,是作者当时在国民党统治区想说而不能公开说的话,所以作者就把这一意义寄寓在白杨树上。指导学生配乐朗读这七段。(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分组比赛,背诵四个排比句。(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表情背诵。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本次讨论学生们突破了文
本文标题:白杨礼赞教学心得体会范文共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751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