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天净沙秋思教案样例【导读】这篇文档“天净沙秋思教案样例”由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分享整理,希望这篇范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吧!天净沙秋思教案【第一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直至背诵默写;了解元曲的相关知识;体味词句,揣摩作者的感情,体会作品的意韵。2.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提高语文学习能力。3.道德、情感、价值观:领悟诗中蕴含的意境美,提高对古代诗歌作品的鉴赏力。教学重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领入诗1、播放歌曲《离家的孩子》,学生感受表达的情感。2、回顾表现“思乡”主题的诗句,导入新课二、走进作者,了解常识1、马致远2、元曲的相关常识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范读,学生听读与朗读。2、再读古诗,体会情感。四、研读课文,深入理解1、本曲前三行列出了哪些景物?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2、你能为曲中描绘的图景拟一个小标题吗?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赏析语言、探究写法1、小令中那几句写景?那几句抒情?2、《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六、拓展延伸以诗歌的意境作一幅画,各自进行交流。七、布置作业:1、把小令扩写成1篇短文;背诵这首小令。2、阅读比较本小令与《天净沙·秋》(白朴)。天净沙秋思教案【第二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创造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古诗词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学重点1、体会本首诗词的意思和包含的情感。2、品味诗词的特点。教学难点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法、联想法、讨论点拨法2、采用自制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2、了解什么是元曲及特点。3、理解词语意思。4、初步感悟本首曲的意思和表达感情。二、课前检查课前小组长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作好记录。老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课堂展示(一)导入新课:1、师诵读童谣《秋天到》,让学生体会秋天到处是丰收的景象,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浓香。2、大雁南飞时,在外打工的人也开始准备回家的行囊,希望在新年之夜和亲人欢聚一堂。3、在大家沉浸在丰收的喜悦,回家的迫切之情时,有一个人牵着瘦弱的老马,一个人孤独的走在荒凉的小道之上,他就是——元代马致远(板书)。4、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作品——天净沙.秋思(板书课题)(二)、预习展示1、简介元曲及特点。(出示课件)作者生活于元代,在元代最著名的文化遗产是元曲,“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2、简介作者:(课件)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3、写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三)、整体感知,把握大意:1、通过课题大家知道了哪些信息?(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季节是秋季、在秋季时表达的感情等等)2、今天我带来了马致远人在他乡的旅途中所经过了这一处景色,(出示课文插图),现在请你观察插图,看看图中有哪些景物。3、学生小组根据课文插图讨论并在插图中圈出来。4、学生回答观察到的景物。(枯萎的藤蔓、苍老的大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小的石桥、潺潺的溪水、荒凉的小道、一匹瘦弱的老马、西落的太阳、孤独的人)5、教师出示课文课件。6.试读一遍,找出问题。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7.下面请大家听教师朗读,划出节奏。(配音乐师朗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8、抽查学生根据理解的节奏来读文。9、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10、学生观察本曲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根据特点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魄无助的生存境遇。11、根据理解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结合的形式美。1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13.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四)合作学习1、学生通过情景插图和课文对照整体感知小令意思。2、检查学生在预习时所理解的词语意思。3、小组合作把词意带入文中理解意思。4、小组推选代表译文。5、师生共同归纳译文。(五)深入学习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表达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思乡之情。_。(六)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1.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讨论结果:(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的夜晚!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果。(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小桥流水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是反衬,从反面衬托。(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2.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什么?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七)、学以致用。1、学生根据本课所学自由创作2、个人读创作作品,简单点评。(八)课堂评价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九)作业布置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1篇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十)、板书设计枯藤老树昏鸦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借景抒情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天净沙秋思教案【第三篇】《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南江县正直中学罗德辉教学目标: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之邦,在他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曾涌现了许多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文学家、诗词曲作家更是占据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他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像李白、杜甫、苏轼、韩愈、范仲淹、欧阳修„„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坛泰斗,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光芒四射。而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板题:天净沙·秋思二、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初步感知课文。三、文学常识1.简介作者:(课件)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课件)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
本文标题:天净沙秋思教案样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843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