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一篇】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在一堂语文课上,师生们都被《鹬蚌相争》这睿智的寓言所感动,默默品味着其中的哲理。这时一位小同学突然提出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既然蚌把鹬的嘴紧紧咬住,那么它们俩怎么能说那么多的话?”当时全场一片寂静,而老师却坦然地说:“那好,我们讨论一下这个有趣的问题。”经过分小组热烈的讨论,同学们通过争论、探讨,终于搞明白了寓言就是假借动物用拟人的手法来说明道理的,所以鹬和蚌不仅能说人话,而且嘴被咬住也可以让它说话。点评:这位老师做得很好,能尊重这位小同学突然提出的问题,引导同学进行讨论。老师不应该在学生眼里成为真理的化身,更不是无所不能的神仙,老师应该是和学生一样在追求和探索真理。本来在教学过程中同学们的看法、问题,都应该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老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及时抓住。这堂课通过讨论不仅活跃了同学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同学们通过自己教育自己,弄清楚了使用拟人的手法来说明道理,正是寓言这种文学体裁重要的本质特点。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二篇】一、导入1、猜成语。同学们,我们今天做个游戏好不好?看图猜成语,看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件展示)2、引入寓言,导入本课《鹬蚌相争》二、新授1、解释鹬和蚌(课件展示)2、了解《战国策》3、老师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读——明——品——悟。希望大家以后学习顾问能够用到它。4、学习寓言:(1)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2)正字音:曝箝禽鹬(3)对照节奏,再读课文。(4)对照译文,自读寓言,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从而读懂全文。参考资料,少熬夜!(5)检查重点的字词的解释:方:刚刚曝:晒箝: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雨:名词作动词讲下雨谓:对某人说喙:嘴(6)用你自己的话讲故事讲给同学们听,自主复述课文(7)带着下面的问题再看课文:A、它们为什么争?B、它们怎么争?C、结果怎样?(要求用波浪线画出它们相争时的语言)(8)汇报交流(9)指导鹬和蚌相争时的语言朗读。(10)要求读出它们毫不示弱的语气(分角色来演一演)。(11)从课文中你读懂了什么道理?(三)拓展延伸生活中有这样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事例吗?《鹬蚌相争》教学设计【第三篇】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275《鹬蚌相争》听课体会东越河小学田荣在听了《鹬蚌相争》这节课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语文课的艺术魅力。我发现一门好课,必须符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要充分关心儿童学习特点。在《鹬蚌相争》这节课中,就有很好地体现。1.趣为先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课堂如果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像蝴蝶恋花一样,徜徉其间,乐而不疲。在本节课中,教师采取了恰当教学式,引得学生走进文本投入其中。例如多媒体理解“鹬蚌相争”。预示“夹”字的演变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汉字文化,而对记忆于形,理解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帮助。2.教师的“教”重在引导学生的“学”。教师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得学相互作用的过程,总的来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我们教学上的一种追求。但是学生主体性的培养于发挥,是离不开教师的作用的。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学习方法,例如“毫不示弱”的逐字理解词语法,“琢”和“捉”用部首区别字形,字义的并在语境中加强训练。还有把本课中字词连起来,形成课文主要内容的方式,却十分巧妙地引导作者:田荣越河教育总校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参考资料,少熬夜!(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返回第一范文首页《鹬蚌相争》语文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教学准备课件或挂图、小黑板。教学时数1~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二、新授(一)初读课文。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3?读词记形: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参考资料,少熬夜!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板书:啄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二)读故事。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2)指名汇报。(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参考资料,少熬夜!打败对方。(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三)明道理。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三、拓展延伸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四、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五、作业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本文标题:《鹬蚌相争》教学设计【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14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