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疫情期间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通用4篇
疫情期间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通用4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疫情期间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通用4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疫情期间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1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是对人类的一场考验,是对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和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考验,同时这也是对政府领导作风、精神面貌、管理机制等各方面的综合考验。几个月来,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和专业人员沉着应对、共同努力,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举国上下的疫情防控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决定性成果不断巩固发展,常态化防控机制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社会大局整体稳定。但同时也要认识到,防控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各地各部门要时刻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有效遏制疫情蔓延。管理措施越科学,精准防控越到位,阻断疫情就越有力有效。回顾抗击疫情的各个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党中央反复强调各项工作必须要坚持科学防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坚实支撑。1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明确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这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纲领性的引导。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同疾病斗争的锐利武器,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要加大卫生健康领域科技投入,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要深化科研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科学防治、科学防控,依靠科学战胜疫情,这为我国的抗疫工作指明了思路和方向,是抗疫工作不断取得成效的重要动力。历史上,人类每一次战胜大灾大疫,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科学思维,始终是应对疫情的有力武器。这里的科学,就是指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发现事物规律,实事求是,得出结论。有效遏制住疫病流行,需要讲究方法,提倡科学和实证的精神。疫病产生的病因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治疗方法?数千年来,人们都是用当时最科学的方法来探讨解释,从不墨守成规。汉代时,不同于当时不少医生应对出现的新疫病“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的情况,同时期的医圣张仲景,开始提出要辨证施治,按症候分为六大类型,以八纲来辨别疾病的属性、病位。这为诊疗疫病提出了纲领性的原则,也找出了规律。此后,西晋葛洪认为疫病的传染病因是“毒疠之气”,隋朝巢元方认为是“乖疠之气”。金朝刘完素认为“火热致病”,将温热从伤寒中剥离了出来,而张元素不同意他的做法,认为治疫全用寒冷药物有时会造成病人体内无阳盛阴,要根据脏腑寒热虚实来辩证施治。同时期的李杲,认为疫病是“内伤脾胃”。元朝的朱震亨推崇刘完素,但提出可以通过“滋阴降火”来治疗。明末的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病因是“戾气”,传染的途径一是空气传染,二是接触传染;叶天士认为温病是感受了温邪,先犯肺,再“逆传心包”,认为温病传染有四个阶段,要辩证论治。清初的刘奎,提出病有温疫、寒疫和杂疫三种,治疗时要严加区分;吴瑭指出疫病有水火之分,要用三焦辨证来施治;王士雄认为温病有新感和伏气之分,主张以凉润、清解为主要治疗方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治疗疫病的理论和方法越来越科学,认识不断深化,新的科学知识不断为人们接受。疫病产生后,及时隔离、环境消毒和切断传染源等科学手段,是战胜疫病的有效途径。这方面,一代代中国人在不断摸索中加深认识。《国语·楚语》谈到,疫病面前要及早隔离:“国之疾眚也,为之关籥藩篱而远备闲之,犹恐其至也,是之为日惕。若召而近之,死无日矣。”关于病人居住的场所,《仪礼》说要“内外皆扫,彻亵衣”,环境要进行消毒。疫病传染的初期,这些简单而又直观的做法,对防止扩散有着重要作用。秦汉时期,就已经对感染疫病的病人有了一套检查和隔离措施。云梦秦简《封诊式》中,就谈到对麻风病的诊断有报告、鉴定、隔离的完整制度,并建立起了传染病的隔离场所。病人的家属也要隔离,因为他们很有可能也感染上了疫病,并传染给其他人。《晋书》谈到,“旧制,朝臣家有时疫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北宋初年,在各路都设病囚院。神宗熙宁八年春天,吴地大疫,死人无数,苏轼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坊,“以处疾病之人”,实际是临时隔离处。每天,都派招募来的僧人进行具体管理,僧人按时准备病人的药物和饮食,“无令失时”。病坊的作用,就是切断疫病的传染路径,既治疗了病人,也保护了未得病的人们。这样的隔离措施,是古代遵循疾病流行规律的经验总结,在当时来说是最为科学的,是在实践中不断认识的结果。新冠肺炎疫情刚出现时,对新冠病毒缺少深入认识,疫情防控手段没能发挥出全面的效果。但随着科学认识的进步,专业人士逐渐掌握了病毒的习性。从成功研发检测试剂盒、快速分离出病毒毒株,到不断优化临床救治方案,一系列科学方法的实施,离不开我国广大科研工作者的科研攻关。科研人员在把握病毒的传播机理和规律上,不断作出努力,以遏制疫情蔓延势头。他们科学论证了病毒来源,查明了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同时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以便政府及时研究和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这种尊重科学的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科学的重视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科学家重实证品格的体现。抗击新冠病毒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积极运用科学的力量和手段,较好地遵守了“科学防控”这个大原则。面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发扬科学、理性精神,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防控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这是最为关键的。抗击疫情期间,各地各部门之所以用最小的代价,遏制住了病毒的传播,就是因为坚持了分类施策、因地制宜,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法,及时分析,迅速行动,对症下药,精准防控。常态化疫情防控阶段,北京、新疆等地区的复发疫情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控制,社会秩序得以健康有序,复工复产总体进程未受影响,更离不开全面、迅速、精确的科学防控举措,科学防治贯穿着疫情防控的每个阶段。回顾几千年来的抗疫历史,中国人民有着用科学思维认识疫病的传统,坚持用科学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优良特质。这一特质,一直沿袭下来,在今天再次被发扬光大。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不断书写新历史的过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用科学辩证的精神,在砥砺前行中不断创造新的奇迹!疫情期间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21坚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中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健康而有质量地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坚持以人为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保障人民健康为目标:要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好务,这也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认真了解、分析人民群众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需求,并且通过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来满足这种需求,同时,应通过努力工作尽最大可能使党和国家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各项方针政策、各种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工作规范落到实处,力争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要高度关注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家庭农民工、流动人口、城市内的贫困家庭、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疾病预防控制需求并优先满足。(2)依靠人民群众: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及全社会支持、参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一切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支持并且参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和单位的积极性,营造一个良好的做好疾病预防防控制工作的氛围。(3)加强自身队伍建设: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主力军。要在保障其工作、生活条件的同时,不断提高这支队伍的素质,使之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发展建设中更进一步地发挥作用。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能力建设(含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突发公卫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中心,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各领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各部分、各单位、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每一个人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各要素都得到发展和进步。(1)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疾病的预防能力、疾病的控制能力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都全面发展。疾病预防能力是指对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地方病等在发生前采取有效措施以减少或避免疾病的发生与流行的能力,以传染病预防为例,在5传染病防治法6中对群众性卫生活动、病媒生物控制、公共卫生设施的改造、免疫规划工作、传染病监测、预测、预警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这些工作落到了实处,预防能力就提高了,而把这些工作落到实处的过程,就是提高能力的过程。④疾病控制能力是指疾病发生后采取综合性措施,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使病情不再蔓延和扩大的能力。(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的能力。(2)能力的层次结构。能力的层次可以分为社会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体系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机构和单位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个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多个层面。¹社会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是指全社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疾病预防控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履行自身职责的能力,这就要求社会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单位都要尽职尽责。④体系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主要是指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上述能力。(四)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主要是指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及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的上述能力。¼个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是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及每一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参与者的上述能力。归结起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上述的各种能力都全面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队伍、技术、管理、信息、文化、房舍、设备、环境等要素都全面进步,为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全面增强。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协调发展就是要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卫生事业的发展相协调。因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抓好城乡的协调发展,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契机,搞好农村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2)抓好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即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协调。(3)抓传统意义上的卫生防疫与应急、爱国卫生之间的协调。(4)抓好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的协调,处理好日常惯性运行与突发事件发生时调度运行的关系。(5)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各相关领域、相关部门、相关单位间的协调发展,以增强合力。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持续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保证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有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明确的工作思路、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并有相应的执行力;(2)有一个完整的覆盖城乡的国家、省、市、县(市)区、乡(街)、村(社区)、各层面统一组织、运行协调、管理到位,包括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的医疗卫生机构、城乡基层保健组织组成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3)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业务精良、战斗力强的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队伍;(4)逐步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保障生活和工作的财政投入机制;(5)努力营造政府负责、各部门、各单位尽责,全社会支持、参与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氛围;(6)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工作规范,不断健全相关规则,用规则来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贯彻落实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科学
本文标题:疫情期间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796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