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统编语文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统编语文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语文教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和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于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明确的思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国家事权的核心体现和铸魂工程的重要依托,统编语文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尤为注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的文章选篇、内容安排、导语和习题的设计等诸多方面”,力求将语文教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落到实处。xx年,教育部为落实在课程教材中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的主题内容、形式等。2022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从内容上来讲,统编语文教材中丰富多样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内容都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已有部分研究对语文课程、教材及教学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过分析。如王陆正等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方面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反映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容进行分归纳总结,概括了中华文化认同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呈现特征。任翔通过总结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发现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内容整体性不足,内容编排缺乏系统性,各学段传统文化内容没有很好地衔接。xx等通过教学案例分析了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教学路径。章乐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研究,从教育目的、内容选择、教材架构、教学建议四方面提出改进建议。xx等人从增强研究、政府服务和资源开发与教师培训等方面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展策略。已有研究对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及特征的分析相对较为零散,侧重于对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传承的进一步落实提出建议,目前尚未发现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统编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特征及传承方式进行连贯、系统的文本分析研究。本研究试图建立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对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把握语文教材文化传承的内容及特征和实现路径。一、文以明道:统编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为系统地研究义务教育统编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由2位编码员共同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分析归类。研究对象是教育部组织编写的2022新版小学、初中的统编语文教材,共18册,具体内容包括教材中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习作、习作例文等栏目。统计规则如下①(由于小学阶段课文汉语拼音、识字、口语交际、语文园地、快乐读书吧、习作、习作例文等栏目占教材的很大比重且含有大量传统文化内容,虽然这些部分与课文在体例与栏目意义上面分量无法等同,但如果忽略这部分,数据的说服力将大打折扣,经语文学科专家建议后决定将其归为1个统计单位。初中阶段则将“阅读”部分均以单篇课文为最小分析单位,将每篇课文视为1个条目。):一是在统计过程中,小学的“汉语拼音”“识字”“课文”单元正文部分和初中的单元“阅读”部分均以单篇课文为最小分析单位,将每篇课文视为一个条目,依据课文数量计数;其余部分均以“栏目”为最小分析单位,将一个“栏目”视为一个条目来计数;二是当某个条目中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目时,则给对应的类目记1次,且在一个条目中最多给同一个类目记1次;三是如果某个条目涉及两个及以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目,则给不同的类目分别记1次。统计结束后,运用霍斯提公式对18册教材的编码进行了信度检验。信度检验程序如下:(1)两位编码员熟悉传统文化内容分析框架的内容并明确具体统计方法;(2)两位编码员独立完成小学、初中共18册教材的编码;(3)用霍斯提公式对编码数据进行信度检验。编码员1统计的传统文化类目共计1351次,编码员2统计的传统文化类目共计1321次,二者统计一致的部分共计1256次。因此,运用霍斯提公式可得编码员间的互相认可度R=21256/(1351+1321)≈94.01%②(所有数据百分比都经过四舍五入后保留小数点后两位。),说明本研究的信度较高。通过统计分析发现:统编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一)物质文化:国家形象建构的物质基础服饰、饮食、建筑、科技成果等传统物质文化是中国国粹的集中体现,在古今碰撞与交融中诉说着中华民族富强与繁荣的灿烂历史。物质文化在统编小学和初中的语文教材中共出现了95次:中国服饰文化43次,中国饮食文化9次,中国建筑文化35次,中国科技文化8次。物质文化从不同方面凝聚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智慧。其一,以传统服饰的古典韵味体现服饰之雅。随着不同朝代的变迁,中国人的服装样式和穿衣风格也随之发生改变,但追求精致生活与美丽享受的理念根植于每个中国人的内心世界。中国服饰文化主要表现在教材的插图中,如小学一年级上册《我上学了》(一上p2)的第一部分“我是中国人”展示了五十六个民族的传统服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直接地传递传统服饰文化的魅力。其二,以饮食文化的繁荣丰富体现饮食之道。在饮食方面,不同地域所具有的独特气候特征造就了酸甜苦辣等不同的口味偏好,但对食材的精心挑选、对食物的用心烹调,是中国人对自己最好的慰藉和犒赏。中国饮食文化在二年级下册的《中国美食》(二下p35)中得到了集中展示,课文以图片的形式列举了几道代表性菜肴和常见的烹饪方式,旨在激发学生了解、探索中华传统美食的兴趣。其三,以中式建筑的恢宏大气展现建筑之美。在建筑方面,精妙绝伦的建筑风格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智慧。中国建筑文化出现的频次较高,如三年级下册的《赵州桥》(三下p40),五年级上册的《圆明园的毁灭》(五上p54),八年级上册的《中国石拱桥》(八上p98),《苏州园林》(八上p104)等都详细介绍了中华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其四,以中国发明的先进理念展现科技之光。在科技方面,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人勇于实践探索的珍贵成果,不仅造福了中华儿女,也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便利。二年级下册《李时珍》(二下p114)记述了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这部药学著作的经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三下p37)讲述了造纸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展现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统编语文教材在对物质文化的内容、特征、意义等详细描述的基础上,深层次剖析其中永恒的价值内核与同一的民族性格,在强大“硬”实力、深厚“软”实力的双重支撑下,力图实现国家形象的整体建构。追逐美、享受美、善于发现和勇于探索,这些宝贵的品质与中华儿女所创造的灿烂繁荣的物质文化一道,成为神州大地最亮丽的名片,为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提供了途径。(二)精神文化:民族气质塑造的精神动力精神文化作为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人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态度等的总和,精神文化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共出现了1110次,其中,中国语言文字文化356次,中国传统文学文化496次,中国传统艺术文化95次,中国传统历史文化92次,中国传统宗教文化4次,中国传统美德67次。统编语文教材中构建了包括汉字文化、文学文化、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在内的丰富多元的精神文化体系。作为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成人之要,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和民族气质的集中体现。其一,历史悠久的汉字文化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统编语文教材中尤其注重对于汉字文化的传承。如一年级下册的《猜字谜》(一下p8)选取了两则趣味字谜,不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也培养了他们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安排了寻找“最美对联”的小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感知汉字的奥妙、魅力(七下p154)。其二,形式丰富的文学文化书写着悠长岁月中的喜怒哀乐。中国传统文学文化在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以中国传统诗词居多,且诗词的理解难度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如:一年级上册的汉乐府诗《江南》(一上p58)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九年级下册的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九下p58)引用了大量典故,理解这首词需要学生有一定前期知识储备方法;中国传统神话传说、散文、寓言和小说在教材中的整体分布较为零散,但在某个年级会以单元形式集中展示,如:四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为专门的神话单元(四上p47),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九上p110)为专门的小说单元。其三,鲜活生动的艺术文化演绎着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的表现形式较为多样,如: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书法欣赏部分(五下p50)采用图片形式展示了南朝智永的楷书、唐代怀素的草书和明代文征明的行草,八年级上册《梦回繁华》(八上p114)图文并茂地描述了《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汴京城的繁荣景象,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拓展延伸部分(九下p121)提供了戏曲知识擂台赛、观看戏曲表演、合作上台表演等多种方案,使学生了解戏曲知识、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其四,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刻画着国人饱满的民族气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的高度凝结。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故事犹如铺陈开的历史画卷,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特定历史时期的别样风情。如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四上p110)集中介绍了王戎、西门豹、扁鹊、纪昌等历史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人物的形象及其精神。此外,还有多源汇聚的宗教文化承载着普通民众的精神寄托;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诉说着传递千年的礼序哲学。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绵延五千年而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和独特标志,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统编语文教材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将传统美德、传统艺术、历史文化等要素巧妙、自然地嵌入课文、习作、综合性学习等环节中,让学生全方位、沉浸式体验精神文化的情感魅力,品味其中蕴含的精神文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民族气质的孕育与塑造。(三)制度文化:意识形态构建的制度保障制度文化作为社会生活中各种规范的总和,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具有凝聚社会力量、协调社会关系的作用。制度文化在小学、初中统编语文教材中共出现了96次,其中,政治制度70次,经济制度4次,法律制度3次,礼制制度19次。具体而言,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制度文化体现了以下精神实质:其一,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性。中国政治文化在封建社会中主要表现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家国同构,使得中国人具有极强的家国情怀和大局意识。教材中涉及到的中国政治文化既有应然层面的期许,也有实然层面的表现,如: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八上p128)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主张,君王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其二,经济制度的特殊规律性。封建时期中国经济文化的典型样态是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着浓厚的农耕文明的色彩。如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二)》(五上p40)中,“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突出展示了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方式。其三,法律制度的规约性。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核心是礼和法的相互渗透与结合,礼制为体,法制为用。九年级下册《陈涉世家》(九下p129)中促成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在于谪戍队伍因天气影响未能按时到达驻扎地,按律当斩,这是中国法律文化的直接体现。其四,礼制制度的伦理规范性。中国礼制文化起初以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社会秩序为目的,之后“礼”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礼制则融入人们的日常行为和思维方式,成为中华民族特质的一种体现。中国礼制文化主要表现在课文中人物的具体行为中,如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
本文标题:统编语文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374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