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生产运行风险识别与控制
生产运行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重庆科技学院刘菊梅副教授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安全评价师联系方式:139962433682015.9重庆风险的管理是通过有效的HSE管理体系来完成的HSE风险识别相关概念1.危险(Dangerous或danger)与风险(risk)•危险是指可能导致事故的状态(引自GJB900-1990《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或可能导致意外事故的现有或潜在的状况(引自美国军用标准MIL-STD-882A《系统安全规划要求》)。•危险是可能发生事故的征兆,可以看作是某一系统、产品、或设备或操作的内部和外部的一种潜在的状态,其发生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状态,也可以认为是材料、物品、系统、工艺过程、设施或场所对人发生的不期望后果的可能性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危险的特征在于其危险可能性的大小与安全条件和概率有关。1.危险(Dangerous或danger)与风险(risk)•风险是指某一特定危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随之引发的人身伤害或健康损害、损坏或其他损失的严重性的组合(引自SY/T6276-2014《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两者关系:•危险所表达的是某事物对人们构成的不良影响或后果等的可能性,它强调的是客体,是客观存在的、无法改变的、随机的危害现象,是风险的前提;而风险表达的则是人们采取了某种行动后所可能面临的有害后果,在很大程度上随着人们的意志而改变,它强调的是主体,是危险的后果。•安全生产的目标并不是为了降低作业危险性,而是降低作业人员实际承受的风险。2.危害因素(hazard)与事故隐患(hiddendanger)•在石油天然气工业中,危害因素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有害的环境影响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引自SY/T6276-2014《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事故隐患是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个术语,是指任何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场所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对工作标准、实务、程序、法规、管理体系绩效等的偏离,也泛指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引自《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第16号令))。2.危害因素(hazard)与事故隐患(hiddendanger)两者关系:•事故隐患是危害因素的一部分,是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的触发条件,即第二类危险源。隐患的存在决定了系统的危险性。•事实上,作业现场开展的危害辨识,重点就是找到并分析事故隐患,风险控制的内容更多的也是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事故隐患。3.危险源(hazard)与重大危险源(majorhazardinstallations)•危险源泛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根源、状态或行为。危险源可以是存在危险的一件设备、一处设施或一个系统,也可能是一项操作、一个行为、一处环境、一项管理等。两类危险源之间的关系依据第一类危险源第二类危险源危险源定义存在的根源存在的状态或行为特性固有的特性可变的条件能量转移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及其载体约束条件失控风险的定义后果的严重性发生的可能性重大危险源危险物质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各类隐患事故发生前提条件必要条件,即事故发生的原因从本质上讲,危险源就是危害因素3.危险源(hazard)与重大危险源(majorhazardinstallations)•20世纪70年代以来,预防重大工业事故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随之产生了“重大危害”、“重大危害设施(国内通常称为重大危险源)”等概念。•《安全生产法》(主席令[2014]第13号)将重大危险源定义为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定义重大危险源为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从本质上讲,重大危险源是超过法规标准规定量的第一类危险源。风险管理环节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监控系统IEDIM风险管理环节——识别HSE风险•在HSE管理体系中,风险控制是主线,而基础是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价,危害辨识是指识别健康、安全与环境危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引自SY/T6276-2014《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不可承受的风险作业活动OHS危害法规要求OHS方针培训与意识目标及指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紧急应变风险管理环节——识别HSE风险•危害辨识实质上就是危险源辨识。危害辨识应具有预防性(主动的)、前瞻性,而不是反应性(被动的)。•危害辨识属于风险识别的一部分内容,它着重于辨识生产系统、作业场所中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破坏或其组合的危害因素,即识别HSE风险;而广义的风险识别则偏重于企业生产运行和作业过程中的可能导致事故或损失的风险,可能是环境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生产风险、财务风险、人事风险等。1)生产过程危害因素分类(GB/T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人的因素心理和生理性的危险有害因素(6项)行为性的危险有害因素(4项)物的因素物理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5项)化学性危险和有害因素(10项)生物性危险和有害因素(5项)环境因素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15项)室外作业场所环境不良(18项)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9项)其他作业环境不良(3项)大类中类小类细类管理因素职业安全卫生组织机构不健全职业安全卫生责任制未落实职业安全卫生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职业安全卫生投入不足职业健康管理不完善其他管理因素缺陷1、危害因素及特性的分类2)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征求意见稿)》根据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全国总工会修订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征求意见稿)》,将职业病危害因素分为6大类460种:粉尘类(51种)化学因素类(379种)物理因素类(11种)放射因素类(10种)生物因素类(6种)其他因素类(3种)3)环境危害因素分类在HSE管理体系中,有关环境的危害因素可分为以下七类:向大气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废物管理土地污染对社区的影响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其他地方性环境问题。2019/9/244)事故分类——《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86)•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瓦斯爆炸•火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5)职业病分类——《职业病分类与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10大类132种)1.导致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的危害因素——粉尘类(19种)矽尘——泥浆配置、地质磨片2.导致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危害因素——放射性物质类(11种)——钻井、测井3.导致职业性化学中毒的危害因素——化学物质类(60种)汞、H2S、氨、氟化物——压汞试验、钻井、采油、井下作业、储运、气体净化4.导致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的危害因素——物理(7种)高温、局部振动——钻井、井下维修、井架安装、采油、气体净化、储运5.导致职业性传染病的危害因素——生物因素(5种)2019/9/246.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9种)7.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3种)导致化学性眼部灼伤的危害因素——井下作业8.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4种)噪声、氟化物——钻井、井下维修、采油、气体净化、储运9.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11种)10.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3种)5)职业病分类——《职业病分类与目录》国卫疾控发[2013]48号)2、HSE风险识别范围《石油天然气工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SY/T6276-2014)规定,危害辨识应考虑:(1)常规和非常规活动;(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承包方人员和访问者)的活动;(3)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为因素;(4)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产生不利影响的危害因素;(5)在工作场所附近,由组织控制下的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危害因素;(6)由本组织或外界所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7)组织及其活动、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8)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体系的变更包括临时性变更等,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9)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10)对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或)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其对人的能力的适应性;(11)资产并购与剥离;(12)事故及潜在的危害和影响;(13)以往活动的遗留问题。2、HSE风险识别范围以下几种情况可以不需要进行危害辨识:(1)危害明显是轻微的,风险完全可以容许;(2)控制措施的结果已完全符合相关的法规标准;(3)控制措施丝毫不影响工作任务的实施;(4)危险程度和控制措施已被每个员工充分理解。3、HSE风险识别内容——“两类危险源、五方思路和九个方面”•两类危险源的描述(1)第一类危险源——能量、危险物质及其载体能量载体+能量释放转化方式或造成的后果,如高处坠落,高处是产生重力势能的能量源,而坠落则是重力势能转化的方式或造成的结果;再如高温烫伤,高温是热能的存在形式,烫伤是高温造成的后果。能量载体+能量释放或转换方式受阻的后果,如锅炉超压,设备过热等。危险物质+造成的后果,如天然气爆炸,硫化氢中毒等。职业危害因素,如噪声、中暑、辐射等。•两类危险源的描述•(2)第二类危险源——失控第二类危险源描述方法原则结合具体现场的情况进行描述,危害因素表述清晰,逻辑关系清楚人的失误描述应明确不安全行为是什么,细化到具体的操作动作,导致什么伤害后果物的故障描述应明确什么设备的那个部位存在缺陷,导致什么伤害后果环境不良描述应明确具体是什么样的不良环境,导致什么伤害后果管理缺陷描述应明确是哪项管理制度、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存在问题,造成什么后果(3)环境因素的描述危险化学品泄露排放油烟污水排放噪声排放油漆桶废弃SO2排放环境因素动词+名词名词+动词•两类危险源的描述•危害辨识的五方思路1)从危害的机理上来辨识危害各种形式的能量失控,都是导致危害的根源,其它生物、化学、物理、地质、自然作用导致的不利变化也是从机理识别危害的途径。2)从工作的岗位及环境上来辨识危害识别工作岗位及环境中是否有存在危害机理辨识中的危害因素及其控制是否合理;岗位操作时,人与人,人与机的界面划分的合理性;位操作的程序合理性及执行情况;事故应急措施等。3)从作业的性质来辨识危害①特种作业:登高,起重,电工,电焊,压力容器,运输等需要资质及作业批准过程程序的作业;②与特殊工艺流程相关的作业:如在高风险生产过程的相关的作业,高风险工艺装置的操作,如爆破,采掘等等;③特殊作业;④非常规的具有危险的作业:如大型设备的安装,高风险装置的试运行、检修等。•危害辨识的五方思路4)从设备设施及工艺流程上来辨识危害主要生产设备大体上都与结构、运动、压力、原料、电气、控制、机械和其他物理,如光、辐射、化学过程相关,因此分析这些设备、设施本身以及对周边环境乃至其他设备、设施的安全影响,是危害识别的一项主要内容。5)从布局、环境、结构上辨识危害包括气象、地质等自然因素,也包括了如水、动力、交通等条件,还与设施与设施,区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内部交通的问题,包括应急方案的需求。•危害辨识的九个方面•地理位置(地理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灾害、交通运输条件、抢险救灾支持条件、与周边工程的相互影响等)•平面布局总图布置(功能分区、风向、危险品设施布置、有害作业部位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构)筑
本文标题:生产运行风险识别与控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56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