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 关于开展蚕桑产业视察活动情况报告
关于开展蚕桑产业视察活动情况报告关于开展蚕桑产业视察活动情况报告郭大寨彝族白族乡人大主席团关于开展蚕桑产业视察活动情况报告蚕桑产业是云南省凤庆县郭大寨乡续泡核桃产业后又一重点培育的后续骨干产业,根据县蚕桑工作会议有关精神及《郭大寨彝族白族乡人大主席团2007工作要点》的安排,于7月8日,郭大寨乡人大主席团开展蚕桑产业视察活动。现将我乡视察蚕桑产业发展情况报告如下:一、视察的方式云南省凤庆县郭大寨乡人大主席团根据2007年工作要点安排,于7月8日召集乡人大主席团成员、相关部门人员、部分村支书一行12人,由乡人大主席范先民带队,深入到蚕桑专业村邦贵村视察蚕桑产业发展情况。在视察过程中,他们采取实地察看桑园、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等形式,全面了解和掌握蚕桑产业发展的历史、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市场前景、效益分析、经验教训及存在的困难。由邦贵村支书王兴伟带领蚕桑视察团,深入到邦贵村房对门、岩子脚、大岭岗等部分村组桑园地块进行具体察看,通过对好地块与差地块进行比较,了解如何管理桑园。在座谈会上,视察团听取了邦贵村领导汇报蚕桑发展的基本情况和蚕农代表的发言,主席团成员一一进行了发言,并提出宝贵建议意见。会议认为要发展好蚕桑产业:一是要加强桑园管理,强化产业规范化建设,提高产品质量和桑园单产;二是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种养环节和责任;三是加大宣传、培训、引导力度,努力完成新植2500亩桑树种植任务;四是要有计划地培训蚕农,培养科技明白人。二、视察的情况(一)桑园建设发展情况2002年邦贵村的1户农户开始引进试种蚕桑,发展桑园2亩,并在2003年试养蚕成功,部分周边群众看到效益后,强烈要求乡、村两级争取项目扶持,发展这一短、平、快产业。2004年通过积极向上争取,得到上级部门的科技扶贫项目支持,秋季完成栽桑562亩,面积主要分面在邦贵村。乡财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挤出资金6000多元,购买薄膜提供给农户,保障了栽桑成活率,桑园长势良好,基本实现规范化种植,项目于2005年5月顺利通过验收。2006年全乡原计划发展桑园800亩,但由于供苗不及时,苗木不合格等原因,影响了群众的积极性,实际完成栽桑400亩。2006年县政府下达计划种植600亩,受蚕茧价格上涨拉动及群众对蚕桑产业逐步认识,激发了群众的栽桑热情,加之宣传发动充分,措施到位,实际完成栽桑面积1540亩,目前全乡桑园面积已达2514.5亩。2007年县政府下达计划种植任务2500亩,任务下达后,乡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蚕桑专题会议,结合乡情,分析研究后决定,2007年的计划任务除邦贵、平掌两村继续巩固发展外,扩展到罗家寨、卡思等四个村种植,其面积的具体分配为邦贵、平掌、罗家寨、卡思村各500亩,松林村300亩,团山村200亩。全乡计划在“十一五”期间桑园面积发展达1万亩,使蚕桑产业成为我乡续泡核桃产业后的又一支柱骨干产业。(二)养蚕及效益情况2004年试养早秋、中秋蚕2张,涉及1户农户,收入900多元。2005年放养蚕种11.25张,养蚕农户14户,产鲜茧483公斤,收入7029.1元,平均张种产量42.9公斤,张种产值624元;2006年全年饲养蚕种70.5张,养蚕农户44户,产鲜茧3132.5公斤,收入62530.4元,平均张种产量44.5公斤,张种产值887元;2007年放养春蚕17张种,养蚕农户28户,产鲜茧878.8公斤,收入17032.5元,平均张种产量51.7公斤,张种产值1002元。张种产值和张种产量创历史新高,目前,全乡正开始夏蚕养殖共放养蚕种28张。(三)蚕桑产业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有利条件一是群众投入难的问题逐步改善。蚕桑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群众认可,投入扶持力度逐年增加,县委、政府除提供栽桑用薄膜,承担70%苗款外,今年还出台了小蚕共育户和大蚕饲养户扶持政策,即新小蚕共育户补助500元,老共育户户均补助300元,每季养蚕达1张种的农户今后给予200元的蚕用物资补助。另外桐凤公司有偿扶持30%苗款,待农户有效益后,逐步扣回。这些扶持政策的出台,解决我乡栽桑群众底子薄,投入困难的问题。二是群众卖难的问题得以解决。县上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浙江省桐乡市的蚕桑企业,成立凤庆桐凤公司专门负责全县的蚕茧收购和蚕具、蚕药的提供,蚕茧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即每公斤不低于10元,并且随市场提高相应的收购价格,今年鲜茧价达每公斤18—20元,企业的引进,全县的蚕桑产业有了龙头支撑,解决了群众卖难的问题。三是技术难题有突破。蚕桑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累了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也培养了大批懂技术,能吃苦耐劳的蚕桑专技人员,以前栽桑成活率低,蚕病易发生等因素基本得到控制。同时县、乡也加大了培训力度,解决了群众发展产业缺乏技术的后顾之忧。四是解决了群众增收难。蚕桑产业是一个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一身的短、平、快产业,当年栽桑,当年见效,亩均效益远远高于常规的农作物效益,我乡通过几年发展实践证明,蚕桑产业完全适宜全乡发展,特别是在退耕还林的泡核桃地套种蚕桑,可以达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目的,可以有效的增加群众收入,解决我乡产业结构单一,群众增收难的问题。2、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干部、群众对产业发展认识不足,发展任务艰巨。蚕桑产业在我乡还属于一个新兴的产业,干部群众对蚕桑效益,种养过程不了解,发展信心不足,存在畏难情绪,还没有站在优化全乡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这一高度来认识发展蚕桑产业的必要性,加之由于今年的茶价上涨,将会对2007年新发展桑园带来一定影响,全面完成2007年栽桑2500亩的发展任务艰巨。二是桑园管理不到位,存在重建轻管现象。桑叶是养蚕的基础,桑园管理不好,养蚕的效益就体现不出。目前,群众在桑园的修剪、中耕、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还不重视,只注重栽桑,不注重管理,桑园产叶量低,效益不明显。三是产业发展脆弱,形不成规模。发展蚕桑产业,符合我乡的乡情和产业发展思路。虽然目前全乡已有桑园面积2500多亩,但与全县其他乡镇相比而言,仍然量少质弱,覆盖的村还少,桑园建设分散,不连片,形不成规模,规模效益得不到体现,还没有真正成为全乡的骨干产业。四是技术力量缺乏,科技网络不健全。随着蚕桑面积的逐年扩大,养蚕农户的逐步增加,技术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按每100亩桑园或50户养蚕户设一名蚕桑辅导员来算,全乡蚕桑技术辅导员缺口太大,目前所有的技术力量还远远满足不了要求。五是管理培训投入不足,制约产业发展。近几年来,县委、政府虽然加大了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但群众在蚕房建设,桑园管理上仍需投入大量资金,而我乡是少数民族贫困乡,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投入能力不足,加之县、乡财政困难,投入蚕桑培训的资金少,广大蚕农得不到正规全面的技术培训,在桑园管理,养蚕技术上得不到提高,制约了产业发展。三、对蚕桑产业发展的的五点建议意见一是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下步工作中成立由乡党委书记杨语发同志任组长,分管副乡长任副乡长,农业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蚕桑工作领导组,统筹好全乡的蚕桑工作。二是加强桑园管理。进一步加强桑园的中耕、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工作,乡村两级在桑园的管理上,指定专人负责,分片包干到组到户,指导好桑园管理。老桑园上加强中耕、施肥、病虫害防治管理,新桑园上对套种高杆作物进行禁止,通过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和现场培训等方式,切实抓好全乡桑园管理工作。三是明确任务,责任目标细化量化。通过与各村签订责任书,把2500亩新植任务和养蚕500张种任务分解到各村,做好面积规划及宣传发动工作,与养蚕农户签订养蚕购销合同,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四是充实技术力量,加大培训力度。乡级抽调2名蚕桑专职技术员,选聘3名村级辅导员(邦贵2名,平掌1名),在县级技术员的具体指导下,通过技术培训后指导好蚕桑技术。同时,在小蚕共育、大蚕饲养等方面认真抓好培训,达到每户养蚕户有一个懂技术,会管理的科技明白人。五是做好项目规划。认真做好我乡蚕桑的“十一五”规划工作,力争到2010年全乡桑园面积达1万亩,使蚕桑产业真正成为我乡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通过视察,不仅发挥了主席团成员的履职能力和作用,而且提高了主席团成员的自身素质,加强与选民联系,增进了成员之间的感情。同时,对全乡蚕桑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作者:许灵锋,笔名踏雪,党员,人大秘书地址:云南省凤庆县郭大寨彝族白族乡人大主席团邮编:675907电话:0883483017815906903319
本文标题:关于开展蚕桑产业视察活动情况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024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