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西藏军区汽车修理厂发展建设纪实
伴随着新中国成长的脚步,1957年9月,一批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怀着“巩固边防、建设西藏”的美好愿望,紧随解放大军来到这巍巍雪山脚下、来到这古老的拉萨河畔,披荆斩棘,用心血和智慧在雪域高原上建起了西藏第一家汽车维修厂———西藏军区汽车修理厂。光阴似箭,岁月如歌。随着汽车奔驰、飞机展翅、青藏铁路的铺轨,西藏逐步向外界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出美丽的容颜。同样,工厂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下,经过一代又一代军工的艰苦奋斗,现已发展成为目前西藏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可承接国内外各类大中小型车辆维修及机械冷加工的西藏地区一类车辆装备维修基地。辉煌的历史艰苦的创业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巩固西南边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奉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命令,由军长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率领的陆军第十八集团军,在陆军第十四集团军四十二师和新疆独立骑兵师、青海骑兵支队的配合下,执行和平解放西藏任务。工厂也开始发生一系列的演变过程。为积极做好车辆的技术保障,以适应进军西藏任务需要,进藏部队先后在昌都、扎木、拉萨设立了3个修理所。进藏公路修通后,为适应部队建设需要,改善后勤保障系统,提高为部队服务的能力,西藏军区根据上级指示,1957年9月1日,将昌都汽车修理所、扎木汽车修理所、西藏军区汽车保养所等单位合并,正式成立西藏军区后勤部汽车修配厂。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政治委员谭冠三亲自参加了成立大会并签名留念。1958年下半年搬迁至拉萨西郊北京西路129号,1986年编制调整后更名为西藏军区汽车修理厂。建厂伊始,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工厂机具设备极少,设施落后,车辆修理全凭榔头、扳手、锉刀一件件地完成。但困难不仅没有把创业者们吓倒,他们凭着一股高涨的革命热情,靠双手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智慧和汗水从零开始建设工厂:没有设备,他们土办法上马,自行设计、制造安装;没有技术,他们挑灯夜战、冥思苦想,百次试验;没有厂房,他们用双手拉土填坑,建起了座座厂房和宿舍……靠着一代又一代军工坚强的意志和对党的忠诚,工厂从建厂初期的机具设备单一,环境简陋,技术力量薄弱逐步发展到今天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门类齐全的基地维修工厂。目前,工厂拥有车、磨、镗、铣、刨、锻、铸等冷热加工机床和各类修理专用、检测设备,完全具备承接国内外各类型装备车辆的大、中、小修和各种机械加工、柴油机、电动机修理能力。厂区厂貌整洁、环境优美,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和全体职工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光荣的使命无私的奉献基地维修工厂既是服务队、生产队、又是战斗队。1959年平叛,我厂三次组织职工带工程车和足够器材到作战地区,帮助第十一师、一三四师等部队检修保养车辆,配合部队完成了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在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工厂派出了三个野战修理分队,分赴边防线各点执行野战抢修任务,驻厂分队加班加点地突击抢修参战受损返回车辆,保证了战备车辆的随到随修,为对外反蚕食、对内反分裂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987年的设、守点演习中,我厂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野战修理所,圆满完成了野战抢修任务。1998年初,藏北地区遭受了罕见的雪灾,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该厂派出修理分队赶赴灾区对救灾部队抢修保养车辆,保证了救灾物资的顺利送达。分队成员赵光龙同志在执行这次抗雪救灾任务中,因工作积极,吃苦耐劳精神强,荣立二等功。1999年10月,武器、装备大中修不出藏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并顺利通过总部和成都军区验收。军委张万年副主席作出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的重要批示。在完成自身任务的前提下,支援地方建设也是工厂的光荣传统,先后参加了纳金电站、西郊电站、疏通流沙河和羊八井地热电厂等工程建设安装工作,并经常义务为当地群众服务,修理各类民用机工具,较好地加强了军政、军民团结,融洽了军民关系,有力地支援了地方经济建设。在1958年该厂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制办了一个水泥厂,1961年7月移交给地方,这个厂就是逐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的拉萨水泥厂。2006年年初,为保证青藏铁路能如期顺利通车,中铁二局、中铁五局请求工厂在“无人车站”站台建设和供电设备支架加工项目中给予援助,工厂职工主动放弃与家人共渡佳节的机会,克服高寒缺氧等困难,连续加班近二十天,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为青藏铁路的顺利开通做出了“军工”应有的贡献。为军服务不辱使命立足为军队服务,想部队所想,急部队所急,是工厂永远的光荣使命。为此,工厂每年都要分批抽调技术高、思想好、作风硬的同志组成巡修分队分赴各边防部队,雪山哨卡为部队进行车辆维修服务。他们不畏艰险和劳累,长年奔波在恶劣的环境之下,默默地履行着军工战士的职责……2001年12月,工厂接到汽车某团油料车在尼木县兵站附近抛锚请求救援的电话后,立即组织应急分队及时赶赴故障车辆地点。在寒风刺骨的严冬,抢修分队圆满完成了救援任务。然而,分队成员强巴次仁却因劳累过度,引起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献出了年仅32岁的生命。2002年1月初,工厂又一次接到某边防团的求援电话。抢修小分队接到任务后,日夜兼程赶往救援点,到达目的地时已是深夜一点。小分队成员不顾一路奔波,立即展开工作。他们冒着零下35摄氏度的严寒,顶着夜间的狂风,在冰雪地上连续工作6个小时,直到凌晨才把车辆修复好。临走时,哨所官兵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向他们敬上了一个个庄严崇高的军礼……军人意味着奉献,军工战士是不穿军装的军人,他们为部队装备保障事业而奉献。在和平年代,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面对这样一群没有亲临枪林弹雨的军工,看见他们在执行装备保障任务中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的精神风范,感受他们接受各种急、难、险、重保障任务中那种坚毅和英勇,让人不得不心生敬意。他们是一个个普通的军工战士,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却与军人一样于平凡处蕴含着伟大,于细微处凸显着崇高,他们以对军队无限的忠诚,诠释了“高原军工”的真正涵义。自强素质开拓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发展,成为工厂面临的严峻课题。面对困难,工厂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要想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站稳脚跟,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重新打造工厂,必须从等、靠、要的传统型向主动找市场的竞争型转变,必须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必须从基于平均的静态管理向促进竞争的动态管理转变,而这些转变的前提是职工的思想观念必须从根本上转变。为此,工厂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明确告诉职工需要转变什么观念,树立什么观念,再针对反馈的信息,采取适宜的方法解决职工思想上的顾虑,为工厂各项改革举措的顺利实施奠定了思想基础。为积极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工厂在坚持“以军为主、平战结合,面向战场、适应市场”的建厂方针指导下,抓住机遇,努力拓展地方市场,充分利用军工企业在人才、资源和设备上的优势,在原有3个车间的基础之上,分别于1990年10月和1991年10月,组建成立了一个特种车维修车间和一个进口汽车维修中心,使单一的军队车辆维修发展到涉足地方车辆维修,由单一的区内封闭型逐步向区外开放型转变,向着“以军为主、军民结合,面向战场、适应市场”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针对目前信息化时代的特点,工厂积极发挥技术优势和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开展科技革新活动,广泛应用自动检测、数控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对原有修理设备和修理工艺进行了技术改造,投资48万余元,建立了工厂局域网和程控电话,较好地实现了资源共享。通过不断挖掘现有修理手段的潜能,不仅提高了车辆维修装备的信息化程度,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工厂管理水平。人才队伍是装备修理事业不断发展的第一资源,也是工厂最大的资本。为此,工厂始终不渝地把打造优秀管理人员队伍、专职技术人员队伍和能工巧匠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立了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拴心留人的工作、生活环境,为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从1987年开始,工厂先后派出100多名同志到天津、武汉、南京等院校进行学习培训,为工厂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骨干,并积极与军队和地方院校取得联系,组织人员参加各种函授学习。目前,工厂大、中专毕业生占全厂总人数的87.6%。同时,通过采取集中培训和岗位轮训相结合的办法,鼓励自学成才,分阶段地对青工进行了普遍轮训,涌现了一大批岗位能手和技术骨干。自2002年11月以来,按照上级党委的要求和工厂实际,在工厂全面推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落实了职员聘任制,调整了管理队伍结构,为工厂的发展和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提高,增添了后劲。除了固守西藏这片汽修市场外,工厂还保持了开阔的眼界,迈一步、想两步、三步更远的目标,本着“扼守西藏、面向全国”的思路,开始了横向经济联系。近年来,工厂先后与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东风汽车集团公司、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猎豹汽车有限公司、陕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汽车生产厂家联合成立了特约维修服务站,保证了原材料的供应渠道和质量,技术上得到了支持,有效地形成了专业维修与售后服务相配套的生产格局,提高了维修保障能力,为完成保障任务和支援地方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50多年来,在全厂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工厂连续13年被西藏自治区评为“重合同、守信用、信得过”先进单位;多次被成都军区、西藏军区授予“先进军办工厂”称号;2000年以来,工厂先后被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和国家商务部评为“重质守信放心单位”、“行业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005年、2006年和2007年又连续三年被全国总工会和国家安监局评为“全国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以人为本创建和谐50年的发展历史,使工厂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职工长期受军队工厂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熏陶,形成了严谨认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的精神。尤其近几年来,工厂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在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铸造工厂文化魅力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推动维修保障能力快速发展为目的,努力创建了一个和谐、健康的工厂文化氛围。优质的产品、良好的信誉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是工厂持续发展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工厂党委大力加强了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相继制定出了《质量管理实施细则》,“三级管理、四级检验”等制度,按照“5S”管理要求,对生产现场秩序、作业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规范,降低了管理成本。在此基础上,工厂每年坚持对干部进行质量意识考核,坚持把质量意识考核与干部的综合考核相结合,并且使考核方法逐步合理、规范,取得了良好效果。牢固树立“诚信为本,用户至上”的思想,努力做好维修后的服务工作是工厂一贯的准则。多年来工厂坚持及时组织精兵强将,对车辆维修质量进行跟踪服务,定期开展用户满意度调查,获得了军地广大用户的好评。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诚实守信,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质量行为准则,转化为工厂每个职工的自觉行动,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产品文化,在军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将制度文化建设与工厂文化建设紧密结合,形成同心同德的局面,是工厂管理的重心之一。为此,工厂一方面对原有制度进行清理,该修订的修订,该重新制定的重新制定;另一方面,还将组织人员对所有规章制度进行调研论证,并进行条款编辑,严格执行,使工厂的一切管理都在制度规范之中,一切都在制度考核范围之内。目前,工厂的规章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所有制度汇总修订以后在工厂局域网上公布,以加强工厂各项管理,为中心工作服务。坚持以“工厂经营求发展,职工生活求改善”作为自身不懈的追求,是工厂近年来的发展思路之一。在不断提高工厂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力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工厂的变化一年一个样。在生产区,先后投巨资逐一对厂房进行了改造和修建,以往那些通风差、阴暗、杂乱的厂房、工作间已一去不复返。同时,还更新了部分加工设备,实现了由普通机械向数控加工的转移。在生活区,相继修建了文化活动中心、健身房、灯光球场、图书室等文体活动场所、设施,还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了职工业余文化生活。良好的环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了职工情操,让广大职工时时刻刻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不断积淀,形成了
本文标题:——西藏军区汽车修理厂发展建设纪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2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