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200字]出路观后感5篇
1/13[200字]出路观后感5篇【参考指引】此例优秀文档“[200字]出路观后感5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整理编辑,以供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出路观后感200字1曾经郑琼导演的《出路》受到很多关注,在评价电影必看的网站里,这个纪录片的分数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么高,评价的人也没那么多,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郑琼导演用时6年跟踪拍摄了3个人物的生活,这3个人物来自不同的地区和阶层,他们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经济背景。第一个主人公马百娟,是个山沟沟的小姑娘,来自甘肃省会宁县一个村里。博主家也是群山环绕。她被郑琼导演跟踪拍摄的时候,12岁,上小学二年级,是学校5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以后的生活,其实她也有憧憬:考上好大学,找一个体面的工作。但是现实是她的营养都跟不上,早上吃冷水泡馍,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干农活。对于女儿上学和工作,马百娟的父亲没有什么概念和规划,还是老一套的思想: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长大了还不是要嫁人,还是要靠丈夫来养活。纪录片的最后,马百娟嫁给了表哥,挺着孕妇的肚子和小2/13伙伴聊谁的肚子大。第二个主人公是徐佳,城镇小青年、咸宁高中复读生。父亲去世,他笃定高考是他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学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最终结果还算满意,他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这样一个省属高校。毕业后他也想像热血青年一样指点江山、驰骋职场,但是现实给了他很多暴击,受到很多挫折。最后他选择了一家国企工作,和女朋友结婚。还是没能跳出城镇青年的阶层。不过这已经算是很好的归宿了。第三个主人公袁晗寒相比前两位可以说是生活好太多,相当于含着金钥匙长大。她17岁退学、美院附中的北京女孩儿。她上的是上最好的幼儿园、初中和高中,辍学,后来去了德国留学。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顶多就是饿不死。日常需要做的就是对抗“无聊”这个敌人,所以她尝试过拍话剧,开酒吧,去商店卖东西。留学回国后接小活成立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在找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很有意思的是,也找到撞题目的纪录片,导演陈为军。不过陈导演拍摄的也都是都是3个小人物,都在湖北省。王振祥是一个软件培训公司的讲师,在每年高考结束后,他要到全省县城里做大概50场左右的讲座,忽悠不懂电脑的家长给孩子报名学习软件,允诺高薪工作。实际老板承诺的很多都做不到。公司对他的考核是每场讲座至少要转化3个学生家长报名。很不幸的是公司倒闭,老板把钱投进另一个学校。3/13他也失业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又找到一个好工作。万超是个应届毕业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经历种种困难,他毛遂自荐,去武汉传神公司做了清算专员。但是由于专业不对口,又没有工作经验,经常出错,加班也满足不了领导的要求,被辞退。第二次找销售的职位,还是没有达到要求,被辞退。让他难受的是,刚出来工作要花很多钱,他发愁借来的钱怎么还?王盼的是一个高考生,爸爸妈妈在砖厂李装砖块,计数工资,吃住就在砖厂。由于高考没有发挥好,王盼想退学。但是王盼的妈妈还是相信读书才有出路,让他报名了一个工程类的专业,3年,每年学费2万。但是王盼要面临毕业工作还债的压力。看完了就想:或许这就是生活吧。也感谢这些导演,让我们在生活的同时,能够认识到平行世界的他人的生活。出路观后感200字2贫穷,对一位出身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多少熟悉的词,走出大山,只要踏入了城市那一步,就会在无数个梦里,梦见自己睡在城市的草坪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你有,我有,家庭贫穷的男孩、女孩也有,都说付出总会有回报,那他们的付出却换来了什么呢?纪录片的内容主要讲了三个主人公,弘博软件机构王振祥,4/13断手妈妈的女儿王盼,还有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的毕业生万超,我是一名大二的学生,虽然还有一年多才能真正的接触社会,但是经过看完这集纪录片后,又学到了很多,其中毕业生万超的情况和即将要毕业的我们情况差不多,他在找工作中所遇到的情况也是我们以后的缩影,这也让我瞬间产生了很多想法和共鸣。高考那无烟的战场已经离我很久了,可是在纪录片中又让我感到了沉重的压抑,考场外面全是充满期待和盼望的父母,他们焦急的等待着,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微笑的走出考场,断手妈妈的女儿王盼,这个来自大山里面的孩子,即使很努力,也会因发挥失常与重点大学失之交臂,妈妈的残疾,爸爸的辛苦,房屋的残破,支撑整个家庭的希望,就是王盼能够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给家庭减轻负担,可是388分的成绩毁灭了全家人的希望,世上最爱我们永远是父母,不管有多苦,他们总是时刻为我们着想,同样王盼的父母也是,他们付出自己的努力去供女儿念书,就是为了让女儿学到知识,走出大山。纪录片的第二个内容讲的是一个以营利为目的私立教育机构,他们总是打着教育的幌子,去做事,但是当他们卸掉光环后,全是黑心的企图,因为他们没有良心的欺骗,断送了多少学子的前途,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网络上会经常看到和听过类似的教育讲座,有时也会被他们慷慨激昂的话震撼,现在反过来想一想,并不是所有的讲座都是真正为我们着想,片中讲到一位老师王振祥,说了他们中一些招生内幕,看的过程中,5/13好想去骂他们,什么叫做把他们忽悠进来,再把他们送出去,中间也不管他们的死活,只是去骗那些贫困农村大学生的钱,来满足自己的金钱欲望,我现在还是一名大学生,也没什么社会经验,但是总会有这个观点,我们每个人做事都要凭着自己的良心去做,当教育真的变成一个产业之后,那也许真的是社会一种悲哀吧。记录片的最后一个内容讲的是武汉大学珞珈学院一名叫万超的毕业生,一个普通不能再普通的大学生,朴实的外表,平常的家庭,虽然扣上了武汉大学的头衔,但是找工作还是到处碰壁,对于万超这个人给我的感觉就是呆呆的,虽然会说好,会与人沟通、交流。但是感觉还是很可怜,值得同情,他学的是国际交流与贸易这个很热门的专业,但看起来找工作还是不被人家看重,看到万超这样,自然就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是快要毕业找工作的大学生,和他比我们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学历低,学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那些本科生相比,我们又该怎样技高一筹呢!片子还讲到万超是因为试用期不会用高级Excel表而失去就业机会的,这也是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在投写简历中有多少同学都是写自己熟练掌握办公软件,但是当一组数据,一堆资料放在我们面前,我们真的能处理好吗?鲁迅有句话这样说:“生活不要太安逸了,不然工作就会被生活所累”。今天的我们大多是被这样安逸的生活所累,我想这样说并不为过吧,生活中我们哪一位同学会吧打游戏聊天的毅力放到学习上?敢说是的人,我想不会太多吧。6/13“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人生给了我们许多的选择,选择了正确的道理,并坚信走下去,那你就是成功者,否则你就是碌碌无为的走完一生。出路观后感200字3十月长假后,连续几场秋雨,北京在倏忽之间就进入了秋冬的灰度带。从师妹兰洁的朋友圈里看到活动信息。10月13日,在前门朱家胡同7号BerryBeans咖啡店的露天院子里观看了纪录片《出路》。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观影活动,也是第一次写影评。我不懂拍电影,我只能从一个观众的角度去理解这部电影。导演用了六年时间,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青少年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故事。三个主角分别是甘肃会宁大山深处的小女孩马百娟、湖北咸宁高三复读生徐佳以及北京都市里的退学女孩袁晗寒。三个角色六年里的变化及其对比,正代表了当前中国的三个层次: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和国际化都市中国中年轻人的生活状态,生活在这三个层次的人是彼此隔离的,各有各的目标,各有各的困境。马百娟是乡土中国的代表。一定程度上还以满足马斯洛提到的生存需求为生活目标。因此,年幼的马百娟把“考上大学、每月能赚1000元、给家里买面”作为愿景。她在一个多子女家庭中是将要“泼出的水”。7/13而徐佳则是城镇中国的代表。他把考上大学当成唯一的出路,作为家里的长子和学子,他身上兼负着完成父亲遗愿、光宗耀祖、出人头地,通过高考改变家庭社会阶层与地位的重任。从他身上,我们还可以看到科举制带来的社会心理遗存。他是家庭甚至是家族的希望。他生活在马斯洛第三、第四层的社会需求层。而袁晗寒是生活在首都北京这个国际化都市的退学高中生。她不用为生存担心,也不存在社会阶层认可的需求。她应该是马百娟和徐佳眼中生在终点线的孩子。优渥的家庭条件让她出生时就已经跨过了物质需求阶段。即便高中退学,在国内上大学已毫无可能,但丝毫不影响她选择到国外读大学、读硕士。因此,对她而言,更多的是情感、自我的需求,即如何在生活中寻找自我及其价值。即便在国外,她因为丢了钱包,也会为生活费担心,但那种担心更像是一种有意的选择来证明自已的独立。她是家庭中的自己。影片纪录了三个相互隔离的年轻人的生活差异,这构成了这部片子的一条明线,也是当下中国地域、阶层分异的缩影。在明线之下,还有一条从电影镜头与话语背后表现出来的暗线。这条暗线与导演自身密切相关。三个相互隔离的人代表了导演所经历过了三个人生阶段。与其说,这电影在描述三个不同的人,还不如说通过这三个人,导演完成了对自身经历、自我发现、确认及实现过程的一种回顾、整理、总结、反思与超越。因此,导演才会说:“我觉得8/13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我自己”。明线上三个相互隔离的人,她们融合于导演的自身经历及创作意图表达,而具有整体性。如果说,“出路”是这部片子明线上的共同主题。那么,“自我”,就构成了暗线的一个关键词。而”自我“,又是通过“我”与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认知中来逐渐呈现的。像马百娟那么大,还是一个小学生时,和所有孩子一样,天真透明,还谈不上自我意识。而到了徐佳的年龄,兄弟俩的凝聚力和奋斗动力,有很大一部分是想着日后要改善家里条件、为父母争光,完全是外向的名利之心,谈不上有自我的概念。反倒是在袁晗寒这样一种状况时,才会想“我是谁”这个超越物质名利的自我相关问题。正如我们作为观影者,可以看到神马宣传片和保险公司培训的荒谬性。而当我们身处其中时就难以自觉。导演本人,因为经历了这三个阶段,我相信她是幸运的。自我的进化,就有如“水生——两栖——水鸟”的生物进化一样,只有离开水中,你才会发现水;只有飞到高空,你才能看见陆地一样。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更”高层。那不只是生活历程,更是心路历程。如果不是“处境跃迁、省思自我”的人,很难感受其背后的逻辑。只有那些经历了温饱的——身体的/名利的——社会的/心灵的——真我的,这样的三个阶段,你才会有更多、更深的共鸣,你才会看到整个电影个人的、悲悯的基调和底色。底色悲凉,不是一开始才有的,是你站在繁华处,回头看见自己。自我探寻,也未必在名利巅9/13峰就呈现,是你潜到深心处,直面审视自己。《出路》里并没有特别强调三个人代表的城乡、阶层的对抗性。影片超越了对抗,让观众看到了城乡以及不同阶层各自有各自的困境。这个对抗的消弥,一方面源于三种生活的隔离,也是导演三种生活经历的自身整合与超越。电影名字叫《出路》,我个人觉得,并不简单地在讨论高考是不是年轻人的出路问题。更展开地讲,对导演而言,出路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心灵的;出路不只是外在的,更是内在的;出路不只是社会的,更是自我的。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三个主角并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面对生存、家庭责任和自我的困境,马百娟的卑怯、徐佳的单调(我想不好哪个词更好,空洞?乏趣?)、袁晗寒的空虚,表明他们并没有找到那个让他们笃定平和的内在的支撑——那个我之所以为我的自知、自觉、自信与自足的出路。最后,我讲一件自己的事。读书时和导师一起调研,感于厦门的风景,我信誓旦旦道:“以后等我上班赚钱了,一定要带父母来这里生活。”老家甘肃会宁农村,留学回国多年的导师却笑我。当时不懂。经过不断跳离、不断反思、越来越“文艺”,到了导师当年的年纪,我也明白了,在逐渐承认自己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之后,也要理解和尊重父母为独立的个体,顺应他们的生活与选择。这种认识也直接影响了我对两个孩子的教育,让我时刻提醒自己,我的孩子过的是他们各自的人生,他们要找到他们自我实现的出路。10/13出路观后感200字4最近《出路》《村小的孩子》两部纪录片火遍灵宝大地,实验二小的师生和家长也深深被剧情所吸引,1500余名学生,2000余名家长,90余名教师
本文标题:[200字]出路观后感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522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