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3000字]形势与政策论文范例通用20篇
[3000字]形势与政策论文范例通用20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3000字]形势与政策论文范例通用20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第一篇】摘要: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全国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病毒在危害人们身体的同时,也扰乱了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与学习的正常秩序,也影响了高等教育工作的开展。此次肺炎疫情的暴发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该文对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媒介素养的产生进行了分析,并对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出具体的策略和建议。关键词:肺炎疫情;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方案针对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全国人民众志成城、上下一心、共克时艰。总书记高屋建瓴地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指挥,统筹力量,集中部署,带领中国人民打响了这场疫情保卫战,为世界各国打赢疫情的防控战争奠定了信心和决心[1]。在这开局之年的战“疫”当中,新时代的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行者,通过这次疫情给自己上了一堂毕生难忘的“防疫思政课”。1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现状笔者在2020年2月3日,通过专属的网络平台“肺炎疫情对于青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的影响”调查问卷,问卷涉及全国30多所高校,收集到了在肺炎疫情影响下2000多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信息。多数学生思想积极向上,个别学生持消极态度多数大学生在面对肺炎疫情时,其态度是积极向上的。大多数的学生都可以做到配合国家和地方的疫情防控工作,超过95%的学生认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是不会改变的,接近100%的学生认为经历过这次疫情中国各族人民将会更加团结,“虽然经历了疫情的冲击,但是只要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我们不仅能够打赢这场疫情保卫战,还能够全面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网络上学生行为总体规范理性疫情防控期间,超过97%的大学生的行为言论是规范理性的,这些大学生都可以配合国家和政府对于疫情防控工作的要求。在家中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和外界进行交流,超过93%的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了社会管理活动,这些数据显示新时代的大学生对于社会管理问题是积极主动的,具有很强的公民意识。超过60%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在8小时以上,利用网络窗口和外界进行交流;但是20%的大学生对于不实传言没有明确的辨析能力,甚至信以为真,这显示出大学生的信息鉴别能力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产生的原因在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受到了重大的考验。大多数的学生只能通过网络和外界进行沟通,有关疫情的新闻、真假难辨的网络传言让大学生处于思想混乱状态,从而影响着他们的认识与思考。网络管控比较松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已基本建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并融的社会。互联网具有匿名、开放和自治等内在特点,与现实社会相比较,网络社会的管理更加复杂,管理成本也是更加高昂。在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人们都处于隔离的状态,这也就让网络这一场域变得更加复杂,网络成为了交流疫情信息的“主战场”。根据笔者的调研,超过96%的大学生获取疫情信息的渠道主要是互联网及各种媒体平台,超过80%的大学生对于疫情信息的获取并非完全来自官方媒体平台。在疫情防控期间,一些非官方的媒体平台以及境外媒体中充斥着疫情防控的虚假信息,影响了处于隔离状态的大学生对疫情的判断[2]。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网络媒介素养主要指的是人们在面对网络媒介信息时,对于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分析和创造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大学生作为媒体的受众群体,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地适应网络媒介环境。调研中,只有20%的大学生接受过一定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多数大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都是开展讲座,只有一小部分高校对于青年学生们集中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的自我约束意识不强自我约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自我约束能力主要包括自制力和自控力。广大青年大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自我约束能力是比较强的。这些大学生可以按照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要求做到居家隔离、信息上报、不出门聚会、不提前返校等。但一些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自我约束能力是比较差的,不少大学生在网络中扮演了“键盘侠”的角色,会转发一些未经过核实的谣言,发表一些带有负面导向的言论。这表明在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我约束能力、自我约束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3肺炎疫情影响下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路径我们应当分析疫情防控期间大学生网络媒介行为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一些有力度的举措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指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地使用互联网。树立正确的价值感,提升自身修为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提升自身修为是大学生提高网络媒介素养的内在动力。在笔者的调研中,超过90%的大学生都在疫情防控期间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其中88%的大学生观看了与抗击疫情有关的网络作品。广大青年大学生应该不断地磨砺自己的意志,在网络中积极主动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新时代的青年精神,弘扬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青少年应成为网络平台弘扬主旋律的主要力量,积极地参与网络宣传活动,在网络中积极创作优秀的文化作品,提高自己辨别信息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家庭教育,主张深层次交流家庭是大学生的避风港,优秀的家风可以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网络媒介土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疫情的暴发也为大学生提供了与家人们相处的难得时间。根据笔者的调研,100%的大学生表示会将网络平台上所看到的信息与家人分享,并且还会与家人讨论交流。在家庭生活当中要注重深层次的交流,在交流当中父母须向孩子们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学生也要将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传递给父母,共同提升家庭的网络媒介素养。多角度进行教学,加强素质教育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提升网络媒介素养的核心环节。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网络媒介素养选修课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并且希望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高校也需要进行教学反思,可以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当前的网络媒介环境,在教学中融入青年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在选修课、团课及讲座中,采取分层分类的方式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还可以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进行媒体走访和深入考察,使每一位青年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知自我与外界,更好地适应当前复杂的网络环境。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打造健康的网络环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自媒体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近几年微博、微信、bilibili、快手、抖音等平台成为了广大青年大学生获取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渠道。总书记在谈论网络宣传时指出,要加强网络正面宣传,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舆论导向、价值取向,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网上网下同心圆,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中国每个人可以有麦克风和键盘,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不断地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争取出台更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媒体行业,让健康良好的网络环境培育起来,让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融入自媒体中。塑造大学生的正义精神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有很大的区别。在现实生活当中,大学生很难发掘自身的正义感,而网络空间给予了大学生一个表达正义感的环境和空间。在疫情防控期间,社会上难以解决的问题及一些不公正的事件,通过大学生的网络呼吁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解决。但是在网络中也有道德绑架的事件,这就需要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理性看待问题,不要随波逐流。在疫情防控期间,网络给予了大学生伸张正义的空间,但也需要大学生自觉地对网络秩序进行维护。这才是大学生正义精神的真正体现。4总结本文以互联网时代为背景,以当下重大疫情为聚焦点,以学生网络素养提升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学生在疫情防控期间的思想认识及个人行为存在的问题,并探究发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根据这些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期高校工作者可以更加准确地指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网络媒介素养,砥砺前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分析肺炎疫情形势研究加强防控工作[N].人民日报,2020-02-13(01).[2]张薇,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官方媒体报道的隐喻架构分析:基于SARS和H7N9疫情报道语料[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100-108.形势与政策论文3000字【第二篇】[摘要]新常态下,“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应重新审视课程性质和特点,回归课程和教育教学原本。本文针对现在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和长效机制三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课程内涵和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137-02一、引言“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也是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方略的重要渠道。新时代高职院校如何定位“形势与政策”课,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并构建长效机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二、“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等三个特点。(一)理论武装时效性。理论性是指该课程理论性强,要讲好“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必须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比如中东局势为代表的国际局势类的问题就涉及诸如劳动、剩余价值、资本、(垄断)資本主义的发展等概念和理论,同时也涉及诸如战略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文化、(陆)海权论、文明冲突等军事、地理、历史、政治多学科的相关知识。该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就要求任课教师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多学科相关知识背景以及相关学者的论述,才能将相关的焦点、热点讲透说明,否则就热点讲热点,就焦点讲焦点,流于表面而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该课程时效性强。根据教育部社政司每学期初下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选取半年内发生的要闻组织教学,而国际国内的焦点热点瞬息万变,不可能有固定的教材,甚至本周的课结束后,下周的课讲什么内容都要重新严格界定和组织。这里要说明的是,不管是理论性还是时效性,对教师的要求都非常高。而理论性和时效性同时集聚在该课程里面,教学难度更可想而知了。(二)释疑解惑针对性。根据理论的时效性特点,“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面学生的问题。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在大部分高职院校都被划人理论课,但实际讲授中,理论只能是一条隐形的支撑线索,更多的还是针对一个个鲜活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形势与政策”课不同于高职院校一般的理论课,前者重例有理,后者重理有例;前者具体鲜活,后者抽象概括;前者要透过大量纷杂的现象点明本质再回到现象本身,难以有固定的模式套用,后者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都有理可循。另一方面,“形势与政策”课必须经常直接面对来自学生的各种质疑和问题,现实而敏感,差异性大而又有相似之处。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是对任课教师极大的考验,也是“形势与政策”课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点。(三)教育引导综合性。如上所述,“形势与政策”课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还要综合利用各相关学科理论和背景知识,更要有针对性地回答来自学生的各种问题。学生所提问题,从三观缺失到大学生活适应,从学业迷茫到失恋迷失,从网络时尚到人际关系,从社会万象到人间小事,纷繁杂呈应接不暇。在这种情况下,“形势与政策”课要想起到教育引导作用,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各种情况,要掌握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特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从不同的侧面和不同角度分析,使学生不失时机地实现智力发展,逐渐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质的形成。三、“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一)教育观念和重视不到位。高职院校对“形势与政策”课重要性和特殊性认识不到位,对课程重视不够
本文标题:[3000字]形势与政策论文范例通用20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154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