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五一劳动节的调查报告【参考5篇】
五一劳动节的调查报告【参考5篇】【导语】网友为您精心整理收集的“五一劳动节的调查报告【参考5篇】”精品文档,供您参考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帮!喜欢就下载吧。五一劳动节的调查报告【第一篇】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据20____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万人,农业人口万人,占%,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万人,女性劳动力万人,分别占%和%。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20____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初中文化程度占%,小学文化程度占%,文盲或半文盲占%。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据统计资料,20____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万人,耕地面积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万劳动力需要转移。(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主要有麻鸭养殖、水产(鱼、虾)养殖、蜜蜂放养、香菇异地培育、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去年全县有4万余人外出养鸭,群鸭饲养量1500万羽,总产值超过20亿元,是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倍,有200多名农民在上海从事草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占上海盆栽草花60%市场,年产值达8000万元。3、劳动力转移专业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性为主,大部分人是通过“亲带亲、友帮友、邻帮邻”走出去,具有显著专业化特点。据了解,全县有300多人到全国14个省市从事香菇异地栽培。500多名蜂农常年在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江西等10多个省市放养蜜蜂,放养群蜂万群。依托本县工业,全县有5000多名农民到全国各地推销缝纫机、灯管、工刃具等工业品。1000多名农民在温州、杭州等地长期从事个体运输及餐饮业。另外,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如大源镇深坑村107户,407人口,90%劳动力外出创业,其中70%劳动力常年在外专业从事经销油漆生意,村民中有的拥有资产上千万元,有的上百万元,全年村民年收入达700多万元;溶江乡有数百人在外专业从事隧道挖掘施工;城北古塘下、黄龙等村上百村民十几年长期在金华、义乌等专业从事蒸茏生产;地处最偏僻的木栗乡有150多人,常年在北京经商开设超市。4、劳动力转移模式多样化。全县劳动力转移主要形式有:离土离乡的劳动力转移,少部分农民脱贫致富,自发地下山进城、留城置业发展(农民转变市民);离土不离乡外出异地开发、务工经商劳动力转移,是我县农民转移的主要形式;不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有的在本县进城入厂务工,有的进入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务工,有的兼季节性、临时性转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从事非农职业。5、劳动力转移主体单一化。我县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体,年龄40岁以下、文化素质比较高劳动力转移比较容易,文化素质低,弱势群体转移比较困难。(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向1、行政推动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的拉动力。近年来,缙云县委、县政府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牛鼻子”来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出台《关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目标,计划20____年—20____年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万人,其中以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转移就业培训3万人。据统计,20____年全县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万元,培训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7056人。技能培训是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2、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磁化效应更加明显。农业比较利益低,耕地面积的刚性递减,城乡发展呈二元格局,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对农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如我县新碧工业园区引进外来企业100多家,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如我县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规模300亩,拟安置高山远山移民3000名,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小区的土石方工程、挡土墙工程、箱涵工程三大基础工程,已预备落实资格农户450户,将转移农村人口近2000名。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一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不高。据了解,我县在组织民工有序流动人数仅占劳务输出总数的16%。大部分外出民工由亲戚朋友带出去,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劳务输出稳定性不强。二是劳动就业难度加大。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城市劳动力就业及再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上劳务市场放开后,外地廉价劳动力进入本县各类用工单位,就地转移难度加大。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三是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加上发达地区和城市对民工的歧视与排斥,及部分企业老板法律意识淡薄,使许多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消弱了农民外出的信心。四是相关政策不完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束缚,进了城的农民生活在城镇边缘,无法像城镇那样享受医保、社保等公共福利,只能“进厂不进城”、“离乡不离土”。县内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一些外出人员农忙时又不得不回家务农,增加了务工成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措施1、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轮子”,是农民变市民的重要载体。加快城镇化和工业进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或非农化转移。一是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新碧工业园区和五东、壶镇二大城市功能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制订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增加农村劳动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加快仙都新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增强城镇劳动力转移容纳和承载能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同时切实抓好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农民下山向城镇集聚。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仙都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的优势,以旅游开发为龙头,带动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四是打破体制瓶颈,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屏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落户,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工程”,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对现有培训资源整合利用。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推行劳动力“培训教育券”制度,加强对培训工作管理,促进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快速发展。二是创新培训方式。五一劳动节的调查报告【第二篇】回顾实习那段时间,我学会且懂得了许多在生活中没法获取的知识及道理。我总结了一句话:不仅要抓紧每一分钟学习,更要抓紧学习的每一分钟,凡是值得做的事,就一定要把每件事做好。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我在实习中获得的感受。一、从工作表现上来看首先,我时刻遵守着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天都会提早来到单位开始准备今天的工作内容。其次,对于不懂的问题,我会请教前辈老师耐心地为我们进行解答或者实际操作,从前辈老师那可以学到在学校接触不到的丰富经验。最后,没事的时候,要主动地寻事做,与前辈老师和同事们多进行交流并汲取社会经验。二、从个人收获角度来看首先,会在心态上有个转变,通常在学校总会觉得自己有一种眼高手低的通病,可是到了社会才发现,姿态摆得越高,越容易让人讨厌,很多东西都是从打印资料、复印文件、整理归纳档案等基础性工作做起,开始会觉得没技术含量,但到后来会发现小事里也有很多小知识。其次,对工作岗位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人力资源部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部门,担负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对外交往和后勤服务等繁锁工作,处于协调各部门、连接领导和基层的枢纽地位,很多工作不只是简单的汇报工作或者整理资料那么简单,还需要眼活手快,会写会跑,更多的是学着如何跟不同的社会人士打交道。最后就是学着尽快融入新的工作环境。三、从认识到自身不足及今后努力方向的角度来看首先,在工作过程中可能处理事件的速度不够利索,干事有点谨慎有余,但后来学会开始摸索规律,有条理地进行工作。其次,在一个月的实习期里,我有失落过,烦恼过,没事可做时,放手让时间就这么流走,越到后来就越迷茫,觉得在实习过程中学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给我的仅是初步的经验积累,对于迈向社会远远不够的。然后自己就会在心里反省,问自己是不是太过于急于求成?于是慢慢地接受现状,并开始自己学着规划自己的空余时间,比如看书。最后,实习了一段时间,慢慢发现自己还需要学的东西很多,仅靠现有知识是完全不能为将来的工作做好铺垫,在接下来的学校生活中,可能目标就会更加明确,明确自身短板。对于这段旅程,很开心自己能在迈出大学校门之前,能有一次这样的一段职业生活,这对自己的以后在专业上的学习,以及工作态度和心态的都是一次很好的磨练机会。虽然实习结束了,但是新的生活正在慢慢展开,我会用心地对待在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为自己加油!五一劳动节的调查报告【第三篇】__区是一个农业大区,也是一个劳动力资源大区。目前,全区共有农村劳动力24万,占总人口的46%,农村劳动力16万人,占农村人口的67%。据区就业局统计,现我区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共有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5%,已转移就业万人,占%,每年新增劳动力万人。20____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达万人。20____年前三季度全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93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元,增长%。其中,农民人均在本乡地域内劳务收入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外出从业收入元,同比增长%。劳务经济已成为我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一项新兴产业。__区发展劳务经济的主要做法是:一、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战略决策。__区经济基础薄弱,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全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发展劳务经济是解决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途径和必然选择。20____年以来,区委、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见》,要求逐步建立起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农民自主流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机制,努力形成内部大转移,城镇大吸收,向外大输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格局,确立了用15年时间转移农村劳动力9万人,年均转移6000人的战略目标。在每年召开的全区劳动就业工作会议上,将劳务转移培训任务以责任状的形式分解量化,定期检查,把检查结果作为考核镇班子干部实绩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形成了全区上下自觉层层抓落实的良好态势。二、搭建机构平台,形成工作网络。为了实现全区劳务经济大发展、大提高,__区狠抓了劳务输出工作机构建设,形成区、乡(镇)、村三级工作网络,为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一是成立了以区
本文标题:五一劳动节的调查报告【参考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148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