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现状与发展策略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现状与发展策略随着服务群体的多元化、服务内容的丰富化,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终身教育成为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的另一重要内容。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高职院校具备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在“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强调,到xx年,列入“双高计划”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在办学水平、服务能力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也提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为此,对各大高职院校,尤其是对“双高计划”名单中的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内容进行了考察,以期能够探明我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实践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促进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内容(一)支援与协作:国家战略与倡议服务高职教育对国家战略的支援与推进是其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内方面,高职教育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少高职院校实施了“援疆”“援藏”等精准扶贫计划,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面脱贫”目标的实现;对外方面,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崭露头角,协助中国企业“走出去”,输出中国的技能文化与工匠精神,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1.技术支援与“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五大工程之一,而职业教育因为能够极大地提升贫困地区人口的劳动技能水平,使其获得“养家糊口”的能力,因此,其提供的“教育扶贫”被学者称之为是“换血式”的扶贫。高职院校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优秀的资源“送过去”。一方面,此处的“资源”指优秀的教学资源,即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向欠发达地区输送成熟的办学经验、教学模式与优秀的专业师资、精品课程,以帮扶当地职业院校、职教事业的发展。例如,xx职业技术学院以办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输出为主要内容,构建了“理念—教学—师资—管理”四位一体的帮扶体系,xx年重点对口帮扶11所职业院校,累计对口支援xx、xx、xx等地12个省、自治区的200余所职业院校。另一方面,“资源”亦指优秀的技术资源,即高职院校在帮扶贫困地区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也给当地的企业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配套的员工培训,为当地的产业发展、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二是把当地的学生与教师“迎过来”,帮助贫困地区开展技能型人才与职教师资培养。部分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面向贫困地区招收学生,设立如“xx班”等特殊招生通道,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享受到相对较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资源,并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为其定制并开设专业培训,为生源地培养“符合发展需求”的人才。据统计,xx年—xx年,全国高职院校在贫困地区招收了286.5万名学员,为1 100万个家庭培养了第一代大学生,实现了“高职一人,就业一个,脱贫一家”。同时,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也积极与贫困地区的职业院校开展合作,为当地中职骨干教师提供课程改革、资源库建设、普通话等方面的培训,解决当地的师资质量问题。2.区域协作与“一带一路”。随着“一带一路”进程的推进,中国产品、中国企业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少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和周边国家设立机构,投资办厂。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部分高职院校开始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我国企业“走出去”。一是培养认同中国文化的职业教育留学生。部分高职院校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招收学员,携手行业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注重将中国文化、行企标准规范融入留学生课程,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汉语水平、较强技术能力和认同中国企业文化的技能型人才。例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与芬兰、埃及、新加坡等国开展了学生交流项目,招收中文、机械与车辆、IT与信息工程、药学、服装设计艺术、国际商务与酒店管理等多个专业的留学生,先后招收60多个国家的1 000多名留学生。二是伴随企业“走出去”,培养海外本土技能型人才。部分高职院校适应企业“走出去”的需求,伴随中国企业漂洋出海办学,在国(境)外设立办学点,开展办学、劳务培训、技术培训等服务,输出我国的优质职教资源,推动中国职业教育走向国际舞台。xx年,作为职业教育“走出去”典型的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在赞比亚卢安夏市正式揭牌成立,xx职业技术学院、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近10所高职院校共同参与了该学院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在海外市场的扎根进程。xx作为职业教育大省,在《xx省职业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在“十四五”期间,xx省高职院校“丝路学院”的数量要由16所增加至25所,扩增近56%。由此可见,“走出去”日益成为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二)产出与创新:技术研发服务为企业、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引领技术创新,是国家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期盼与要求。因此,以技术的创新产出与科研成果的转移为核心内容的技术服务一直都是各大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最主要内容。1.创设服务平台。高职院校,尤其是科研能力相对较强的院校,一方面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发挥了科研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积极依托专业优势搭建科研服务平台,与政府、企业共同合作,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以xx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学院与教育部共同建设了“中小企业车间智能化改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与交通运输部共建了“国家级轨道交通行业研发中心(xx)”,并依托上述平台培育出了十余支科研团队,在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水平。2.助力企业转型。在服务平台创设、科研项目攻坚的同时,高职院校的技术产出与科研创新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技术支撑。经调研发现,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有大量的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科研成果的产出。这些技术成果的产出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新技术的诞生与旧技术的革新促进了职业技能的进步与迭代;另一方面,通过专利转让、校企共研等方式,这些成果也极有可能转化为中小企业的生产效能。(三)培育与认证:社会培训服务开展社会培训服务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另一重要内容。研究发现,很多高职院校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社会培训项目: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高素养的技能劳动者;向社会开放,提供职业培训机会;与兄弟院校合作,开展职教师资培训;等等。高职院校在其中扮演着技能培训者、职业资格鉴定者、师资培养者等多重身份。1.职业技能培训。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培训旨在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是面向企业的员工培训。作为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内容,面向企业的员工培训大致包含以下两个方面:根据岗位需求提升员工技能水平,即高职院校依据企业员工的岗位特点提供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提升在岗员工的职业素养,即帮助员工明确行业规范、行为准则,传递敬业爱岗、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职业文化与工匠精神。二是面向社会的成人培训。即高职院校充分发挥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面向社会和个人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例如,xx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院校依托自身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陆续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开展相关职业技能认证工作,帮助有相关“职业志愿”的群体习得职业技能、获取创新创业能力,为其提供更丰富的就业选择。2.职教师资培训。高职院校的职教师资培训旨在为社会培养优质的职业教育教师,促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着手打造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也愈发受到高职院校的关注。调研发现,师资培训主要分为以下三类:一类是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提升在岗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二是开展教学技能培训,即部分院校面向中高职教师开展教学方法培训,分享优秀教师的授课经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三是开展教学管理培训,即围绕办学理念、管理模式、课程改革等内容进行培训与交流,提升高职院校的管理水平与教学质量。(四)拓展与联动:终身教育服务随着服务群体的多元化、服务内容的丰富化,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终身教育成为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服务的另一重要内容。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联合中小学、社区、老年大学等各类教育机构,为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体提供针对性的教育服务。1.职业启蒙教育。近年来,青少年的职业启蒙教育愈发受到社会关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鼓励职业院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启蒙教育”。引导中小学生了解职业教育、体验职业乐趣、展望职业前景、树立职业理想成为职业院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内容。在xx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中,xx近20所高职院校联合举办了“职业体验日”活动,开展了3D打印、绿色建工、金工制作、鸡尾酒调配等50多项职业体验活动。有学者将职业启蒙教育视为职业教育的预备教育,认为这不但是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一条创新路径,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与社会声誉的重要途径。2.社区教育与老年教育。一些高职院校积极与社区联动,联合开展社区学院、特色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依据社区居民的特点与兴趣定制如西点制作、家政、旅游、健康养老等趣味课程或专业培训,满足当地居民的学习需求。此外,部分高职院校还面向社区开放办学,与社区共同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打造“产教融合”的职教特区。在老年教育服务上,高职院校联合民政局、养老院等老年服务机构培养“适老人才”,提供专业培训。以xx市职业大学为例,该学校与xx市民政局长期开展“养老机构院长培训班”“养老护理员培训班”等培训项目,每年都为津南、静海等地的养老院培养养老护理员250余人。部分高职院校与老年大学开展合作,为老年学员开发老年教育课程,提供老年教育师资,以提升老年教育的质量与影响力。例如,xx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该类院校中的典型,其与xx老年大学联合办学,所提供的老年教育服务年受教育人数达1.5万人。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价值显现(一)教育价值:培养优质技能型人才“育人”是高职院校的首要目标与最重要的作用,这在其社会服务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与企业合作,开展员工的“岗位培训”以提升企业绩效,还是与有关部门合作,组织“专职干部培训班”以提升管理水平,抑或是向贫困地区给予优质的“职业教育支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发挥服务功能的本质是培养具备一定技能水平、一定专业素养的优质技能型人才;即使是面向中小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为是在青少年认知世界的初期,为其播种了一颗“职业”的种子,为其提供了一个未来向“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可能。因此,培养优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最不可忽视的“核心作用”,高职院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能丢掉“育人”的初心与使命。(二)经济价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发挥的重要价值之一。一是高职院校能够助力产业的转型升级。“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为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升级为“技术密集型”提供了高素质人才资源的支撑。此外,符合现代化生产需求的岗位培训也能够促进在岗技术人员数字化素养及技能水平的提升。二是高职院校能够助力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能够极大地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与创新,满足新兴产业的技术升级需求。同时,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以xx省为例,xx年,xx省高职院校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达34.36亿元,技术服务到款额10.21亿元,技术交易到款额5.22亿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2.91亿元。(三)社会价值: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首先,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具有终身性,基本能够覆盖全年龄阶层的学习者。从学龄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到在岗工人的岗位培训,从面向社区居民的职业体验课程到服务长者的老年教育项目,高职院校能够满足多样化群体的不同需求,有助于营造“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现状与发展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15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