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中国震撼读后感【汇编4篇】
中国震撼读后感【汇编4篇】即使是读同一本书,不同的人都会不有不同的心得。看过了解一样事物之后,每个人都有自己对其的看法。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遇到写心得体会,心得体会重点的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意见。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相信您应该喜欢网友分享的“中国震撼读后感【汇编4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中国震撼读后感【第一篇】一个国家的崛起是以和平,对外没有发动战争,对内保持了安定团结的性质而崛起的莫属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非同寻常的奇迹。中国崛起的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其总体的成功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中国模式形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所以这个模式不会走向崩溃,只会进一步完善而走向更大的辉煌。从更为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崛起,是一种独立政治话语的崛起,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超大规模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它给世界带来的可能是新一轮的“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环顾今日之世界,数千年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这种“文明型国家”不需要别人认可也可以独立存在和发展,它的政治和经济模式在很多方面与别人不一样,过去不一样,现在也与众不同。这就像汉语扩大自己的影响,不需要英语的认可;就像《孙子兵法》不需要克劳塞维茨来认可;就像孔夫子不需要柏拉图来认可;就像中国的宏观调控,不需要美联储来认可。但我们面临的挑战还很多。我们也应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长线思考。坚持了自己的发展道路,既学习了别人之长,也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实现了一种对西方模式的超越,也实现了一个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中华民族五千年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维系并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明,其相对完整的国家形态至少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期。中华文明是一个主体文明,不是一个次生文明。小国经不起风浪,而大国遇到风浪,东方不亮西方亮,回旋余地大得多。我国辽阔的疆土也是绝大多数国家难以比拟的地缘优势和战略纵深。强势政府的传统和现代国家的体制建设,使我们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和强大的国防能力,彻底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百余年的“挨打”问题。五千年延绵不断的历史使中国在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几乎都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传统。我们在政治、哲学、宗教、语言、教育、艺术、音乐、戏剧、文学、建筑、军事、体育、医学、饮食等领域内都有博大精深、自成体系的东西。这种传统的丰富性、内源性、原创性和连续性都是其他民族难以望其项背的。我们愿意学习别人的一切长处,但我们不放弃自己的优势。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也意味着中国具有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性,可以融多样为一体。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政治文化观。中国人目光比较远大,思维方式更注重整体效果。中国人历来把国家长治久安、国运昌盛放在一个极为突出的地位。“文明型国家”的最大特点是“百国之和”。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家庭、家族、宗族纽带而形成的社会,而西方是以个人为中心的社会。所以一个政府如果不能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不能处理好大灾大难,就会失去民心的支持,失去“天命”,最终被人民推翻。我们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但是如果我们像一些人所希望的那样,放弃中国模式,转而采用西方模式,那么我们“文明型国家”的最大优势可能很快就变为我们的最大劣势:“百国之和”变成“百国之异”,强调和谐的政治变成强调对抗的政治。我们“百国之和”的人口将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中华民族崛起的梦想将被彻底断送。中国震撼读后感【第二篇】在光电研究院读书月活动中,读了张维为先生著作《中国震撼》一书。本书的作者亲身走访过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在书中将“中国模式”的与国外的情况作了比较。全书字里行间展现出一种对“文明型”中国崛起的无比自信。《中国震撼》一书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丰富的事实论据、精辟的理论总结,对拓宽读者视野,促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中国现状和启发对“中国模式”的思考有很大作用。《中国震撼》的基本立论是,中国今天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这种“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作者将中国这样的文明型国家的特征总结为有“四超”和“四特”。“四超”就是超大型的人口规模、超广阔的疆域国土、超悠久的历史传统、超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此四超基础上,衍生出独特的语言、独特的政治、独特的社会、独特的经济。这其中的每一点都包含了传统“文明”和现代“国家”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书中客观地指出,虽然今天中国还有人认为只有建立与西方同样的政体才算建立了现代国家,还有人仍然怀有所谓的“现代国家焦虑”,继续激烈地谴责中国自己的文化和政体,但这些人的观点在中国已被边缘化;绝大多数的中国人对自己文化和国家的认同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中国现代国家的体制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确实如此,在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基石上,中国共产党执政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基本形成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结合较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而且是一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文明,总体上优于任何一种类型的资本主义文明。全书用大量篇幅分析了中国模式的八个特征,即: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对外开放。认为这些特点是对过去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而这些特点的基础是中华文明,特别是人口、地域、传统、文化这四个“超级因素”。这些因素大致规范了中国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规范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路径依赖,规范了中国模式的所有特点。据作者的深一步探究,过去30多年中,中国也有人尝试着跳出这八个特点,但最后在实践中又总是被拉回来,追究其原因,大概就是“文明型国家”的超强基因带来了某种规范:一旦我们不照这个基因图谱生长和发展,中国的发展就容易遭遇挫折和失败。作者的分析是深刻的。目前,中外知识界关于中国模式的概括存在不少歧见,书中观点属于有见地的一家之言,其所言特征的内容均能成立。但倘若要完全廓清和科学诠释中国模式的特征和内涵,可能还要作多层面和多视角的界定和抽象。以中国经济模式为例,一是要区分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中国经济体制模式。经济发展模式还要分领域和部门来概括,如新型工业化模式、新农村发展模式、出口创汇导向型发展模式等。经济体制模式也要分领域和部门来概括。二是要区分经济发展目标模式与经济发展过程模式、经济体制目标模式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模式。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目标模式,具体还可以细化为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和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混合所有制模式(书中所说的混合经济)、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模式等;而书中所说的稳定优先、渐进改革、顺序差异等,则属于经济体制改革过程模式。《中国震撼》这部想著作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道理就是“走中国自己的路”,这条路我们走对了,要继续坚持走下去。但是,结合目前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问题,读者多少会感觉作者在有意或无意的回避一些问题。作者在书的开端就搁置一些问题,如:物价房价问题、环境问题、腐败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而这些问题实实在在的包围着我们生存的这个社会。作者仅仅用四页文字将这些问题一一驳斥,观点无非是这些问题外国也有云云。我们可能如作者所说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但我认为这应该是一百年以后、一千年以后的人做出的判断。我想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做好工作,把一项研究做扎实、把一个公司做强、把一亩地种好、把一辆车做好、把书读好等等。我不愿意做伟大时代里整天仰望星空而空感叹于星空璀璨的人,我愿意做一个对伟大时代有所贡献或促进的小国民。中国震撼读后感【第三篇】在写这篇读后感前,我想先声明自己的立场和视角,我是以一个稍有受教育经历的普通社会青年的立场和身份来欣赏和评述此书的。相比起作者北京大学教授和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身份和地位,我似乎没有资格和阅历去评判此书,但作为中国人,作为书中普通百姓的原形,既然要写观后感,那我也就斗胆说一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年纪尚轻,阅历尚浅,积淀尚浅,不足狭隘之处在所难免,还望阅者海涵。现在来说一说这本书,此书我只读了个开头,甚至可以说只看了几页。并不是书不精彩,也非是观念不合而不愿再读,只是时间仓促而已,只匆匆一瞥目录及开篇引言,以求对全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好在中国人写书,而且是写上了档次的书,基本都还是有开门见山的好习惯,文章的开头都讲究阐明主体,要求言简意赅,所以依稀还是能对作者的思想有个大致的了解。扯了这么多,现在引出我的观点,就像韩寒说过,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好坏对错之分,却有贵贱之分。韩寒是何许人,或者这话是不是韩寒第一个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觉得他的话比较符合国情,也符合现代人的追求。写这类书时,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其立足的根本,所以依稀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追求。因此,这话来衡量此书倒也勉强有据可依。当然,无所谓贵贱之分,只是应归结为不同的观点由不同的背景经历和立足点所支撑!所以,含蓄地说,作者和我们普通百姓活的,似乎不是一个世界。让我们来看一看着书的内容,既然我只看了目录和引言,那自然也就只有谈这些的权利,毛主席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嘛。这点似乎社科院的院长是有足够的发言权的,他们手头有研究人员提供的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统计数据”,他们能够引经据典,他们的格局显然更高,阅历显然更广……一句话,他们所站的高度决定了他们目光的焦距。就此而言,他们的依据、他们的立场便是他们眼中的世界,他们的阐述肯定是客观而公正的,所谓的质疑,大概顶多只能执着于所谓的权威数据而已了吧。引言中提到了西方预测1989年中国崩溃,苏联解体后中国要离析,邓小平辞世后中国要大乱……以此来描绘出西方就是个笑话。可我不禁要问,这西方究竟是谁?多少人?是否主流?有多少真正存有严谨和真意?用大家都一笑置之的笑话来论证中国的强盛与西方的愚昧,是否妥当?难道没有哗众取宠的意思么?而就“国内种种原因,不少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心存疑虑”的问题,简单地把一些人只认同西方模式作为典型,还藉此来引出有国际事业的人都有“中国的崛起是不争的事实”的论据,是否有混淆视听,避重就轻的嫌疑?稍微受点教育的人都知道事务的两面性,美中文化观念,每种社会形态都依托时代的局限有其优点与缺点,西方固然有其好,也自然有其坏。过分的夸大某个面都只能引起误读。然而事物之间又确实存在比较性,简单通过片面的放大对手不足和强调自身的无懈可击,都是掩耳盗铃的作法。其实坦然地说,我们不需要和西方比,如果我们做好我们自己,如果人民能安静乐业,社会能和谐发展,其乐融融,谁又会分心在意西方怎么样呢?从作者的引言及后面的一些话,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作者似乎笔墨较多地都是在围绕西方模式的不足,中国的各种神奇数据作文章。关于百姓的生活和幸福,社会的各种现象,作者却只言片语,避而不谈。我觉得这种思路很有趣,难道这些问题不需要我们正视吗?我不会简单粗俗地用“国进民退”的观点来表达此类现象,但我觉得,确实需要有人来认真而慎重地正视这些问题,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思考解决之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与作者的出发点其实是一致的,作者引经据典,附带生活经历的论证也为广大爱国青年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我们从小就受到教育:读书,要信,也要质疑;能举一反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此,我坦然地表达观点,藉此汲取养分而成长,并力求自我完善。有此文,自己也颇决意外,心中点点温暖,依稀证明着自己不灭的爱国热情。生活需要不断感悟、积累与沉淀。此文在我看来也该行至尾声了,最后,想借用最近在郎咸平博客里的话来结束,准确地记不得了,只是记得大致意思是:社会越来越冷,“愤青”几乎消亡,而“淡定”之人却越来越多。社会各阶层的人都不快乐,政府不快乐,房地产商不快乐,老百姓不快乐……而他所看到的解决之法是沟通,
本文标题:中国震撼读后感【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0559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