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当代大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通用5篇】
当代大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通用5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当代大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通用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当代大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第一篇】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分三步走。乡村振兴的最大受益者是村民,农村工作者和村民应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的建设中来,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尤其是要呼唤和吸收更多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要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大作用。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创新型农业,农村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知道农村发展的真正问题在哪里,也知道村民心中想些什么、最需要什么,在与村民沟通时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天时地利人和让大学生在乡村振兴中大有可为。如何让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牵挂农村,勇于回到农村,是基层党委政府应该思考的课题。毫无疑问,创造条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在农村发展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能让吸引大学生回农村发展事半功倍。农村吸引大学生不易,留住大学生更难。大学生在农村,会为乡村振兴和农村发展做出贡献,但如果忽略大学生自身前途和发展,他们在农村孤立无援,来到农村却站不住脚,农村就成了大学生的一块跳板,这些被吸引来的大学生迟早还是会离开农村。这说明吸引大学生的政策和具体工作要做得充分,大学生的后期培养、用人政策方面要积极朝着有利于而不是有碍于大学生发展的方向考虑。乡村振兴要留住大学生,必须有长远眼光。在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发展问题上,基层党委政府不应头脑发热、不应盲目乐观,要及时跟进。对待到农村发展的大学生,要真正把他们当成农村发展中的生力军,关注他们的抱负,关注他们的理想,关注他们的成长,关注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瓶颈或障碍,有效化解他们在农村发展中的难题和困惑。为了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要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乡村振兴要让大学生留得住、发挥大作用,也要两面看。乡村振兴存在人才短缺问题,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大学生,还要善于从乡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乡村能人生于斯、长于斯,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生产经验,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如果再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培训结束后让他们回到热爱的故土,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通道,必然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当代大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第二篇】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只有乡村达到了小康水平,才能证明全民都达到了小康水平,所以现在国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减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要想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是其中关键,现在每年都有几百万的大学生走出校门,他们来到农村带来了新的知识,带来的新的思想,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冲击给农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大学生开始走向田间地头,在这里可以实现他们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可以找到真实的自我。作为一名大学生,推动乡村振兴是肩上的责任。首先要融入到乡村当中,农村生活是一个有人情味的生活在,在这里要投入真情实感,在感情上和村民达成一片,把他们当做自己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深入的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深入了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把每一个村民都当做自己的家人,当做自己服务的上帝,在情感上融入农村生活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然后要爱农民,懂农业。来到农村之后就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不要看不起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他们也许有一些无理取闹,但是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学会包容他人,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放低自己的姿态,在内心上尊重农民。农业是老百姓最看重的,也是他们主要的经济来源,所以一个懂农业的大学生是乡村真正需要的人才,要去田间地头体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利用自身的优势带动经济发展。转变农民的陈旧落后发展观念,更新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搭上这一班快速发展的列车。当代大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第三篇】摘要: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形式日趋多样化,既有来自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也有各高校组织引导的“三下乡”服务项目,更有大学生自发开展的农村建设服务活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也离不开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服务实践。为探讨当前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基本形式、实施效果,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对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发展的要求,文章通过走访调研,剖析当前大学生服务乡村研究现状,分析大学生服务乡村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建立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引导机制。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服务机制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9)06-0164-07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近年来,各大高校紧跟时代步伐,特别是涉农院校和综合类高校,推出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活动和支持意见,高校已成为新时代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阵地。不过,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是一项极其重视实践绩效的工作,低效率的鼓励和引导无法实现助力乡村振兴和帮助大学生实现人身价值的双重目标。因此,剖析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建立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引导机制是一项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工作。文章通过查阅资料、走访调研,对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工作,并提出引导机制,达到促进乡村振兴建设和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双赢。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主要形式、渠道和内容也是高校鼓励和引导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培养大学生村官、鼓励和引导大学生自主返乡创业和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是新时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鼓励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是党和国家乡村人才振兴理念的必然选择,但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首先,从学科角度来看,能最直接切入服务乡村振兴这一要求的是涉农专业,但目前中国也确实存在“涉农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等供给侧问题,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乡村对涉农人才吸引力不高,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2]。其次,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大学生自身确实也存在现实困难,这主要表现在:一是刚踏出校门的大学生存在组织管理和协调等方面能力不足的状况[3];二是大学生投身农村建设和包括返乡创业在内的长期服务意愿总体偏弱的现实等[4]。国外学者也十分关注相关问题。当然,由于国外并不存在战略性的振興乡村实践,国外也并不具备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场景。但国外学者对大学生志愿活动、大学生创业等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研究,Terry&Lawyer(1995)和Buchanan(2006)调查了大学毕业生对投身农业问题的态度,而Mahoney(2009)主要研究了美国大学生毕业返乡问题。国外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一是从全新的角度来剖析大学生这个团体,重视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所获得的荣誉感,把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考虑其性别、心理、特质等,将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者的角度。二是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手段,借助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并结合访谈,开展长期的实证研究。但国外学者过于关注基于数据分析的实证研究,系统理论研究有待加强,还需将理论与数据结合,从而拓展理论深度,以支撑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5]。一、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从实践来看,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共有三种基本形式,即大学生从事村官工作、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高校引导和大学生自主开展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大学生村官政策是有国家相关配套政策予以支持的活动,大学生返乡创业实践是大学生自发的实践活动,高校开展的各类特色活动是不同高校依据自身学科所长和社会认识,结合自身实际做出的实践选择。(一)大学生村官的现状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开始正式启动大学生村官政策时,中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实干耐劳的精神、较强的组织观念、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自愿奉献基层、身体健康等。因此,大学生成为农村基层选派的首选对象。当然,向农村基层选派大学生也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不过,大学生村官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往往是“异质化”的存在,大学生村官政策在实践中首先会遇到的困难就是“嵌入农村”的问题。2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与社会阅历不足,他们多数将基层工作经历作为过渡期,职业认同感不强。3大学生村官在高校中学习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与农村发展实际所需相差较大,大学生无法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以致用,发挥专业优势,导致工作态度消极等不良现象。4现代大学生的“新型”就业择业观使他们对工作环境、薪资待遇要求较高。基于这样的事实,有学者指出,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群体和该政策能否有效“嵌入”农村社会、契合农村社会环境,在于能否为大学生村官带来归属感和成就感,让他们在乡村的舞台中焕发活力。因此,支持大学生村官“嵌入”农村,帮助他们找寻身份认同感,快速适应农村环境非常必要。利用大学生村官学习能力较强的优势,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由上级组织或部门牵头引导学习最新的理论和政策,并应用于实际的脱贫致富行动中,快速建立大学生村官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此外,还需要从“选拔”“使用”“培养教育”“管理”“引导”等方面充实这一体系。有高校提出,可尝试建立“订单式”的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即提前培养选拔,在大学阶段端正“订单式”大学生村官的入职动机、择业思想,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这一职业的意义和性质,从而判断自身与这一职业的匹配度,提高“订单式”大学生村官的乡村实践能力,鼓励准大学生村官下乡实践,增强业务技能。大学生村官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外来”政治文明、经济发展与组织建设的代言人,其面临的宏观政策供给与农村基层实务之间存在疏离与偏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抓好落实,发扬实干精神,坚定大学生村官的理想信念,不断强化政策制度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村官融入群众,尽早熟悉民风民俗,拉近与农村群众的距离,做好百姓需要的事。但是,目前的大学生村官政策研究仍然缺少对高校相关培养工作的具体论述,而对于新时代高校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投身乡村振兴事业来说,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6]。(二)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2010年左右,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国家的重视,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逐年增加。近几年,农村籍返乡大学生就业问题逐渐引起学界的重视。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大、农村人才难求的情况依然严峻。前期研究表明:苏中地区某高校39%的大学生就业向往地区是长三角地区,29%的大学生向往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只有%的大学生选择返乡就业。%的大学生求职时最关心薪酬福利,32%的大学生关心将来发展空间。98%的大学生对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有了解,但返乡就业的意向并不强烈。鼓励和帮助大学生返乡创业,不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缓解农村对人才的需求。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对创业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在高科技领域,刚踏出校园的大学生如果不具备某一领域内的核心竞争成果,那么他们将难以有效融入市场环境。在传统领域,进入的经济门槛相对较高,这显然也是大学毕业生不具备的条件,然而在农村创业,不仅更容易获得国家资金和政策支持,而且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创业风险也相对较小。但实际情况是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选择创业的人数相对较少,且绝大部分学生更倾向于去城市创业,具有返乡创业自主意愿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高校就业统计数据显示,%的返乡创业主体为大学生村官,且该部分主体返乡创业并非自愿。由于基层工作的特性,大学生村官对农村政策、农村资源有更深入的了解,易于发现农村的创业机会,从而开展创业富民工作。同时,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创业过程中能
本文标题:当代大学生如何助力乡村振兴【通用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58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