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以人民为中心”为精神内核的分配制度党课讲课稿
“以人民为中心”为精神内核的分配制度党课讲课稿2022年,在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二十大报告增加了新的内涵:“我们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反复使用劳动概念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劳动概念的使用蕴含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和人文情怀。廓清马克思的劳动学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间的内在哲学联系,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分配制度中“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内核。一、分配制度中的劳动内涵十九大报告指出,“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2022年,在十九大报告的基础上,二十大报告增加了新的内涵:“我们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促进机会公平,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二十大报告的表述具有继承性和延续性,同时也有递进和时代性的特征。在这里重点关注三个关键点:第一,坚持多劳多得,勤劳致富;第二,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不难看出,这三个关键之处都在强调劳动创造财富,劳动促进人的发展以及消除两极分化等内涵,从更深的层次上说,劳动概念却蕴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通理解劳动概念的哲学藩篱,需要借助马克思的劳动学说。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活动,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当劳动发展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时候,却表现了劳动的双重作用。一方面,“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另一方面,伴随而来的异化现象在现实层面不断凸显。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阐明了劳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而共产主义运动就是积极的扬弃异化劳动的过程。二十大报告多次使用劳动概念来阐述分配制度,是新时代对马克思异化劳动学说的继承和深化,不仅抓住和发展了劳动积极因素,也表达了克服劳动消极方面的理论决心:让社会主义劳动者真正能够通过劳动脱贫致富、获得幸福、追逐理想和实现价值。二、劳动概念的理论根源——异化劳动学说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地继承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学说。异化是指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素质和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和力量,换言之,人的自我异化就是人做一些不合乎其本性的事情,就是自己不愿意做还非要去做不可的,否则就不能生存。而异化劳动便是不愿意去劳动,却为了生存不得不劳动的人类活动。人在异化中丧失了自由自觉的活动,遭到物质世界或精神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人失去了全面发展的机会,只能作为物的奴仆而存在。异化只是一种历史现象,必将随着私有制和固定化的社会分工的消灭而最终被克服。马克思通过严密的逻辑阐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越多,能消费的越少;创造的产品越完美,自己的越畸形;劳动越有力量,劳动者越无力。面包工人生产了大量的食物,却每天要在寒风瑟瑟中领救济粮,面包工人的确在劳动过程中体现了自己的力量,可是最终的劳动产品却不属于自己,反倒是因为买不起食物而饥寒交迫。因此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2(二)劳动者同劳动过程相异化既然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那么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不是快乐和愉悦,而是痛苦和折磨。“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因而,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不仅表现在劳动的结果上,也表现在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过程变成劳动者排斥的对象,更不要说在劳动中成就自我,发展自我,这种劳动过程不过是如同蜜蜂采蜜、小鸟捉虫等动物行为,仅仅把劳动当成生存的手段。(三)劳动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所使用类本质概念源自于费尔巴哈,“人把自身当做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人有“类”的自我意识,强调人可以意识到人的活动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但是,处在异化劳动中的人,仅仅运用了自己动物的机能,简言之,人为了吃喝,为了住房,为了结婚,不得不投入到让自己厌恶的劳动中,而无暇关注诗和远方。正如马克思所言:“对人来说,异化劳动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异化;第二,它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象形式的异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人从事劳动,不仅仅是获得生活的物质基础,还有增强自己的素质和力量,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认可,以及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理想。然而这种生活方式对于为了生存而疲于奔命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下的人来说,仅仅是彼岸天国中的理想。(四)劳动者和劳动者相异化通过上述三重规定,我们发现劳动者在失去了自己的劳动产品,那么这些劳动产品属于另外的他人,那么这个他人是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感受到痛苦和厌恶,那么就必然会给他人带来享受和乐趣,那么这个他人是谁?劳动者失去了自己的人生意义,变成像动物一样本能的生存,那么必然会成就他人的美好人生,那么这个他人是谁?是资本家!“总之,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同劳动疏远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对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对这个劳动的关系。”通过对异化劳动四重规定的阐述,马克思也提出了他所理解的劳动本质——感性对象性活动。马克思基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提出了自己对劳动的理解。他否定了古典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劳动价值论,反对“无个性的抽象劳动”,正因为从这个抽象劳动出发,古典经济学家才把工人看成商品,“把工人变成帽子”。在《手稿》中,马克思表述了他自己的劳动观点:“劳动是劳动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劳动中,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通过生产的劳动产品体现出来。劳动者通过劳动自身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成就感”。马克思认为,作为人的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是否定自己,而是肯定自己。人能够用全部感官来欣赏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对于人来说,劳动产品正体现了人自身力量的强大,体现了人类不同于动物的创造性和实践性,“因此,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3三、包含着“以人民为中心”精神内核的分配制度劳动,作为人类的活动,本应该是自我确证、自我肯定的过程,是追求幸福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的应有之义,因此二十大报告中以劳动概念为核心来阐述分配制度,其理论决心是保留劳动的积极因素,而克服劳动的消极因素。第一,“多劳多得,勤劳致富”。不仅扬弃了异化劳动的第一和第二重规定,而且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积极意义。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凭借自己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来获得更多的劳动产品,另一方面,由于劳动产品更多的归属于劳动者,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能享受到更多地快乐和愉悦。2000年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叶丽盖,永远是一个劳动的人,是一个靠双手、靠勤劳努力改善生活、改变命运的人。她说:“我能吃苦,爱钻研,只有我学会了,有能力了,才能帮助更多人一起致富。”可见,多劳多得,勤劳致富,是每一个劳动者的信念和“致富经”。第二,“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不仅克服了异化劳动的第三重规定,而且肯定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从潜心“铸剑励心”的航天巧匠王福利,到从木工岗位走出来的汽修“老中医”张永忠,再到雕玉先雕心玉雕大师李克生,都表明劳动不仅让他们获得了生活的物质条件,更多的是丰富了精神生活,获得了社会认可,实现了人生价值。第三,“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克服了异化劳动的第四重规定,限制财富的无序增长,缩小贫富差距,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实现共同富裕。中国劳动学会研究院苏海南表示:“今年来,包括投资、股票、债券等获得财产性收入,这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收入分配方式的一种选择及其结果。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少数人暴富的情况。”因此,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而方式则应当是“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从而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体制机制,最终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走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的说:“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五年一规划,十年一飞跃,不断地自我革命,始终永葆活力,勠力消除贫困,消除两极分化,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沿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砥砺前行!
本文标题:“以人民为中心”为精神内核的分配制度党课讲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618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