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一年级下册数学找规律复习课的教学设计【第一篇】一、复习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85~91页。本单元主要内容是结合日常生活中有规律的实物,从最常见的规律(颜色)引入,通过口头描述规律,圈出规律的“核心”、创造规律等方式,理解规律的含义。通过发现规律、描述和表示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数学表征能力和推理能力。本单元为以后的第二学段的找规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二、复习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经历知识整理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本单元的知识及相互联系。2.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画一画等活动,发现图形、数字和数组中排列的简单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3.根据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的排列方式。4.在感受生活中的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规律美。三、复习重难点重点: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难点:根据发现的规律,确定后续图形的排列方式。四、配套资源实施资源:《找规律复习课》名师教学课件、图形。五、复习设计(一)课前设计复习任务:1.第七单元的学习已经结束了,你又学了哪些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1)这个单元你学习了几个方面的内容?(2)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要注意什么?最难的是什么?(3)你能讲一讲认为自己学的最好的内容吗?2.自己创作一组有规律的图案(或声音,或动作等等)。(二)课堂设计1.导入同学们,第七单元我们一起学习了“找规律”,谁来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2.梳理知识点课前同学们已经将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了整理,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交流课前预习任务一,交流并完善参考资料,少熬夜!自己的整理,然后进行展示。展示小组作品,交流预习任务一的三个问题。①认识简单的规律师:我们学习了哪几种规律?请举例说明。图形排列的规律:图形与数字的规律:等差数列:1357912471118151296②创作规律活动1:在小组中说一说你创作的规律,并说出它们的规律是什么?小结:规律是无处不在的,有规律的声音、有规律的图案、有规律的动作等等。③规律的应用师:老师的手链掉了2颗珠子,你能帮我补齐吗?3.随堂小测知识点1图形的规律(1)(2)(3)(4)答案(1)(2)(3)1316(4)1116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学生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水平,第4题,难度较大,主要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知识点2等差数列(1)2,6,10,14,18,(),26(2)23,(),15,11,7,3(3)2,4,8,14,22,(),44答案(1)22(2)19(3)32解析考察学生对等差数列的理解,第3小题较难,了解学生理解规律的程度。知识点3规律之间的对比哪一组的规律和别的组不一样?(1)10,11,12,13,14(2)21,22,23,24,25(3)47,49,51,53,55(4)27,28,29,30,31答案(3)解析本题通过辨析,在对比中感受过了的同与不同,考察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规律。参考资料,少熬夜!(三)课后作业1.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1)(2)解析开放性练习,学生自己创造规律,加深对规律的理解,同时有助于拓宽学生思路,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最后一幅图怎么画?答案解析:目的在于训练学生思维,打开思路,规律不仅仅局限于单线规律。找规律,填空。(1)(2)3,6,3,9,3(),()(3)5,6,8,11,(),(),26答案(1)(2)12,3(3)15,20解析:通过观察、推理、计算,发现图形和数字中的规律,进一步巩固数列排列规律的变式练习。《找规律》教学反思【第二篇】从四年级开始,各册教材都设置了“找规律”的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探寻现实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并应用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今天学习的内容着重让学生“找”出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教学时,我注意让学生动手摆一摆、仔细看一看、认真想一想、大胆说一说。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有以下几点比较成功:1、课始,我没有创设复杂的情境,而是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直接观察两组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使学生初步体会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为研究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数量之间的关系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也为后面探究规律留出了时间。2、探究规律时,我让学生用小棒和圆片代替实物来摆出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这样做使学生加深了对一一间隔排列的认识,又方便了“一个对着一个”的教学操作。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寻找规律,抓住了一一间隔排列的物体数量之间关系的本质,还渗透了“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也能有序地进行观察、比较。3、在大量图片的展示的过程中,极大地丰富了表象,有了这样的基础,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交流和总结。学生初步得出规律后,我重视让学生通过操作来验证规律,使学生更加确信规律的一般性,从而体会数学思维的严密性。4、对于“想想做做”中的习题,我能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的角度出发,重视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像“每参考资料,少熬夜!两根电线杆之间有一个广告牌”这样的说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在理解时可能会有困难,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的情境图,使学生明确:电线杆和广告牌是一一间隔排列的,而且两端都是电线杆,这样教学对学生理解下面的习题扫除了障碍。另外,对于锯木头这样的题目,我并没有停留在用画图或想象的基础上找到正确答案,而是与本课所学的内容有机结合,通过直观的图示,让学生明确:锯下的每一段小木料都可以看作是两端物体,每一个锯口都可看作中间物体。这样做,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找规律》的教学反思【第三篇】“找规律”是根据课程标准改革理念新增加的内容,主要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方法的教学。本节课是“找规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是介绍一些图形简单的排列规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规律的意识,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数的排列规律做好准备。新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编排,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从联欢会装饰物有规律的排列现象,引出图形排列的一些简单规律,使学生感受生活应用的广泛性,同时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采取了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小组交流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例1、例2、例3是最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例4是简单的图形的变化规律。基于这两部分内容比较接近,固安排在一节课内教学。为了让学生自然地接触新知识,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导入环节。我准备了一些红花和黄花,告诉他们老师要将这些花摆在花槽中,摆一排。然后,故作神秘地问:“你们猜一猜老师要摆上去的第一朵花是什么颜色?”这时学生兴趣被调动起来,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一部分说红花,一部分说黄花。然后,我将红花摆上去,猜对的同学很兴奋,猜错的同学有些扫兴,但很快又跃跃欲试。让他们猜第二朵花是什么颜色时,还是有两个答案,当问第三朵花是什么颜色时,逐渐地越往后问答案越统一,以至于不等问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齐声按着一红一黄的摆放规律喊出来。我及时地夸他们真聪明猜得真准,学生们各个是乐不可支。我话锋一转说:“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在这摆一排花吗?”课堂安静下来,学生们都在猜测。看到他们疑惑的眼神,我公布说:“是奖给这节课上得好的同学的,回答问题好的奖红花,遵守纪律、合作好的奖黄花。你们有信心拿到吗?”此时,学生大声答道:“能!”整个课堂气氛高涨,不仅学生热情全都调动起来了,还渗透了后面即将要学的新知识。为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把卡通人物聪聪和明明引入课堂,并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主题图时,我设定了一个情境,让聪聪和明明带着大家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六一”那一天,并配熟悉的“快乐的节日”主题歌,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讨论发现规律。本节课我使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参考资料,少熬夜!辅助教学,每个例题都制成了课件,这样教学内容就具体化、清晰化。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我充当一个参与者和组织者,让学生通过讨论、猜测、动手摆一摆、涂色等活动,自己发现图形的排列规律。在教学最后,我把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学生都纷纷举出生活中有规律的事物,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生活中规律无处不在,因为有了规律,我们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只要同学们善于观察,会发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这节课,我和同学们融为一体,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内容安排较多,所以有些环节仓促而过,并且减少了学生的回答次数。总之,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愉快时刻荡漾在课堂上,创新、自主探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成为课堂的主旋律。今后,我要继续学习新课程、新理念提高教学水平。一年级《找规律》教学反思【第四篇】一、注重数学的生活性数学是源于生活的,生活中有很多鲜活的数学学习题材。课标中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本节课我用平时学生们做的游戏引入,让学生感知规律。又选取了源于生活的数学题材:彩旗,彩灯,彩花以及气球场景,他们有规律的排列着,这些都是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规律。以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愉快的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寻找生活中的规律,让学生深深的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有助于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生活处处有数学,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了解数学的价值,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的来生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二、注重数学的互动性课堂活动是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活动,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更是生成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要真正达成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对教师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快乐、理解和发展。课堂上,我采取了让学生跟我做动作,跟学生做动作,自己思考,小组交流,一起汇报等方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三、注重数学的人文性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让数学教育充满文化气息,让数学参考资料,少熬夜!教育在传授科学的同时起到人格教化的作用。小小设计师这个数学活动的是有趣味的,并不是单调的创造规律,而是给他以材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材料,创造自己的规律。这样,既复习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让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得以流淌,童心得以分享,使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快乐的分享,使课堂成为一片自我心灵倾泻的情感地带。不但激发了学生热爱数学,主动发现美的情趣,又让我感到惊叹的:原来在孩子的手中可以创造出更美的数学,更真的数学!
本文标题:《找规律》教学反思【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883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