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双减”政策下学校发展问题与提质增效策略研究
“双减”政策下学校发展问题与提质增效策略研究校内教育教学和学校课后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双减”政策的效果和学生对学业负担的感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在落实“双减”任务的过程中,学校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学校在教学秩序、教师工作、资源供给、制度保障四个层面面临不同的矛盾和问题,特别需要在因材施教、教师减负、缩小差距、政策解读和完善上予以重点关注。只有理顺学校主体责任,协助学校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才能推动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xx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从“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政治高度来治理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才构成、优化人才配比的角度来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势必影响深远。在“双减”政策的整体部署下,中国基础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挖掘并解决“双减”政策下学校教育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既有助于学校提质增效,也有助于为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奠定基础。本研究在xx市范围设计并发放“‘双减’政策落实过程中学校如何提质增效,学生如何学足学好”的调查问卷,考察学校落实“双减”工作的基本情况。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家长问卷两类,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员基本信息,教师和学生对教育教学制度、教育教学质量、教育资源配置、课后服务保障等现状的反馈。调查问卷于xx年11月通过网络调查平台向xx市部分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发放,共回收有效教师问卷3205份,有效学生家长问卷29919份。其中,小学阶段教师问卷约占60%,初中阶段教师问卷约占40%;教龄16年以上的教师约占42%,教龄在5年以下的教师约占24%;小学家长问卷约占62%,初中家长问卷约占38%。调查从微观的学校教学秩序管理层面,中观的教师资源、校际资源、区域资源层面,宏观的政府制度保障层面深入探索了学校落实“双减”政策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需要指出的是,相关调查是在政策及其实施工作大力推进过程中进行的,获得的数据有很强的时段和区域特点,调查结果仅供研究参考。一“双减”政策的现实意义与实践逻辑1“双减”政策制定的现实意义“双减”政策是为丰富人才构成、促进人口合理发展的长远考量。尽管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教育公平的底线更加坚实稳固,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突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仍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社会培训机构的出现与发展,是从效率出发的角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产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选择机会。但是近些年,在资本加持下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家庭的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既破坏了教育生态,又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教育的最大功能是培养人才,让不同特点的孩子找到适合的教育途径,而不是通过教育培训“内卷”。“双减”政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有机结合的,是对教育生态的重塑。“双减”政策的实质就是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把孩子从考试和分数中解救出来,为每个孩子提供多样化、可选择、高品质的教育,让他们获得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政策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坚持教育的公益属性,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双减”政策落实的关键主体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如果不能完全发挥好教育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学生在校内就不能学会、学足、学好,就会选择校外培训机构。因此,“双减”政策落实的首要关键主体是学校和教师。学校的主要责任是做到“三提”,即提高教育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其具体落实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在“双减”任务中的作用举足轻重,特别是在加强作业设计指导、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其次关键主体是行政部门。“双减”政策的落实本身属于社会关注度最高的民生事项之一,需要全社会的响应。对于行政部门来说,教育关涉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整个社会层面同时加强对“双减”的认可与重视,才能真正做好“双减”工作。因此各行政部门要配合打好组合拳,完善“双减”配套政策。教育部门要落实好“三管”,即管好教育教学秩序、管好考试评价、管住教师违规补课。第三个关键主体是家长。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新时代背景下,家长应重塑家庭教育观,学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做好孩子身心健康路上的随行者。3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重点环节校内教育教学和学校课后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双减”政策的效果和学生对学业负担的感受。“双减”政策的重点环节落实到学校层面主要有三点:一是着力规范教育教学制度,让日常教学回归零起点,回归教育规律;二是着力提升教学质量,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式,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关注各种差异;三是着力丰富课后服务供给,增加校内课业辅导,开展教师在线辅导,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学校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落实一系列“双减”任务,对如何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如何用好新技术手段,如何发挥教研体系的积极作用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理顺学校主体责任,协助学校解决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才能为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二“双减”政策下学校实践的问题与挑战1现有办学条件无法更好地满足分层教学“双减”政策指出,“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招生、分班考试,严禁划分重点班、实验班”,政策的目的是切实做到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不给学生贴标签。考虑到中小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快慢、心理状态、体能发展等诸多方面并不一致,学校就要在均衡编班的前提下实现在同一个班级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xx市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已经开始探索主课“走班”、以书院制代替传统的行政班等,但也面临硬件配置、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生心态调整、学校管理等诸多问题。①教师队伍老龄化形成观念的阻力调查显示,不论是小学还是初中阶段,大多数家长和教师都支持走班。参与调查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中,65.3%的家长和68.5%的教师支持走班,认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实现分层教学、分层辅导”;34.7%的家长和31.5%的教师不支持走班教学,认为“不利于疫情防控”“不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对师资配置的要求更高”。其中,不同教龄的教师对是否支持走班略有差异:教龄越短,支持走班的比例越高;教龄越长,不支持走班的比例越高。10年以下教龄的教师支持走班的比例较高,超过70%,教龄在11年以上的教师不支持走班的比例在30%以上。而实际情况是,参与调查的学校中教龄16年以上的教师占比较多,约占全体教师总数的37.2%,年长的教师更习惯于传统教学方式,为推进和落实教育创新改革增加了一定难度。②办学空间受限制形成硬件的阻力伴随着基础教育学位供给面临的长期压力,义务教育阶段学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并逐渐向高中阶段延伸。从xx市在校生规模变化情况来看,幼儿园和小学在校生人数近十年来持续增长。“十四五”时期xx市义务教育学位需求呈上升趋势,学位剩余数不断减少,学位利用率不断提高,学位供需矛盾明显。然而学校的校舍占地面积有限,多年来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生均指标只减不增,硬件条件无法更好地满足走班教学的要求。2现有作业体系在确保学生打牢基础方面关照还不充分“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有家长担心治理作业负担重的问题,会令学生的基础打不牢。如何在减负控制作业总量的情况下确保学生打牢基础,是在落实“双减”政策中必须要注意的问题。根据xx年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结果分析,包括xx市在内的中国四省市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三项关键能力素养测评中排名第一,但在总体成绩优异的同时,也反映出城乡教师教学技能差异大、学生学习时间较长、学生总体学习效率不高、学生幸福感偏低等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都是靠长时间的学习、大量的作业训练打下的基础。“双减”政策实施后,教师减少作业量的同时,转变教与练的模式帮助学生打牢基础知识,在方式方法上还需要一段时间的创新探索。调查显示,减负之后65.4%的教师布置的作业量明显减少,随之而来的,有67.1%的教师担心因减少作业而导致学生成绩下降,更有70.4%的教师担心因为减负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还有27.3%的教师认为需要通过课外辅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查缺补漏。65.7%的家长认为孩子基本能在学校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有65.9%的家长担心因减少作业而导致学生成绩下降,更有69.3%的家长担心因为减负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还有42.0%的家长认为需要通过课外辅导帮助学生在学习上查缺补漏。3课后服务需求使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更加凸显①教师队伍总量短缺和结构性缺编并存“双减”政策指出,要“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各地要根据学生规模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筹核定编制,配足配齐教师”“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当前,xx市每年教师需求量大约6000人,中小学约56%的师资来自非师范类院校,自xx年起xx市连续5年扩大市属3所院校培养师范生的规模,这说明xx市中小学还需继续补充大量教师资源。在教师资源配置有限的条件下推动校内服务提质增效,对教师能力和精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调查显示,在落实“双减”工作任务、提供课后服务以来,42.4%的教师承担了非本学科的课后服务工作,主要是开展一些人文素养、兴趣艺术、体育游戏、答疑解惑等课后服务工作。课题组根据“双减”政策的文件精神,将学校需要配备的师资分为8个方面,分别是“课内课程”“课后服务”“作业统筹”“考试命题”“家校联系”“教研科研”“体育美育”“学生活动”,有71.7%的教师认为在“课后服务”上需要配备更多的师资,其次是“学生活动”和“课内课程”。为开展好课后服务,教师们认为需求量最大的是体育、语文和数学。参与调查的教师们都认为开展课后服务后最缺体育学科教师,约有34.2%的小学教师和18.8%的初中教师认为需要补充体育教师。其次,约有29.6%的小学教师认为需要补充语文教师,12.5%的初中教师认为需要补充数学教师。此外,初中阶段的教师们还认为学校需要适当补充心理健康、劳动技术、科学素养、信息技术类的教师。②教师队伍亟待减负调查显示,落实“双减”政策以来,83.8%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更大了,除了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长增加外,“对教学设计、作业辅导等能力要求更高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压力更大了”是压力来源的前两位。课题组将影响教师工作的事务分为7类,分别是“督查、检查、考核”“社会事务进校园”“报表填写工作”“抽调借用中小学教师”“无关培训”“竞赛比赛等活动”“学生安全监督”,教师们认为影响教学工作前四位的排名分别是“督查、检查、考核”“报表填写工作”“无关培训”“学生安全监督”。为了更好地帮助教师减轻工作负担,“双减”政策指出,“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关于弹性工作制度,接受调查的教师中91.8%支持弹性工作制,少数教师不支持弹性工作制的主要原因是担心“弹长不弹短”“对班主任无法实现”“不利于教师团队建设”。4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差距亟待缩小①教育资源配置差距使“双减”效果形成差异“双减”政策指出,“充分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缩小城乡、区域、学校间教育水平差距”,同时学校要“丰富服务内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等综合素质拓展类活动。拓宽服务渠道,引入校外优质资源,共同做好课后服务”。课后服务水平受学校办学条件、校内外资源融合情况等资源配置因素影响较大,学校生均活动场馆或师资力量不充分都不能很好地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校际原有的资源配置差异很有可能拉大课后服务水平的差距,不利于校际和区域间均衡发展,家长则更倾向于选择资源配置丰富的学校上学并享受丰富的课后服务,这一点也在家长的调研中得到印证。尽管xx年xx市16个区全部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但是依据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各区离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还存在差距,xx年xx市各区义务教育资源综合配置水
本文标题:“双减”政策下学校发展问题与提质增效策略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154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