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担当范例通用3篇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担当范例通用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担当范例通用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担当1大学是传知育人的沃土,是文化散播的阵地,是思想再造的渊薮。而高校教师则是大学的主体,是一所高校的声誉与象征,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精英,正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高校教师也因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良知的代言人、社会道义的承担者和社会思想的风向标,这也就是新时期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使命。责任担当,既是高校教师地崇高使命,也是高校教师地历史使命,既是社会对高校教师地政治期待,也是社会对高校教师地道德希望。高校教师生活在既有阳光,也有阴暗地多远复杂地社会中,应该保持高尚地道德人格,自觉担负起历史所赋予的责任和使命。一、社会良知的代言人高校教师按照定义,就是指受过专门训练,掌握专门知识,以教书育人和知识创造为职业,具有强烈地社会责任感的群体。真正有社会责任感的高校教师,必然能够反映公众心声,代表社会良知,引领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秩序,滋润社会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正因为如此,大学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高校教师的生存之道,也是高校教师长远发展之道。所谓社会良知,即是指人类精神的基本价值,如理性、自由、公平、正义等等。高校教师应该是这些基本价值的维护者,他们一方面根据这些基本价值来批判社会上一切不合理的现象,另一方面则努力推动这些价值的充分实现。高校教师除了献身于教书育人地工作之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于个人,包括个人所属的小团体的私利之上的。高校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灵魂的工程师,在公众的眼里,具有崇高的社会地位。社会风气的好坏,知识创造的良否,人才培养的臧否,追根溯源,都会以高校教师为最终滥觞。一个高校教师,就是一颗正义的火种,人们正是从高校教师身上,看出人才培养的性质,看出未来社会的走向。高校教师应该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他是社会良知的载体,他的言行影响所及,绝非限于自己,而是扩展到社会和国家。因此,不管高校教师发展到哪个层次,都应是社会良心所在,它应该向社会传递民主、公平、理性、正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二、社会道义的承担者不论我们生存于怎样的时代,总要和社会思潮发生林林总总的交集,一个普通人的思想态度、政治选择往往难以引人注目,但高校教师则大不一样,他们一旦表达出某种思想倾向,就可能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相应的,也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后果。因此,高校教师除了具备知识渊博之外,更应该道德高尚,应该自觉守住底线,承担道义,用自己的人格支撑起一片理想的天空。对于社会的不公平和阴暗面,应该坚定地予以抵制,并用自己的精神良知,传递正能量,来引导更多的人迈向光明之途。大学担负着为社会、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大历史责任和使命。作为高校教师,应该自觉秉承大学的使命,以培养人才是第一要务,因而,大学教育工作者,应有高尚的道德,渊博地知识,“德高才能为师,学高才能为范”。尤其是高校教师的道德人格是学生成长地奶汁,只有具备崇高地道德人格地教师,才能感化学生,从而立德树人,真正受到学生的爱戴。诚如爱因斯坦所说:“学者必须德才兼备,与美善为邻。学者必须了解人类地渴望、理想,以及痛苦,这样才能在群体与社会当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教学工作是一种敬业奉献、爱与责任地境界。学生学习的,并不仅仅是静态的知识,更是高校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即受高校教师自身道义力量的感染。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要勇敢地担当岗位所赋予的历史责任,面对社会的不良习俗和丑恶现象,重新树立信心、迎接挑战,要端正态度,自我完善、不断提高、实现超越。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践行者和检查者,既是科学的研究者和促进者,又是育人艺术的探索者和设计者,尤其是在社会人才德育方面,高校教师具有重大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三、社会思想的风向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思潮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倾向。在当今社会,信息的狂轰滥炸、信息意义的消解、文化的娱乐性包装,时常让社会大众掉入柯勒律治(英国著名作家、思想家)所说的“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的汪洋大海,人们不知该游向何方。高校教师是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具有比一般公众更深刻的分析眼光,高校教师不应该仅仅是被动的传授知识,应该把自己的眼光和思想投向社会,除了以其专业的视角和特定的方式对社会解释和分析,还应以其正确价值观影响和引导社会及公众。应该正确传递正义思想的声音,起到公众与政府互动的桥梁作用;应该传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到文化的启蒙者和传承者的功效;应该继承、扬弃、整合和创造文化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社会大众的精神操守,提升民族文化的层次和品位。“独立之人格,思想之自由”是蔡元培先生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所下的定义,这也应该成为当今高校教师的基本做人准则。高校教师是社会各种高级人才的培养者,只有自身具有正确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渊博的知识,才能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社会人才,而一个愤世嫉俗、唯利是图、浅薄无知的教师,最终会制造出像自己一样卑劣的庸才。或许,高校教师也会有命途多舛、突如其来的不测,会有感情的无奈与失意、抉择的为难与悔恨、生活的要挟与威逼,但是只要一直秉持着最初的信仰,坚定地恪守着社会的道义和良知,履行新时期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勇于担当,那么高校教师就能发挥自己人性的价值,就能成为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就能为社会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大写的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担当2摘要: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公民劳动教育,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应配套指导文件。高校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重要途径。辅导员时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高校劳动教育的内容也有部分交叉。辅导员参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具有多维意义、应明确其角色定位和实现路径,充分发挥辅导员劳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关键词:辅导员劳动教育角色定位实施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加强青少年劳动教育,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01).]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中的重要内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使命的重要途经,对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和国家的繁荣富强都具有重要作用。近日,教育部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下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称《纲要》),对劳动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目标和内容、教育途径及关键环节和评价、规划和实施、条件保障和专业支持等内容提出了指导意见。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其岗位职责和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有部分交叉,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本文结合《纲要》的具体内容,就如何发挥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作用进行了思考和探讨。一、辅导员参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多维意义2019年9月23日,陈宝生部长在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骨干培训班上的讲话中对辅导员提出了三辅三主六导四员”的要求,明确了辅导员岗位职责、身份定位和工作路径,其中从工作作用的角度提出辅导员要做党委工作的助手、教师教学的助手、学生学习的助手;要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攻手、学生管理的主导者、学生成长的主心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43号)EB/OL.(2017-9-29)2020-7-18http:///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辅导员参与劳动教育是岗位职责所在,即有利于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还又有利于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落实。(一)有利于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党和国家及教育部相关文件的颁发对此项工作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教育内容、路径、条件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等仍处于摸索阶段。“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真正落实劳动教育需先进行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各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都较为完备,高校辅导员已经成为一支敢担当、有能力、善创新的高校人才队伍。此外,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高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有部分交叉,辅导员参与其中,有利于高校劳动教育工作的起步开展。(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劳动教育的历史久远,但作为一门课程加入人才培养体系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尚是一个新生事物。新时代的大学生大多出生于“421”家庭,是我们口中的“小王子”、“小公主”,他们对于劳动的认知大多停留在理论状态,实践很少。这些“95后”、“00后”大学生在小学中学学段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劳动教育,到大学阶段陡然增设劳动课程,学生需要一个接受和适应的阶段。辅导员做为大学生成长生活的知心朋友,在工作中和学生交流联系较多,一般能够在学生中形成较强的权威性。这种依靠师生情感形成的权威较官方授予的权威而言,学生更容易接受。辅导员通过细致入微的思想引导,学生更能认真对待劳动课程,参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提升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三)有利于辅导员岗位职责的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43号令)中明确规定辅导员主要职责有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等,这些职责和劳动教育的内容都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同时又有互为促进的关系。例如,学生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确立必然能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定科学的理想信念,促进辅导员完成思想理论教育工作目标。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引导则能促进劳动教育落到实处。辅导员开展劳动教育能够促进辅导员更好地落实岗位职责要求。二、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中的角色定位《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的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要强化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积累职业经验,培育创造性劳动能力和城市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3《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20-7-15):///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07/t20200715_]3这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是有部分重叠的。辅导员明确自身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努力成为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力量,可促进劳动教育工作的开展。(一)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引导者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本质、劳动价值理论和劳动解放论等。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参与。辅导员作为高校党委工作的助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攻手参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引导工作,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配合思政课堂这个主渠道,可以形成合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二)学生巩固良好日常生活劳动习惯的教导者学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包括做好宿舍卫生保洁、独立处理个人的生活事务、积极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和提高劳动自立自强能力等。[]3从工作职责上讲,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主导者,在日常工作中原本就承担着教导学生学生养成巩固良好生活劳动习惯的任务。在以往的工作中,有些辅导员经常形象的戏称自己为学生的“三保”(保姆、保洁加保安),工作中亲自给学生叠被子、洗衣服、刷马桶。这种现象和之前重“智”育轻“劳”育的社会氛围分不开。《纲要》中明确规定应“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这些评价准则的建立,将为辅导员
本文标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使命与担当范例通用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853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