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感人故事。我所讲的内容为第一课时,本节课的目标是扫清生字词障碍;了解文章大意,理清脉络;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堂课中,值得庆幸的是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同学们积极的回答问题,全身心的投入其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作为一名新教师,我深深的明白课中还存在很多不足,课后我根据各位前辈的指导认真的做了反思:一、没有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是1篇非常震撼人心的文章,怎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这伟大的父爱,深厚的父子情呢?这离不开一点——朗读,而且是有感情地朗读。而我却忽略了这一点。朗读不仅可以发展语感,还可以加深体验与领悟。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更要多加培养。二、忽略了“自然段”和“部分”的区别。在本课的学习中,有要求学生给文章划分部分。当时学生将“部分”称做一大段,其实以前也出现过此类问题,只是那时我认为学生懂其意思,无大碍,便一直没有指出。后来经张秋月主任指出,一下子点醒了我。是啊,这样久而久之难免会使一些同学混淆,同时也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语文的严谨性。是的,我想在教学中关于“自然段”和“部分”的问题远远不止这一个,但我唯一确定的一点是这都不是小问题,不能忽视。三、“概括主要内容、掌握概括方法的问题”讲的不够到位。概括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对于小学生来说一直是一大难题。概括能力有很强的综合性,1篇文章要小学生用一两句话说清楚确实不易。所以我们不仅要教学生学着概括还要学会寻找方法。在这方面我给孩子们的训练太少,同时也没有给他们很好的引导。即在概括主要内容时我们可以先将整个故事复述一遍,再在复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最后对这个概括进行浓缩。在反思中,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我深知自身存在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的学习、摸索,使自己进步也为了使孩子们有更大的进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第二篇】参考资料,少熬夜!《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奋不顾身地从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儿子的同学的故事。文章真挚感人,读后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3)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情绪没带动起来。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第三篇】丽雅交待今天的两节语文课用来第四单元考试,可因为打印室的机器坏了,所以只能临时准备《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一课。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备课如果是有感觉的话,时间少点也不要紧。今天就是这种情况。我先初步理清了课文头绪,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将这位父亲形象借助课文语文语言铭刻在孩子的心里。如何分层落实呢?一。感知背景,进行铺垫关于地震,孩子们是没有生活体验的,但对此又并非零起参考资料,少熬夜!点。他们在影视作品、报刊杂志或是课堂学习中对此还是有一定了解的,这应是学生的学习起点,所以课堂切入的谈话也就从地震开始了。接着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第一、二自然段,了解这场大地震。从对地震的一般了解到具体到某一次地震的理解,学生对于地震本身灾难性的认识已有质的飞跃。这为进一步阅读文本中的故事,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有一个很好的铺垫。二。直面父亲,浓墨重彩父亲是这个故事的重要人物,但作者在描述中始终保持着客观冷静的态度。文中唯一带有强烈个体情感倾向的就是结束时“这对了不起的父子”的表达。我想这也是作者在写完整个故事之后,无法自抑的流露。作者对这位父亲最重彩的描写就是“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作者从时间的长度,父亲的外貌,他人的行为等角度将一个偏执得有些发狂的父亲作一个细致的描写。在这里,“36小时”是个怎样的概念?那是整整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的漫长,那是学生两个星期的课时量!在如此漫长的时间里,父亲在不断地挖着,在一片废墟里,又有着怎样的困难与危险啊!或是余震不断,或是塌方连连……每一次危险都可能是致命的!在这里,我采用联系生活经验、创设情境想象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将这段文字读懂、读活、读厚、读出情味,这是感受伟大父爱的关键所在。三。旁敲侧击,映衬烘托在这一场灾难中,在这一片废墟里,其实还有很多家庭、很多父母都有着同样的遭遇。难道说他们都不爱自己的孩子吗?或是爱的不够深吗?为什么会只有这一位父亲孤军奋战呢?不是的,那是面对一片废墟,凡是还有一点理智的人都能看到,生还的可能几乎是不存在。所以,很多父母“绝望”地离开。好心人的一句“太晚了,没有希望”是多么辛酸的无奈,消防队长与警察以专业的眼光作出理性的分析:“这里太危险”!但是,这些所有合情合理的规劝都无法使父亲放弃一个没有理智的行为。“谁愿意帮助我?”“你是不是来帮助我?”这一次又一次语无伦次的回答,执着得近乎固执的追问,让我们看到此时所有一切的理性思考与客观分析都不存在,占据他内心的只有那父子之间曾经的承诺:“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在这里,通过师生的对读,引导学生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从另一个角度再次深切地感受伟大的父爱超越一切!整个设计简单、朴实,紧扣语文本质,紧贴情感共性,带领学生经历一场深刻的爱之旅程。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1篇课文。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但篇幅较长。参考资料,少熬夜!讲述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文章的情节并不复杂,最大特点是以“情”字贯穿,尤其是几处对父子俩的语言描写,情真意切,极其感人。从课文的具体描述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我是这样落实的: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以此为立足点,对全文进行解读,在解读父子“了不起”的过程中,又以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载体,避免了那样纯理性、毫不动容的对文本的解剖。语文学习不能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品析之外。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在文中,父亲说的“你是来帮助我的吗?”“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出现了三次,是父亲和儿子坚持下去的精神动力,贯穿全文。故在教学中,我紧紧地抓住这条感情线,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感悟父子俩之间的对话,从而感受到爱的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的阅读感悟还不够深入充分,对父爱的理解也只是存在表面层次。没有触及孩子灵魂深处。此次教学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学生语言的训练还不够扎实;缺少对写作方法的总结讲解;少了一些生成的精彩。这些都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以便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本文标题: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809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