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论直观性原则历史教学在农村地区的应用
论直观性原则历史教学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所谓直观,即通过感官生成的感知觉,去直接感受材料,得出对材料的有关认识的过程。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一、农村历史教学现状分析一个地区的教育水平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师资水平、教育政策、生源来源等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为根本因素,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城乡教育差距的现状,使得农村学校的历史教学位置处于空白位置,例如:教师的专业性不足以及授课编排时常考虑到教师的学科地位,部分学校出现了“语文教历史”、“数学教道法”等等跨学科教学的现状;学生认为历史的知识只是画画书、背一背即可,对历史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停留在口耳相传的认知上。虽然农村地区学生对历史知识获取途径狭窄,学科知识认知不足,但是这些弱势可以转化为优势,即农村学生被直观明了的事物吸引住眼球,从而集中精力去获取、记忆、并掌握历史知识的学习。而这个优势正是我们教学八大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即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直接感官的基础上,对感官所得加以概括、抽象、揭露事物的本质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的原则。农村学生可通过直观感觉,简单易懂地了解、学习、运用知识等等。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教具,吸引学生眼球,使学生聚精会神,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性相互统一的规律,展示某些具体事物与其历史发展脉络,并且选取与学生平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与生活相互联系,增强学科的实用性。二、直观性教学原则发展概况(一)从“感知直观”到“本质直观”所谓直观,即通过感官生成的感知觉,去直接感受材料,得出对材料的有关认识的过程。按照夸美纽斯对直观的理解,指人对材料或事物直接感官生成的感知觉,调动视、听、嗅、触觉,直接观察所学的事物。夸美纽斯认为激起求知欲望的第一步为来自自然的方法和感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即“眼睛看到美丽的图画耳朵听到优美的曲调,用不着监督就去欣赏的”。夸美纽斯认为,先运用感官,然后运用记忆、理解并加以判断。其原因为“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再由想象的媒介进入记忆的领域”,最终得出对已领会的事实判断。按哲学角度划分,胡塞尔将其划为“感知直观”和“本质直观(亦称思维直观)”。前者侧重于人体外部的感官,属于认知的起点和基础;后者偏重于思考和判断,那么感知直观和本质直观具有如下关系:1感知直观通过加工分析,演化为本质直观;2感知直观为观察者提供表象储备,本质直观为思考者提供最终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再造性直观和创造性直观,即依据一般原理,再造或创造与本质直观相似的表象的过程(此过程处于举一反三的发散性思维阶段)。(二)历史教学中直观性原则的运用原则历史教学中,直观性原则运用受到三个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认知水平,学科课程的特点与学科课程标准等因素。历史学科中对于直观材料的运用应强调古今联系,史论结合,使用材料包括历史典籍、专著、漫画、关系图等。直观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的筛选尤为重要,“掌握历史材料的分类、鉴别方法则是教师必备的技能”。在直观性原则贯彻的历史教学中应如何筛选历史材料,作为直观性原则在历史教学贯彻的重要部分。其一,“实行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即所选材料必须受马克思主义科学唯物史观为指导,严谨无科学性错误。思想性原则即选用历史材料不能漫无目的,分析整合材料中的能激发学生共鸣的成分,从而形成正确的三观的过程。“科学性是思想性的基础,思想性是科学性的保证”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其选用因素为严谨性、相关性以及情感性。相关性即选取紧扣历史课程标准和大纲要求的史料;严谨性即需筛选经前人考证得出其真实性的史料,正如梁启超先生《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提到:“史料以求真为尚,真之反面有二:一曰误,二曰伪”;情感性原则即教师解读史料,感染学生情绪,激发情感,从而起到感染、激励、调节学生的功能。其二,实行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即通过直观的手段展示材料,使学生形成丰富的表象储备,丰富其感性认识,需要将材料中的表象与历史因素成分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分析加工后上升为理性认识。三、直观教学原则在历史课堂应用(一)历史纪录片的教学应用历史纪录片,即将历史事件、时间、人物等相互结合,经过编辑加工与整理,形成记述一段(或一系列)历史放映片。历史纪录片帮助我们系统的历史事件中的重难点,也能直观地呈现给大众,做好大众与历史的亲近感与衔接。农村初中校学生在课堂表现较为活跃,思维碎片化、历史基础知识普遍缺乏;知识的传授带有口耳相传的倾向性等特点。为使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可借助历史纪录片使学生专注于历史知识的学习中,正如一句话所说:“除了课堂上的教材和老师以外,观看影视作品已经成为当下中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第二课堂’”。历史纪录片既有时间长、完整性的特点,也有主观性、倾向性强的特点,并非全盘采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故在讲授《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关于1215年《大宪章》、1628年《权利请愿书》、1688年“光荣革命”等细节重点播放,挑取《世界历史(100集)》与《大国崛起》中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部分放映给学生,引导学生思考并学习历史知识,故纪录片放映观摩无非为辅助教学的活动。但历史纪录片并不是漫无目地播放,那么如何做到纪录片内容与历史课程教学的高度结合,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纪录片内容与课程内容高度相关,即关联性原则;纪录片时间不能过长,片段简短;影片时长控制在1-2分钟以内,3个片段以内;总时长不超过整个课程的1/5,即简捷性原则;观摩纪录片并引导学生认识纪录片与课程内容的相关成分;纪录片的解读配合言语直观讲解,即清晰性原则。最后,学生观摩纪录片后需要设立小组讨论纪录片中与课程关联的内容,引申其中可以学到的历史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等,并且写出影评报告,开展展示影评大赛,充分将课堂交给学生。(二)直观导入素材中的生活化事物根据美国语言学家芭芭拉·奥克利《学习之道》中描述关于人的思维分为发散思维和专注思维,前者较为碎片化,处于放松状态;后者偏向于集中化,处于紧张状态。比如在教师授课期间,多为专注模式。课堂教学中需要实行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相结合,既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调动发散模式,在课堂充分有效应用发散模式,故直观素材如何引起发散模式,根据农村校学生的生活视角,可选取与生活化相关的事物引导学生思考。比如说,讲授历史课要充分挖掘教材,将教材中描写、生活中拥有的资料相互结合,作为历史课堂中的导入予以展现。在上述此目标的指导下,列举“扑克牌”与“单词教学”的案例:1、“扑克牌教学”——古代与中世纪欧洲史复习课堂上将扑克牌展示出来,吸引同学的眼光,注意扑克牌并非娱乐工具。抛出问题:“同学们,扑克牌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张数代表什么?以及扑克牌之中的‘K’代表哪个人物?”学生思考后陷入自我怀疑的境地,教师解释扑克牌去掉大、小王,剩下52张,并说出一年有52个星期,引导得出历法来源于凯撒命人以太阳历为蓝本制定的儒略历。黑梅K代表亚历山大大帝,并复习亚历山大东征的过程和影响;红桃K代表凯撒大帝,可复习罗马共和国、帝国相关知识;红桃K为查理曼大帝,教师可直接过渡到查理曼帝国,教会什一税等知识点联系。四个K的结合,加强单元知识的联系,并使同学意识到生活中的事物与历史息息相关,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去解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英语单词教学法——中世纪的城市与大学的兴起为例教学符号的有机运用也是教师能否与学生建立清晰的联系、愉悦的互动前提之一。教学符号,即“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意义并有一定外在表现形式的教学事物”将教师符号、学生符号、文本符号有机结合,做到师生互动、生本互动。师生互动需呈现教学文本作为媒介,影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因素包括年龄差异、家庭环境、生活经历以及学识等等。故学生对文本体验、解读结果具有巨大差异。教师通过互动,以饱满、快乐、振奋的教资教态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并使学生在“冲动知觉”和“冲动操纵”的自我怀疑中对症下药,运用适当的方法,将学生从自我批判、怀疑中领悟学科知识的联系。以《中世纪的城市与大学的兴起》为例,导入使用了英语单词“city”和“citizen”,引导学生猜测两词的中文释义及相关联系。“city”为学生所熟知的英语单词,教师进一步去抛砖引玉,询问同学“citizen”的中文释义以及蕴含的历史成分?学生立即回去想:“英语单词也是有历史蕴意吗?有些单词是怎么演变过来的?”教师可提示学生观察两词中重复的“cit”字母,并提示两个词据“cit”词根具有关联性,教师解释“-en”后缀可表示人,学生进一步猜测得出后者为“市民”。目的为了加强学生建立学科之间的联系,强化学习科目间的关联性,培养学习兴趣,促进学科间全面发展。此时,教师可从大屏幕中展示出关于“city”和“citizen”的语义解释:“city”一词为城市、都市、市等意思,美(州政府特许的)地方自治市;英(国王批准的)特别市(一般为主教坐席之地),全市居民,全城居民;“citizen”为公民、市民、老百姓之意(加强记忆)。四、小结——如何运用与巩固直观性原则下的历史教学1、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实行彻底性原则根据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提到贯彻彻底性原则教学,其实行前提为:学科的实用性与有用性;学习部分细节之前需打好功底;注重学科内部与各个学科的联系;实践与理论相互统一。除调动学生积极性外,教师可展示学科的艺术和对社会发展所做的贡献,即“如何美好,有用,快意”。比如说,根据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的进展程度,可联想防疫、医疗史相关考点,出示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背景,运用历史思维分析防疫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卫生健康意识和防疫医疗意识,树立正确的卫生观念和意识。发挥教师群体间相互合作的优势,将历史与其他学科间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学科联系观,也促进师师、师生之间的和谐曲调。2、搭建“历史模型”——知识与价值观相互匹配所谓“历史模型”,即历史知识、素养以及渗透在内心中的价值观融合,以通过历史知识学习为途径,引发学生思考,得出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属于历史学习中渗透而出的运用知识部分,亦可当作操作性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为历史学习中的认识性知识部分,具体表现为“从材料中,你得出了什么认识?”的题目类型。历史知识的学习主要以利用口诀背诵记忆开始。教师抛砖引玉,引发学生思考,可激发学生获得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认识性知识的价值观部分,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学习,亦可反向通过方法和价值观联想知识。3、从挑选日常生活素材中剖析历史日常生活素材具有普遍性、接地气特点,可作为辅助历史教学的材料之一,教师可通过展示日常生活的事物使学生加强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树立“在生活事物中学习历史”的观念,深化学科认同和对生活的理解。教师不应只依赖文本作为基础材料,“应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着手开发多样化课程资源,将生活素材作为课程资源之一,深入研究学生的发展基础和水平,寻找符合学生个体和全面发展的生活化素材资源,使学生“从做中学”、“从生活中学”,增强运用知识解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标题:论直观性原则历史教学在农村地区的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8888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