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浅谈普通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浅谈普通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学校夯实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各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推动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美术学是艺术学门类中的重要学科,通常被狭义地认为是“纯艺术”,但实际上其内容包含造型艺术、跨媒介艺术以及美术史论等,同样在具体专业上也包含绘画、雕塑、中国画、摄影、实验艺术等多个专业。在xx壮族自治区26所公办本科院校当中,有11所开设了美术学,大多数是在高校扩招之后设立的,距今已开展20余年,为xx的美术基础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区域内观众的审美素养,也丰富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但在这些年的快速发展中亦是问题重重,阻碍了xx美术学科发展的道路。一、xx各普通院校美术学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学生专业水平不高在生源上,目前国内综合性大学大多数美术学专业学生只经过短短的三到六个月的封闭集训参加各省的“统考”,经历的都是“美术工厂”的填鸭式教学。在集训期间,天天重复循环着画照片、抄光影、死背色彩的调配方法等这种简单粗暴的程序,艺术考试越来越程式化、技术化,甚至很多都已经量化。以致扩招后的美术生质量良莠不齐,录取分数和学生专业水平不相符合,但仍有部分高校大幅降分招生,以扩充生源,从而获得经济效益。而xx普通院校在招收生源上亦不占任何优势,专业水平较高的学生均被其他经济发达省份的重点院校或本省的专业院校(xx艺术学院)所录取;专业平平、文化成绩尚可者亦被xx大学或xx师范大学等招入。所以,流向其他院校的学生相当多连基本的造型、比例、形体能力皆缺乏,更谈不上有创新性艺术思维。在几年的基础教学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在招入的学生中鲜有对美术学专业发展有所了解的,选择美术学也并非对美术的热爱,只是以为美术学毕业可以当老师,但毫无教师的理想与情怀,认为不用那么辛苦,可以“躺平”。在专业发展上,美术学更新速度较慢,其自身专业的“自由性”也给了很多学生偷懒的“特权”,努力程度在课程作业上体现不明,导致培养质量下降。(二)学生积极性普遍不足虽说美术学专业的学生规模位居本地区很多高校一级学科专业之首,但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却未见高于其他专业,无论从学科竞赛还是平时的专业课堂效果均有体现。这既有客观原因,比如设计类学科本身竞赛多,参与竞赛的学生也多;地方综合性普通院校美术学学生水平本身难以与专业院校分庭抗礼,在同一赛道中无法胜出,如xx各普通院校学生在xx年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作品展(共488件)中入选者区区二三件。更有主观原因,很多美术学专业学生“安于现状”,在学习上都十分被动,专业课草草应付,缺乏深入训练,主动读书读画者少之又少,更有甚者大学期间未读一本书,完全“不食人间烟火”,一些常识性专业知识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缺乏持续学习的能力。至此,诸多学生在毕业时审美认知还停留在艺考阶段,依葫芦画瓢者、画虎不成反类犬者比比皆是,而他们欲从事的美育和艺术创作、文化管理工作更是对各方面要求较高的行业,竞争之激烈非常严峻。只有“半桶水”不到的美术学毕业生如何在以后的用人单位竞争中立足?同时,还见过颇多学生在选择国画还是油画时是茫然的,看到其他同学选什么也跟风选择,也有很多学生随遇而安,哪个方向少就去哪个,随便分配到哪个方向。(三)教师结构不合理从结构看,本地区各高校美术学教师大致出自专业性院校及综合性师范大学两大块,多数来自xx艺术学院和其他地区各综合性大学的传统实践类专业,由于大多数教师来自“国油书”专业,缺少新兴艺术学科的教师力量,如当下的新媒体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NFT加密艺术等,各院校诸多老师创作和科研多囿于自身受教育的专业,以致在培养学生时少有创新的可能性。从职称结构看,缺少高层次学历和高级职称人才(如xx某普通院校美术学专业教师19人,高级职称1人,占5.2%,中级12人,初级6人,硕士研究生占75%,本科及以下25%),且各高校美术专业均以青年教师为主,这一现状意味着几方面的问题:一、青年教师都处于30多岁,多数还面临婚姻和家庭的诸多琐事,这难免让青年教师疲于奔波,安心钻研的时间较少。二、在30来岁这一个年龄段,部分教师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上都尚缺乏经验。教学和科研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更需要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带路和指导。三、缺少高层次在职“引路人”,青年教师难以形成合力,由于专业的不同、受教育的背景差异等因素,本学科教师之间很多缺少交流与合作,难免出现“自上自课”和“自说自画”的单兵作战状态。这样,在专业课教学衔接上时有出现步调的不一致,在个人发展上也难以快速成长。(四)培养计划同质化在培养计划上,美术学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按照《国标》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知识面较宽、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良好,可以进入学校(或美术培训班)、艺术创作、文化管理等行业的三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要求从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三大块分别进行了阐述,学生在素质结构中的道德、身心素质良好,因为它具有普适性。但在文化和专业素质层面相对欠缺,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不佳。例如,培养具有良好中西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审美素养、人文科学素养以及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等方面人才,既与上文所述学生层面有关,也与课程设置有关。就课程设置而言,目前的课程安排与培养目标未形成良好的联动效应,大多院校美术学的艺术理论课和人文素养课较少,基本只有中外美术史和艺术概论,且课时相对较少,所以在学生不够自主的情况下很难掌握一些必备的艺术理论知识。开设的课程陈旧,还是几十年前沿袭下来的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头像、油画人体、油画风景、中国画花鸟、写意人物等。素描和油画课程以临摹和画照片为主,虽然临摹和画照片是可以作为初学者某个时间段的学习辅助工具,但是不能作为主要方式,如果大学前三年的基础教学都如此,势必会禁锢学生的思维,也无法锻炼学生的“手心眼”结合能力。鉴于诸多院校本身的层次所定位的中小学年龄段,目前的课程可能只对初高中大龄学生的美育有些许作用,少儿美育与大龄美育是大有不同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同时,课程的设置是否要考虑更加紧密结合当地的文化、艺术资源以及考虑地区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其次,针对培养工艺美术品的设计与开发人才的核心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有些课程并未对学生有实质的专业能力提升且削减了其他核心课程的时间。同时,如果选择地方民族特色工艺进课堂,是否有比这更具有地方特色更符合美术学学生专业的民族民俗艺术?(五)教学方法偏轨就教学实施而言,从各高校的学生毕业作品可以窥其一斑。多数作品要不老气横秋,缺乏对当下现实的关照和时代气息;要不就是沿袭指导老师的绘画风格,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技巧上,缺乏对艺术深层次的理解和文化思考。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重技轻道”,少有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思考和审美认知,多以共性传授,少有个性化的培养,缺乏用科学的艺术方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显然,这种教学方法已不利于美术学人才的培养。艺术教师最好的作用不是教学生调出某一笔漂亮的颜色,而是先应该用“导”的认识,引导、发现、挖掘他们个体的不同,鼓励他们坚持放大自己的优点并帮助打开他们的艺术想象、创新之门,而不是笼统用教的知识。技法可教易教,但艺术修养难教且需善教,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长时间大量读书、高品质读画,关注时代,思考生活。只有将认识置于知识之先,教授位于引导之后,将这些理念不断地浸润到学生的血液里,方能使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意识得到提升。(六)美术教育投入短缺地方高校美术学教育质量的高低还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地方美育资源的多少。公立美术馆和博物馆是美术教育的重要土壤,但xx每年的展览寥若晨星,展出的质量和影响力也微乎其微;民营艺术机构和商业画廊更是几乎缺失,区内各普通高校美术学专业的学生在本地区几年内都难以看到高质量的展览,只有每年的毕业季时在各自学校极其简陋的展厅观看一次展览。美术作为一种视觉性语言,学生如无法“广读博览”作品就难以做出优秀的创作。同时,从各高校的科研与教学项目立项来看,对美术学专业的支持也少,实训室基本都是用于诸多设计专业,这些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普通地方高校美术学的发展。二、xx普通院校美术学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一)强化基础各高校在美术学专业人数扩招的同时,一是相应加大硬件设施经费的投入。不能仅有画架、画板、石膏像、静物等简单教具,不仅应增加课程写生的模特费用和学生外出采风的支出,还应建设更为多样的实训室和相对专业的艺术展厅、美育基地等。二是丰富和完善学科建设。从“专、广、深、精”多方面增加专业课程,以不断完善开课计划,在已有的油画、国画基础上应增设更丰富的专业方向和课程,如版画、雕塑、书法、新媒体艺术、数字绘画、综合艺术专业,继续强化基本理论、美术鉴赏、美术批判、图像识读和美术研究方法等课程,培养学生美术学基础素养和论文写作的撰写能力;同时,加强人文素养等通识课程的教育,这既能推进学科的建设,也能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三是打造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各高校应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梯次完整、素质良好”的高水平美术教师队伍。虽说有地理位置和学校办学条件等多方面的限制,在搭建队伍时都面临困难,但各高校可以主动“走出去、引进来”,每年派自己的教师访学、进修,大力鼓励和资助青年教师到国内外大学进行高学历深造;同时,各地方高校管理者应加强对艺术学科的认知和了解,处理好教师的引进和职称评定等问题,优化教师评价体系,能够“留得住,用得好”更优秀的教师;加强区域内合作、校际协作,实施“长期+短聘制”,把优秀的校外艺术家和美术教育者请进学校,还可以实行各普通院校间教师互聘,打造兄弟院校“师资共同体”,建设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美术教育队伍。(二)突出融合首先,教师要强化自身“教”与“学”的融合,不断增长自身的人文知识,精进自己的专业技能,深化自己的思想,灵活地教,动态地学,如梅贻琦先生提出的“从游式”教学理念,“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其次,鼓励学生多学科融合,将艺术与工科、文科、农科、医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其他人文学科知识,如历史、哲学、文学等。同时,将艺术与科技,如大数据、信息技术、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等融合;加强艺术学科专业之间,如绘画与设计、美术与音乐舞蹈等其他学科的融合,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教师要强调“教、练、展”的融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谈体育要“教会、勤练、常赛”,对于艺术教育同样如此,教师教学要立足“教会”,督导学生“勤练”,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常展”。教学、科研、艺术创作“三位一体”,使科研、艺术创作经验应用到教学中,教学成果又反哺科研与创作,三者相互促进。最后,把培养应用型美术人才融合到服务地方文化中。(三)巩固创新在思想上应该提高认知,解放思想,全新认识,强化和提升创新和创业能力。学校夯实美术学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各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推动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学生不应仅把学校的美术课程当成技能提高的重要途径,还应该学习其他设计课程,如手工创意、陶艺、数字绘画、交互设计等课程,以使自己“一专多能”。在学习手段上,新的时代背景下,知识的获取更为便捷,学生要打破传统课堂的“灌输式”模式,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多平台用多手段创新学习,既要让自己掌握必要的人文知识,也要把新的艺术实践、科技体验作为实现美术学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基础,以求能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结语要想改善和解决上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需要各高校、教师合力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及学生积极配合行动。学校、教师要确保毕业生能够达到相对较高的平均水平的目标,让学生不仅拥有美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独立学习其他多学科新知识的能力,才能保证向社会、向本地区各高校所属地域输送合格的美术学人才。当然,这种改革的效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本文标题:浅谈普通院校美术学专业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154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