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桃花源记读后感【第一篇】我最近重读陶渊明的一首诗《桃花源记》:“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人生之尘在风中漫游,经历了磨难,已经不是原来的生命。这首诗,看起来平淡,其实深刻,人生的漂泊不可测,人人都会有体验,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有过漂泊曲折的经历,生命已经非原来的样子。这首诗,表达的是陶渊明当时的生活态度。这首诗悲凉沉郁,但是最后四句,流传最广:“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却颇有生趣。人生的曲折磨难,并没有使诗人失去对生活的热爱,他的欢乐,是和乡亲邻里聚会饮酒,这是平凡世俗的乐趣,陶渊明在很多诗中作过描绘,譬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都是提醒人们,要及时行乐,生命如此短促,人生如此匆忙。那么,活着就赶紧做自己以为快乐的事情。这样的人生目标,对现代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在陶渊明的时代,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他的《桃花源记》正是对这种理想的生动描绘。我想,现代人将这四句诗单列,作为一首惜时励志的诗,其实也没有违背陶渊明的本意。惜时,古今如一。励志,内容发生了变化,以古人之诗,励今人之志,有何不可呢?桃花源记读后感【第二篇】读完《桃花源记》后,我深深的被吸引,陶渊明选择用淋漓尽致的字句构造了一种安详、宁静的环境。“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一句让人浮想联翩,仿佛我已身处于飘飘渺渺,若已成仙,粉红的桃花,透着一阵阵清香,无不使人忘却忧愁与烦恼。只是静静的享受这大自然的美景,然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我又曗出桃花源人民的热闹,我们又仿佛看见了男女老少纷纷来迎接这个外来人,你争我抢,热热闹闹。可是,“桃花源”是不可能存在的,那不过是一个美好的幻想。想到这《桃花源记》的美好感觉顿时戛然而止,似乎感觉丑陋的思想逐渐笼盖了湛蓝的天空,笼盖了孩子的笑脸,笼盖了人类纯洁的人灵。参考资料,少熬夜!但是,我们却不能让丑陋的思想继续蔓延下去,我们因努力去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把不干净的东西排斥出去。而现在的我们,则应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纠正生活中不良习惯,要善于与人和平相处,这样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纯洁与和平。《桃花源记》读后感心得体会【第三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桃花源是与现实世界不一样的另一个世界,是一个自由的梦想化的世界。陶翁梦想中的桃源世界诞生于公元421年,也就是他辞去县令归隐(405年)后的第16年。桃花源里的此情此景也许就是陶渊明归隐生活的写照。其实,桃花源是当时人们逃避现实社会的“避难所”。诗人把它描绘成一个自由而梦想化的王国,构成了与现实社会并存的,又相对立的与世隔绝的梦想乐园。这不能不说这是陶渊明的伟大创举,诗人描绘出人类梦想社会的雏形。它有点类似于英国作家莫尔笔下的“乌托邦”(莫尔的《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利益又趣味的金书》写于1515-1516出使欧洲时期),但要比“乌托邦”早一千多年。以作家的年龄比,陶渊明是莫尔的爷爷的爷爷了,所以,能够说陶渊明是人类梦想王国的鼻祖。“世外桃源”至今已流传了一千五百八十多年,仍然令此刻许多人向往不已。这样的艺术效果和社会作用,是陶翁当时创作时做梦也想不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往往会大大地超越作家当时创作意图),其价值远远超过了文学本身!这究意为何呢?经过反复思考,本人感悟有三:第一、人的本性就是向往平等自由,追求和谐欢乐的幸福生活。这也许就是人生的真谛之所在!人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第二、在人类社会里,只要有私欲的存在,就始终存在剥削、压迫、侵略、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等等背离人性的行为。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就在所难免。“强者为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亡者不逃则死!俗话说:俺惹不起,躲得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躲到那里去呢?!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第三、桃花源是一种意境,是一种梦想,是一个美梦,是一个精神乐园。未必要苦苦寻求!只要心中有“佛”,与世无争,天下为公,乐在其中!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难免有现实和梦想的冲突,当你对现实感到无奈的时候,就会想跳出这个圈子,寻求自我的梦想王国。这也许就是桃花源流芳千古而不朽的魅力之所在。我想,在共产主义实现之前,桃花源也许永远是正直而失落者的追求目标!桃花源记读后感【第四篇】有一位千古文人叫做陶渊明。有一位武陵人,捕鱼为业。有一个地方叫做桃花源,有一个心愿叫做留下来。参考资料,少熬夜!你是否还有时间,可以再一次不厌其烦地容我讲述一遍《桃花源记》的故事?渔人来到这亦真亦假的世界,来到这如梦如幻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中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里,他过上了一种在那战乱纷飞的境地,永远无法奢望的理想生活。桃花随风凌舞,一片片的花瓣轻点舞步,沾湿了他的肩头,也沾湿了他的心房,只不过,他却没有发现。只待离开,才开始醒悟。源中老人苦苦相劝,“不足为外人道也”他却始终忍不住和其他人说,人们只当他发梦。在赋税繁多,颠沛流离的日子里,人们早已失去了梦想,那样美好的一个词汇,只有被无情的点点啄碎。南阳的一位高尚士人也随他苦苦找寻,最终却抱憾而终,死前的疑问,对他们两人而言,何其痛苦,何其悲伤?既来之,则安之,不要再走了。与其离开后无尽的悔恨,果断的选择留下来,在如此纯美的地方,可以拥有一亩田地,一处宅院,捕鱼为生。有些际遇,其实一生真的只有一次。
本文标题:《桃花源记》读后感(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09850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