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3篇
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1《纯粹理性批判》出自大哲学家康德。该书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着。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考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着作。它推翻了旧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伊曼纽尔·康德的生平听上去是对他这位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一生的戏称。他1742年出生在普鲁士的柯尼希斯伯格,16岁的时候进入大学,在那里教书直到73岁,除了在这个城市40英里的范围内走动外,一生从未出过远门。他不到五英尺高,胸部凹陷,过着单身汉的生活,一生不变,据说这是为了保存他那脆弱的健康状况。每一天早晨5点由男仆将他唤醒,花两个小时进行学习,还有两个小时讲课,写作到午时一点,然后再去一家餐馆进餐。午时三点半,他准时散步一个小时,不管天气如何。他在菩提树下的一条小路上散步,他十分守时,邻居们都根据他每一天散步的情景对表。一天余下的时间里,他会花在读书上头,并准备第二天的讲课。约在晚上十点间睡觉。康德的写作和讲课涉及广泛的范围:伦理学、神学、宇宙哲学、美学、逻辑学和知识理论。他在政治和神学上都属于自由主义者,他同情法国革命,直到恐怖统治为止,他相信民主,热爱自由。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所以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并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漠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着。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确定力批判》(1790年)这两部着作。三部着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经过康德之桥。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二):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的一本划时代的著作,对哲学界有着巨大的影响。对于康德著作的汉译,有多个版本。目前社会上流通的版本,以韦卓民先生的汉译本较多,是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校订版。同时,也有李秋零先生的汉译本和邓晓艺先生的汉译本,常见于书店内,除连接词有些不一样外,整体资料是一致相同的,能够理解为是康德原著的含意资料。《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艰深难懂而又具创造性的哲学名著。所谓“纯粹理性”,是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批判”,则是指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进行一种思考与观察,以便弄清楚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才能够既避免独断论,又避免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书中围绕着“先天综合确定如何可能”的问题,经过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说明了数学和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之后经过对理论的纯粹推论进行考察,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由此确定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以物自体的不可知,为信仰留下了地盘。阅读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确实费心费力,经常遇到的问题是那康德式的语句十分拗口,其涵义要连贯性的去理解才能懂得康德的原意与思路。由于是作为一本在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著作,作为爱好哲学的研学人,又不得不硬着头皮去阅读、去理解,反复又反复的思考,花去的时间比阅读马克思的《资本论》多至三倍。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贯彻始终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者一条思维主线,就是经过对理性本身,即人类先天认识本事的批判考察,确定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通性和必然性的要求,以及这些要求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从而确定它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基础上,对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作出最终的判决和规定。由此可见,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的思想性质,虽然属于一般形而上学,可是,本身并不就是形而上学,而是形而上学的入门式导论。康德所谓形而上学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而将此种纯粹认为是先天已阐明的一种道德原则。在此基础上,康德提出了绝对命令的道德原则,所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了绝对必然性。绝对命令是无条件的,并且把这种行为本身看作是客观必然的,与其他目的没有关系。如果随着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那么,这种法则就具有客观实效性了。可是,康德又认为:“绝对命令仅有一项,即是仅依据你能同时医院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而行动。”故此,那里又提出了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绝对命令可能发展的条件。也就是说,仅有当个人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时,超脱了感性的束缚,用自由的概念来指导行为,即服从自已的原则,那么这种道德规律就具有必须的普遍性。所以,黑格尔认为康德的绝对命令是建立在毫无道理的假设之上,充满着矛盾,这种先验性哲学可是是一种虚幻的认识。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2康德是一个什么样的哲学家呢?有人说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全部都汇聚到他这里,康德之后的哲学都从他这里流出,所以康德就像一个蓄水池,而且是一个深不见底的蓄水池。哲学家真正来说,只和理性打交道,可是理性又不像感性和知性,后两者是和我们的经验混合在一起的,而理性是纯粹先天的。所以,康德之前的哲学家,总是把理性也和感性与知性看成相同的,所以就得出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真理”。所以,康德开辟了德国古典哲学,他把以前的那种通过经验而得出的谬误理念称之为独断论和怀疑论,而他自己则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那就是批判。所谓批判,并不是我们今天的意义,而是指通过概念的演绎和推理来指出理性在超验方面的使用,或者说是给理性限定范围,以达到规范理性的能力。康德在文中一再强调这部著作的主要用途是消极的,因为理性是不能通过外在的经验来证明的,理性的发展总是很张扬,而且理性也是科学发展的唯一动力,是人区别于物的唯一特征,那么康德就“人为自然立法”提出了人心中的“道德律”。康德的墓志铭就是“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这两个极端——宇宙的唯一主宰与心中的自我统觉,它们都是先验的东西,我们无法去规定它们,但正是这两个极端的拉扯,促使了人不断的去追求,去满足,才有了人类不断发展的文明。这部著作一共分为三个部分,导言、先验要素论、先验方法论。在导言中,康德将我们的知识分为两个部分,一种是经验性知识,另一种是纯粹知识。经验性的知识是一种偶然的知识,而且可以通过经验来论证。而纯粹知识是先天的,是不依赖于任何经验的知识,例如,凡事必有原因,等等。这种先天的纯粹知识并不是完全与经验性知识分离,而是在任何时候都在发挥作用,那么康德就想把这种知识从经验中剥离出来,然后规定这种知识的使用。接着,康德就把我们的知识,也就是各种命题,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分析的,一种是综合的,而经验性的知识全部都是综合的,经验性的知识不用分析,因为经验直观已经把对象直接给与我了,但是纯粹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分析的,一种是综合的,如何是分析的还好,它的谓词包含在主词之中,如果是综合的就麻烦了,它的知识完全是先验的,去哪给这个命题提供这个谓词所代表的东西呢?而且主词与谓词是如何综合的呢?康德分别列举了数学、自然科学、形而上学中这些先天综合的命题。所以,康德就希望建立一门先验——哲学,那么在这种哲学里,不是和经验性的东西打交道,而是和那些范畴和概念打交道。就是说,完全不是经验性的,而是先验的。康德把这门哲学分为两个部分,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先验要素论的第一部分是先验感性论,对于外界事物,康德做了一个重要的,且充满争议的区分,那就是对象和物自体。康德认为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接受到外界的事物,是因为先验的感性要素在发挥作用,纯粹的空间和时间。先验的空间和时间与物理学中的时空观念不同,后者是我们思维的一种规定,属于经验性知识,先验的时空不是某种实在的东西,而是纯粹抽象的,它不是外在对象的属性,也不是我们意识的功能,而是先天的。如果外界物体是存在的,但是如果先验感性没有发挥作用,即空间和时间,那么我们就根本不能认识这个物体。所以,物体本身自在的是什么,根本无从知晓,也不可能知道,我们所获得的只能是先验感性所赋予我们的事物的模样,我们就可以通过外部感知的空间转化为内部感知的时间,从而外部对象进入了我们的意识之中。空间和时间给予对象一个表象,然后这个表象进入我们的意识之流中,然后我们的知性依据某种规则将这些表象通过时间序列整合成知识。这就是逻辑。康德认为有一般的逻辑和先验逻辑,一般逻辑的知识是经验性的知识,先验逻辑是关于范畴的知识。对先验逻辑的研究,康德将其分为两个部分,首先是先验分析论,其次是先验辩证论。在先验分析论中,又分为概念分析和原理分析。概念分析中,康德指出,感性对象与知识之间,有一个统觉的我连接着,这个统觉的我也是先验的,这个自我只能通过范畴来思考,然后依据范畴的原理将杂多的感性材料统一。在原理分析中,康德认为,这个自我所综合出来的知识有几个特点,也就是公理,第一是直观的公理,就是说这种知识必须以外延的量的形态来直观。第二是这种量的形态是可以变化的,但是我们如何认为某个东西是实在的,它就必须具有一个内包的量,也就是度。第三就是,如何我们想要经验到某个事物,而他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处于时间之流中的,所以在时间之流中的实体不能消失或者增减,否则我们就不能感知到变化,所以第一个类比就是实体在现象的一切变化中实存着,它的量在自然中不增不减。第二个类比就是现象的一切变化都按照因果连接的规律发生,第三个类比就是一些实体如果被感知为同时的,都存在于普遍的交互作用中。那么在先验辩证论中,康德就开始解释理性了,正是因为我们在感性和知性中,都有着先验的空间和时间,12个范畴,以及范畴之间的相互连接,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知识。可是这些知识里,如果这些概念是和经验打交道,那么我们通过检验就可以知道这些知识的真假了,如果这些概念的连接纯粹是先验的,它们形成的知识在经验中完全找不到对应的对象,那我们如何知道真假呢?康德把这种知识称之为先验幻相,并指出这不是我们随随便便就能克服的,而是纯粹理性使然。康德首先区别出纯粹理性的概念,也就是理念。概念分为经验概念和纯粹概念,纯粹概念又分为纯粹知性的概念和纯粹理性的概念。也就是理念。康德要批判正是这个东西。一旦找着了目标,剩下的就是去规划如何批判了。康德首先批判的就是灵魂实体,其次就是宇宙实体,最后就是上帝实体。分别是先验心理学的,先验自然科学的和先验神学的批判。对灵魂实体的批判是整个批判的第一步,尽管外界对象的表象在我们意识中通过自我统觉而形成实体的概念,但是自我意识自身却并不是一个实体。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如果没有外界经验的对象,它就绝对不可能被反思到。所以,先验自我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实体概念。在对宇宙实体论的批判中,康德列举了闻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说在宇宙实体论中,同样一个理念的正题与反题都成立,也就是说纯粹理念如果用在先验自然科学中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现象。第一个组二律背反的正题是世界在时间中有一个开端,在空间上也包含于边界之中,反题是世界没有开端,在空间中也没有边界,它是无限的。第二组正题是关于实体是单纯的东西复合的,反题是世界上没有单纯的东西实存。第三组正题是自然律的因果性之外还必要假定自由,反题是没有自由,只有自然律。第四组正题是世界上有绝对必然的存在者,
本文标题:关于纯粹理性批判读后感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149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