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编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编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编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2、掌握句子节奏。3、理解、疏通文段。4、理解课文思路,了解文章中心论点及主旨句。5、背诵第四段。6、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2、背诵课文第四段。3、理清文章思路。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预习。2、投影片或小黑板。教学方法朗读、自学、点拨、引导、练习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投影常识,学生结合阅读提示完成(学习目标一)常识:1、关于孟子的常识。2、关于《孟子》一书。检查、齐读。二、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节奏(学习目标二)1、听课文录音:(学生注意节奏、字音)教师强调某些句子的节奏: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非不高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随时点拨。3、学生再读课文。三、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文,不理解处打“?”,提问(学习目标三)1、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疏文,教师前后巡视,了解情况。2、学生提问,教师引导回答。参考资料,少熬夜!3、请二三位学生翻译课文,错误处教师引导指正。四、在疏文基础上,理清课文结构思路(学习目标四)1、引导、讨论。2、师生共同归纳: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总结得出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五、课堂巩固背诵课文第四段。(学习目标五)六、课堂小结(学习目标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开头就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文中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的“民贵君轻”的思想,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团结协助精神的重要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21、知识目标(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2)用认读、译读、思读、悟读四种方式教、学,让学生掌握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握文章的内容。(3)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4)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2)强调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创设问题情景。(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3、德育目标(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3)通过思读、悟读,让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一、情景导入二、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三、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参考资料,少熬夜!四、教学方法: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五、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朗读带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教学角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估计时间第一板块(认读)一、情景导入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处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二、资料助读(多媒体展示)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全书共7篇,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7篇,计261章,约35000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_、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朗读课文。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播放本课泛读带。多媒体展示一些字词读音。郭(guō)粟(sù)亲戚(qīngqi)2、复读课文,注意读出语句的停顿。3、教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赛读课文。(教师评点)1、学生分组讨论,作出回答。2、学生听讲,思考,究竟是什么方法?3、找一名普通话比较标准的学生朗读,其他人听读,了解记忆对孟子的简单介绍。4、学生听读课文。标画出不认识的字音和不会读的断句。5、学生按要求齐读课文。6、学生赛读。读得好的,加以鼓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参考资料,少熬夜!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教学过程: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3、分享交流。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师: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学生沉默,老师用红粉笔标注两个地利)学生2:运用顶真,突出人和是作战克敌制胜的最重要的条件。教师小结:参考资料,少熬夜!雄辩艺术1开门见山,亮观点。单刀直入,显力量。学生3:要雄辩得有自己的论据,孟子为了具体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列举了具体的战例。师:哪些文字与这些战例相关,请你把相关文字读一遍,全班思考孟子列举了几个战例,什么样的战例?学生3读“三里之城……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读完后学生回答:两个战例:攻城不胜和守城而逃。男生读与第一个战例相关的句子,全班思考:攻一座什么城?如何攻?列举这个战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易攻,“环而攻之”说明攻势之大,结果却没有胜利,孟子通过分析这个战例得出:主动攻打,说明攻城方必得天时,结果却失败,只能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所以孟子用这个战例具体证明“天时不如地利”这个观点。女生读与第二个战例相关的句子,全班思考:守一座什么城?列举这个战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5:守城方守的是一座城墙很高,护城河很深,武器精良,粮食充足的城,结果却是弃城而逃,用这个战例来具体证明“地利不如人和”这个观点。教师小结:雄辩艺术2列举战例,来论证。一攻一守,很具体。师:这一句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其作用是什么?生:排比。学生齐读相关句子。师:这是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其作用是什么?生:双重否定句的排比,突出守城方地理条件非常优越,但结果却弃城而逃,更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语言也更有气势。教师小结:雄辩艺术3排比句式,增气势。大气恢宏,有气场。师:还有哪些句子运用了排比,请一起读一读。学生齐读:故曰……不以兵革之利。师:这还是在谈作战吗?生:是在谈国家治理了。请一个学生翻译这一个句子。师:这是一个什么特殊句式的排比。生:否定句的排比。师:治国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限,不能靠山河的险要,不能靠武器的精良,那么得靠什么?生:人和。教师小结:雄辩艺术4类推治国,靠人和。两方论证,更全面。师:孟子还运用了其他雄辩艺术吗?学生6:在最后孟子还运用了对比论证,将“得道参考资料,少熬夜!者”和“失道者”进行对比,突出“得道”就能“天下顺之”,“失道”就会“亲戚畔之”,最终得出实行仁政的君主“战必胜矣”,来强调“施行仁政”的重要性。师:施行仁政有多重要?生:施行仁政就能“多助”“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师:施行仁政就能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就能天下归顺,就能握有“人和”这枚“战必胜矣”的尚方宝剑。教师小结:雄辩艺术5对比论证,巧结论。得道多助,战必胜。4、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并思考:孟子是按什么样的思路来推行其仁政主张的。学生7根据板书归纳概括:孟子先提出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列举攻城不胜和守城而逃的两个战例来具体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类推到国家治理也需要“人和”。最后通过运用对比论证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教师小结:雄辩艺术6层层深入,逻辑强。开合自如,真雄辩!5、学生根据文章思路自由背诵全文。6、背诵比赛。四、拓展巧运用。作业:请运用这节课我们学习到的孟子雄辩艺术在班级劝告那些写作业依赖智能手段搜题的同学在学习中学会独立思考。附孟子雄辩艺术:开门见山,亮观点。单刀直入,显力量。列举战例,来论证。一攻一守,很具体。排比句式,增气势。大气恢宏,有气场。类推治国,靠人和。两方论证,更全面。对比论证,巧结论。得道多助,战必胜。层层深入,逻辑强。开合自如,真雄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4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过程与方法:理清论证思路,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参考资料,少熬夜!重点难点: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历史上,对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同学们能列举出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让大家了解一种能够克敌制胜的方法二、资料助读孟子与《孟子》: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烈、理直气壮他又善于运用各种驱诱敌人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比、对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三、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2.教师示范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四、精读课文1.学生自由
本文标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精编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623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