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生物教案(实用3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高二生物教案(实用3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高二生物教案(实用3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高二生物教案1目的要求1、了解实验原理。2、学会DNA的粗提取和鉴定的方法,观察提取出来的DNA物质。3、通过本实验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实验原理在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是随着NaCl的浓度的变化而改变的。当Na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L时,DNA的溶解度最低。利用这一原理,可以使溶解在NaCl溶液中的DNA析出。不溶于酒精溶液,但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则可以溶于酒精溶液。利用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遇二苯胺(沸水浴)会染成蓝色,因此,二苯胺可以作为鉴定DNA的试剂。注意事项1、步骤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中,蒸馏水要沿烧杯内壁缓缓加入,不能一次快速倒入。2、实验中有多个步骤都要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但是在不同的步骤中玻璃棒的用法不同。实验用具鸡血细胞液(5~10mL);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蒸馏水,质量浓度为/mL的柠檬酸钠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2mol/L和/L的NaCl溶液,二苯胺试剂;烧杯(100mL,1个,50mL,500mL,各2个),漏斗,试管(20mL,2个),玻璃棒,滴管,量筒(100mL,1个),纱布,镊子,滤纸,铁架台,铁环,三角架,酒精灯,石棉网,载玻片,试管夹。课前准备制备鸡血细胞液,方法是:将质量浓度为/mL的柠檬酸钠溶液100mL,置于500mL烧怀中,注入新鲜的鸡血(约180mL),用玻璃棒搅拌,使其充分混合,以免凝血。静置于冰箱内一天,使血细胞自行沉淀。(也可以用离心机离心2min(转速1000转/分)。用吸管吸去上清液。板书:(课前写好)实验十一DNA的粗提取与鉴定实验原理:1、析出溶解在NaC1溶液中的DNA.2、用冷酒精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在沸水浴时被二苯胺染成蓝色。参考资料,少熬夜!方法步骤:1、提取细胞核物质:顺时针方向搅拌,稍快,稍重。5min2、溶解DNA:3、析出含DNA的黏稠物:蒸馏水300mL,逆时针方向搅拌,缓慢4、过滤:取黏稠物5、再溶解:顺时针方向搅拌,较慢。3min6、过滤:取滤液。7、提取出含杂质较少的DNA,逆时针方向搅拌,稍慢。5min的鉴定:沸水浴5min高二生物教案2教材分析本小节内容讲述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定律。教材首先介绍了孟德尔的杂交试验方法和试验现象。接着讲述孟德尔用“遗传因子”(后来称为基因)对试验现象进行的分析,即阐明了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本小节在编排上,注意采用从现象到本质的方式,以便使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基因的分离定律是三个遗传定律中的第一个遗传定律,是学生学习其他两个遗传定律的重要基础,因此,本小节的教学内容是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孟德尔研究性状遗传的材料和方法。理解:(1)性状、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正交、反交、自交的概念;(2)豌豆杂交的过程;(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及解释。应用:能判断一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根据已知条件写出简要的遗传图解。能力目标1、通过从性状分离的现象到实践的分析,从遗传现象上升为对分离定律的认识,训练学生演绎、归纳的思维能力;2、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分离定律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技巧。情感目标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通过孟德尔八年实验研究事迹,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重点及落实方案重点1、豌豆的杂交过程。2、孟得尔采用豌豆作试验材料的参考资料,少熬夜!特点;3、遗传图解的简要书写。落实方案1、采用举例、讨论、多媒体等进行教学;2、联系所学知识,演绎归纳本节知识,从而掌握重点内容;3、根据课本表6—2的已知条件,当堂练习遗传图解的写法,并订正。难点及突破策略难点1、各种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2、豌豆植株与种子的关系;3、遗传学的各种表示符号。突破策略1、通过对初中知识的复习,进行知识的迁移;2、通过正反例证来明确相对性状的概念;3、穿插小故事增强记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任务分析本节课概念多,符号多,学生不易掌握,所以从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初中学的知识迁移到本节课的新内容上。教材前部分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探究,本节是在生物个体上进行探究,跨度大,要做好过渡。学法指导首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并结合实际引起学生对该部分内容的学习兴趣;其次,指导学生在教材中找疑点、难点,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问、勤思考,做好笔记;再次,指导学生进行图文转换的思维训练。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课]1、复习上节课的经典实验,从时间的顺序上理解孟德尔的杰出贡献;2、通过对孟德尔生平的介绍,体会他用豌豆的成功之处,并了解他的研究方法。[教学目标达成]1、出示几个经典实验的时间顺序,点出孟德尔的伟大之处:在不了解遗传物质是什么的时候,就研究总结出了遗传的规律。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1)、投影显示孟德尔相片,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①孟德尔简历说明了什么?②为什么孟德尔采用豌豆会获得成功?③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方法是什么?④什么是相对性参考资料,少熬夜!状?⑤孟德尔研究相对性状遗传的特别之处是什么?(把问题提出来,不用一次全部解答,分散贯穿在全课之中,让学生思考,自己构建知识体系。)(2)、学生在随着教学的开展,学习有关内容后,可以分别做出解答:①孟德尔:奥国人。21岁起做修道士。29岁起进修自然科学和数学,3年后修毕。43岁时在自然科学研究学会上宣读了自己研究豌豆杂交的论文《植物杂交试验》。62岁时带着对遗传学无限的眷恋,回归了无机自然界。虽然在他生前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但他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科学、思想和精神财富。他的刻苦研究精神将是永存的。②豌豆特点:a.严格的闭花自花传粉植物。b.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差别显著。③孟孟德尔研究遗传规律的方法:杂交法。④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⑤孟德尔研究相对性状遗传的特别之处:分别对每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3、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①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可展示p代无论是正交还是反交,所获f1代的种子,播种后均为高茎;f1自交,所获f2代的种子,播种后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接近3∶1)。②讲解p、f、、×、♂各字母及符号的遗传学含义。③介绍正交、反交、自交的概念,突出讲解“杂交”的过程。④请学生按小组讨论一对相对性状的实验特点,并推举代表陈述本组讨论结果。⑤教师总结学生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观察、讨论后所形成的意见,结论如下:子一代只表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分离比接近3:1。通过对课件的再一次展示,分清以下概念:显性性状:杂交种子一代中显现出来的性状。隐性性状:杂交种子一代中未显现出来的性状。性状分离:杂交种后代中,同时显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⑥投影显示孟德尔7个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结果统计表,分别对表中的(除了茎的高度)六对相对性状用遗传图谱写出来。并请学生计算显隐性之比,对计算的情况进行总结。可进一步明确:子一代表现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接近3∶1,具有普遍性,是否具有一般规律性?(设想:如果豌豆的另一对相对形状的f2也出现3:1,是否可以判断亲本的显隐性呢?)课堂练习:(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参考资料,少熬夜!1、性状、相对性状的正反例证的举例、判断;2、写遗传图解,能在图中说明各符号的代表意义,并指出在这一遗传图中,研究的性状是什么,其中显、隐性状怎样分。[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豌豆的特点,孟德尔的杂交实验法、相对性状、显性性状、隐性性状及性状分离等;并发现了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特点。一对相对性状遗传实验的特点,是否具有一般规律性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附:板书设计: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①孟德尔②豌豆特点③杂交法④相对性状⑤孟德尔杂交法特别之处2.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高二生物教案3一、指导思想新课程改革的实质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改革。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施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旨在改善学习方式,优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旨在为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提供巨大的空间,促进教学效益最大化。因此,基于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是新课程有效教学的根本特征。本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就是力求实现基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实现标准、教科书、教学评价、课堂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1.通过分解标准和探明学情制定表现性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国家对相关年段学生的学习内容与水平的期望,但内容标准并不等同于教学目标,因其在教学上不具有操作性。因此,科学分解内容标准是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出建议以及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重要基石。本节课运用“一对多”的拆解法分解课程标准。依据“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学情,明确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力基础与价值观念。本教学设计将依据行为主义认知理论与格兰伦的“ABCD表述法”,整合三维课程目标,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获得路径、发展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最终形成可观察、可测量的教学目标。这是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关键。2.基于教学目标开展符合逻辑条件的目标导引教学“引起意向-明释内容-调适形式-关注结果”是将课堂教学引向优质高效的关键途径和逻辑条件。本教学设计将实施“目标导引教学”:基于教学目标统领教学流程,优化教参考资料,少熬夜!学过程;基于教学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学习支架,发展学科思维;基于教学目标设计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及时调适学习过程,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3.基于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开展探究性学习生物科学是在人们不断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探究也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勤于动手和动脑,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教材分析本教学设计使用的教材是由吴相钰和刘恩山主编的必修3《稳态与环境》(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8月),教学内容属第三章“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中的第二节“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该节的主要学习内容是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接种。浙江省教学指导意见规定教学时数为2课时。本学习内容的特点是:(1)概念多。本课涉及到的免疫物质有:MHC、MHC分子、受体、抗原、抗原-MHC复合体、抗体、(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多种蛋白质、白细胞介素-2、抗原—抗体结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致敏B淋巴细胞、效应B淋巴细胞、记忆B淋巴细胞等;涉及的免疫过程有: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等。可见,本学习内容涉及的概念繁多,体系庞杂。(2)难度大。本学习内容难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深奥且有诸多未探明事项。免疫知识难度大,目前在学理上对免疫机制还并不完全清楚,这给教和学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涉及了多种知识类型。事实性知识,如淋巴细胞的起源;程序性知识,如建构特异性免疫概念体系的方法;图式知识,如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图解;概念性知识,如抗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策略性知识,如学习免疫知识的知识线索。如此众多类型的知识一齐涌现,是难得一见的。三是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各种免疫概念(过程)、免疫细胞、免疫物质交织在一起,使本学习内容头绪繁多,要将这些知识结构化,难度
本文标题:高二生物教案(实用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028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