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求平均数(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求平均数(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求平均数(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平均数》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3、会运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二、重点、难点: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三、教学过程:1、复习组中值的定义:上限与下限之间的中点数值称为组中值,它是各组上下限数值的简单平均,即组中值=(上限+上限)/2.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如果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如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若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1010.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101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2、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①、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②、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如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具体意义.3、教材P140的思考的意图.①、使学生通过思考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参考资料,少熬夜!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②、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4、利用计算器计算平均值这部分篇幅较小,与传统教材那种详细介绍计算器使用方法产生明显对比.一则由于学校中学生使用计算器不同,其操作过程有差别亦不同,再者,各种计算器的使用说明书都有详尽介绍,同时也说明在今后中考趋势仍是不允许使用计算器.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不是利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但是掌握其使用方法确实可以运算变得简单.统计中一些数据较大、较多的计算也变得容易些了.5、运用样本估计总体要使学生掌握在哪些情况下需要通过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方法来获得对总体的认识;一是所要考察的对象很多,二是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教材P142例3,这个例子就属于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的情况.教学目标【第二篇】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平均数.1.(出示幻灯片)请同学看下面问题:某班第一小组一次数学测验的成绩如下:869110072938990857595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多少?教师引导学生动笔计算,并找一名学生到黑板板演,讲完引例后,引导学生归纳出求平均数方法,这样做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能有深刻的认识。2.平均数的概念及计算公式一般地,如果有n个数。那么①叫做这n个数的平均数,读作“x拨”。这是在初中数学课本中第一次出现带有省略号的用字母表示的n个数相加的一般写法。学生对此可能会感到比较抽象,不太习惯,要向学生强调,采用这种写法是简化表示,是为了使问题的讨论具有一般性。教师应通过对公式的剖析,使学生正确理解公式,并掌握公式中各元素的意义。3.平均数计算公式①的应用例1一个地区某年1月上旬各天的最低气温依次是(单位:℃):-6,-5,-7,-6,-4,-5,-7,-8,-7求它们的平均气温。让学生动手计算,以巩固平均数计算公式(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应强调:①解题格式。②在统计学里处理的数据包括负数。③在本章中,如无特殊说明,平均数计算结果保留的位数与原数据相同。参考资料,少熬夜!例2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210208200205202218206214215207195207218192202216185227187215计算它们的平均质量。(用投影仪打出)引导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计算,然后一起对答案。由于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答案。正好为下面提出简化计算公式作好铺垫。教师提出问题:像例2这样,数据较大,计算较繁,因而容易出错,有没有较为简便的算法呢?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有什么特点?都接近于哪一个数?启发学生讨论,寻找简便算法。学生回答:数据都在200左右波动,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200,转而计算一组数值较小的新数据的平均数,至此让学生再一次两人一组用简便方法计算例2,并与前面计算的结果相比较是否一样。讲完例2后,教师指出几点:常数a的取法不是惟一的;读作“x——撇——拨”;;简化计算的结果与前面毛算的结果相同。通过学生的动手计算,若产生困难或错误,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对公式②的推导更容易接受。3.推导公式②一般地,当一组数据的各个数值较大时,可将各数据同时减去一个适当的常数a,得到,那么,因此,即②为了加深学生对公式②的认识,再让学生指出例2的、、各是什么?(学生回答)课堂练习:教材P148中~P149中1,2,3(四)总结、扩展知识小结:1.统计学是一门与数据打交道的学问,应用十分广泛。本章将要学习的是统计学的初步知识。2.求n个数据的平均数的公式①。3.平均数的简化计算公式②。这个公式很重要,要学会运用。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到了示一组数据平均数的方法。当数据比较小时,可用公式①直接计算。当数据比较大,而且都在某一个数左右波动时,可选用公式②进行计算。八、布置作业教材P153中1、2、3、4。九、板书设计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设计示例2《平均数》教案【第三篇】一、教学内容: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难点: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授1、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来深度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朋友。板书课题:平均数。(二)探索发现1、教学例1。(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例1统计图:红星小学每周都要开展“爱心回收站,争做环保小卫士”的活动,下面是环保小分队的四名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如下(课件出示统计图)。师:从统计图中,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学生交流后反馈: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小红收集了14个,小兰收集了12个,小亮收集了11个,小明收集了15个。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他们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几个?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教师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择求平均数的问题。(2)解决问题: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师:什么是平均?生:平均就是每个人一样多。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如何解决?怎样操作才能使每个人收集的瓶子个数一样多呢?小组交流探讨。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展示。汇报预测:方法一:移多补少,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师:像这样,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参考资料,少熬夜!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的矿泉水瓶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叫移多补少,得到的这个相等的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所以说13是14、12、11,15的平均数。方法二: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他们的平均数吗?把你的想法写在练习本上。根据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得;(14+12+11+15)÷4=52÷4=13(个)。(4)小结: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也可以用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数据较少时,我们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数据较多时,用先求总数再求平均数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5)区分“平均分”和“平均数”教师追问:平均每人收集13个,是不是每个人真的都收集了13个?你是怎么理解“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句话的?师生交流后明确:“平均每人收集13个”表示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可以比13个多,也可以比13个少,也可以刚好是13个。平均数是一个位于他们中间的数①把52个矿泉水瓶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几个?②每人分到13个和平均每人收集13个,这两个“13”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师生交流后小结:平均分是实实在在的量,平均数一组数据的平均值,是虚拟的量。2、教学例2。(三)巩固发散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92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求出平均数的。2、四(1)班学生参加植树活动,第一组种了180棵,第二组种了166棵,第三组种了149棵,平均每组种了多少棵?3、想一想: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他在游泳池中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四)评价反馈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师生交流后总结:求平均数可以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也可以先求几个数据的总和再除以这几个数的个数,所得的结果即为平均数。(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后记平均数求平均数的方法:1、数据较少:移多补少法常用方法:总数÷份数=平均数综合练习【第四篇】1.做练习二十三第11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是按怎样的数量关系列算式的,(总路程除以时间等于平均速度)每一步求的什么数量。追问:为什么总路程是1402?为什么时间是加的和?指出:解答时要认真看题,弄清题意,参考资料,少熬夜!理解条件和问题的意思。2.做练习二十三第12题。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三人的平均成绩是110分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求出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多少分?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追问:1103表示什么?为什么三人的总分数要用110乘3?3.做练习二十三第13题。指名学生说一说统计图的意思。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怎样想的。追问:为什么要用12做除数?说明:要根据问题要求的结果,确定应该用哪个量做被除数,哪个量做除数。4.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提问:你从图里了解了哪些情况?想到了哪些问题?请大家在小组里估计一下,平均每月水费、电费大约各要多少元,并且说说怎样想的。指名学生交流估计的结果和想法。再让学生求出平均数。
本文标题:求平均数(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10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