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热选4篇】
1/17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热选4篇】为了保障事情或工作顺利、圆满进行,就不得不需要事先制定方案,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么我们该如何写较为完美的方案呢?下面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热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第一篇】一、教学目的: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识记生字,理解词语。3、懂得仔细观察、勤奋练习、不断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二、教学重点:读中感悟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四、教具准备:1、课件。2、学生收集相关人物的文字、图片资料。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2/17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回顾学过的语文课,我们都认识了哪些人物?从这些人物身上,你都受到了哪些启发?(指生回答)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人物。板书课题。3、围绕课题质疑。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1、课件出示读书要求:(1)看清字形,读准字音。(2)自由读,大声读,放慢速度读。(3)难读的句子要来回多读几遍,力争将课文读通读顺。(4)读书用心记,思考有凭借。2、学生读书,师巡视,纠正错误坐姿、读姿。3、课件出示文中的词语:自由读、指读、齐读。三、检查读书,初步解疑。1、指生读书。(每人一个自然段)2、学生评读。3、教师总评。4、解疑:(1)拜谁为师?(2)结果如何?5、课件出示文字和图片:简介莫泊桑、福楼拜。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感知课文。1、课件出示探究内容:(1)快速阅读课文,看几至几自然段是写莫泊桑拜师3/17的?(2)共几次拜师?(3)每次拜师,福楼拜是怎样给予教导的?2、小组读书,合作学习。3、班级交流,师适时板书。4、教师总结:课件出示“随堂小练习”。莫泊桑是()世纪()国著名的作家。学习了这一课,你认识了()的莫泊桑,认识了()的福楼拜。从莫泊桑拜师学习写作的经历中,你受到的启发是()。5、课堂总结。(谈谈上课的感受)五、课外拓展。观察马路上的行人和车辆,练习写一小段话。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第二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p106页例11.通过猜测、验证等数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构建数学模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培养学生通过“化繁为简”从简单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和化归思想。3.通过合作交流,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的应用,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运用数形结合、一一对应建构植树问题模型,并灵活地解4/17决植树问题。“一一对应思想”的运用课件、10根小棒、尺子、白纸等。1、师:今天张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你们欢迎吗?怎么欢迎?(学生鼓掌)师:手不但能表示情感,还藏着数学奥秘呢!伸开你的右手,你找到了数字几?生:5师:5是什么?生:5个手指师:就是手指数,那还能发现哪个数?生:4个空隙师:你能指给大家看看吗?师:像这样每两个手指之间的空隙,在数学上叫做间隔。(板书:间隔)师:4根手指几个间隔?三根呢?2、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现象?(课件出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与间隔有关的一类有趣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1.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数?1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问题是什么?“一边”“每隔5米”、“两端都栽”什么意思?(解释“一边”、“5005/17米”是全长和“每隔5米”是间距)2那么我们需要种多少棵树呢?3请同学猜一猜、算一算预设:100÷5=20?100÷5+1=21?100÷5-1=194引导验证:现在有不同的猜想,到底谁的对呢?怎么办?我们能不能想一个办法验证呢?如果我们画图来验证,你觉得好不好?(太麻烦)1、化繁为简师:我们可以先从简单数据开始研究。我们可以把这里的总长500米改成5米、10米、15米20米、30米,请你选一个来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找一找规律验证下吧。出示活动要求:1结合生活情境,独立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画一画、找一找、算一算的办法研究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同桌合作。2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2、全班交流,完成表格。3、引导总结规律,完成板书:小结:1棵树对应1个间隔,最后一棵对应的间隔没有了,棵数比间隔数多1。你再仔细观察,还有什么新发现?板书: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棵数-1=间隔树6/17师:如果老师下面空格里的全长填上40米,那么你能不画图列式得出答案吗?100米呢?预设:40÷5=8?8+1=9(解释8表示间隔数)4、回归应用1师:那回到原来的题目全长改成500米,会算吗?那么我把数字再放大变成1000米,怎么做?2全长10000米,每隔10米种一棵(两端都种),要种多少棵?5、小结:其实今天的学习我们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板书:以小见大或化繁为简)也就是像这样遇到数据比较大或比较繁琐的问题时我们可以用一些小数据、一个简单的草图找到规律来解决。1.出示:为美化校园环境,建安小学准备在一条长10米的小路两旁,每隔2米放一盆花,(两端都放)一共可放多少盆花?学生审题后独立完成。交流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植树问题吗?为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的问题吗?师:这些树、花盆、小旗等都可以用点来表示,植树问题就是研究这些点和间隔关系的问题。2、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摆了6盆花,如果每两盆花之间在插一面小旗,一边能插几面小旗?两边呢?3.同学们排成一队去参观,从头到尾一共12人,每两个7/17人之间的距离是2米,那么这列队伍长是多少米?这节课学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出示30米,每隔5米两端都种,学生读题。出示房子,师:现在还是两端都种吗?预设:只种了一端师:现在间隔数和棵数有什么关系呢?再出示一个房子,师:现在还是只种一端吗?预设:两端都不种师:那间隔数和棵数又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下课以后可以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方法研究一下。植树问题:两端都栽:全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棵树棵数-1=间隔树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设计方案【第三篇】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族伟大的内涵。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调动并强化学生的爱国热情。8/171、教师:搜集黄河的影视材料和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制作多媒体课件。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抗日战争时中华儿女可歌可泣的事迹,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搜集一些与黄河相关的歌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培养兴趣,增加积累。(多媒体播放一段黄河录象,以《黄河颂》的旋律作为背景音乐,老师激情导入)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它以雄浑的气魄、高远的形象在艺术作品当中广泛出现。人们歌咏它,因为它古老,它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因为它厚重,它本身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还因为它苍桑,它与它的人们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今天我们体会吟诵的就是1赞颂黄河英雄气概的诗──《黄河颂》设计意图:黄河气势磅礴,《黄河颂》的旋律激昂,,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教学时充分利用了cai辅助教学的优势,通过直接诉诸视觉、听觉的画面和音乐来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打动学生的心灵。渲染课堂气氛,奠定本课情感基础。1、课前已要求大家通过各种方式查阅有关黄河的知识,现在,请同学们尽展才华,让我们“话说黄河”,说一说你对9/17黄河知多少:(学生自由畅谈,教师有意识地把学生介绍有关黄河的知识带人课本,与课本内容相链接)如: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经青藏高原的青海、四川、甘肃,黄土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的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平方公里。──“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现在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城市──咸阳、西安、洛阳、郑州、安阳、开封、商丘等都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互相交流,既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学习的习惯,又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而把学生准备的资料和课文相联系,既完成初步感知课文又读厚文本,拓展学生视野,调动学生的知识储藏和激发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此所谓“出乎其中,入乎其内”。2、小结时自然介入背景:(多媒体显示)介绍背景:《黄河颂》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雄奇的山川,伟大的人民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1大型朗诵诗10/17《黄河吟》。冼星海在除夕晚会上听了该诗的朗诵异常兴奋,连续写作六天,于1939年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这部史诗性杰作。这部大型声乐作品共八个乐章,其中尤以《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等为人们所传唱。设计意图:初一学生对这首歌词产生的时代背景的认知比较浅显,在小结时介入时代背景,使学生更易领悟诗歌的内容,积淀情绪,为第二板块的“吟诵黄河颂歌”的学习打下基础。(师配乐范读,生作批注)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说一说应怎样读。1、学生自由畅谈,可不按文本的先后顺序,按照学生喜欢的句或节指导朗读:以下几点朗读技巧的指导供参考:如;以歌词第一节为例指导朗读时应注意情感、语气、节奏。从需要重读的词语(动词)“望、奔、掀、澎湃、劈”;和(形容词)“高山、滚滚、万丈”,可以体会出黄河的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英雄气魄。所以,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磅礴之势、豪迈之情。当然也要读出变化“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没有磅礴之势,此时的黄河已进入一个相对平缓的地势,所以读的时候要舒缓一些。教师适当师范朗读,学生个别朗读或齐读。又如:朗诵“颂黄河”的部分,要注意感情的变化。第一个“啊,黄河”一节由于在赞颂黄河作为母亲对中华民族的养育,所以要读的舒缓。11/17第二个“啊,黄河”一节由于在赞颂黄河作为屏障对中华民族的保护作用,显示她的伟大和坚强,所以读的要高亢、激昂些。第三个“啊,黄河”一节是借用黄河的伟大和坚强来激励中华儿女保卫黄河,保卫祖国,感情达到高潮。所以,读的更要高亢、激昂,感情应完全迸发。两个“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不仅要读的铿锵有力,而且,要读出变化,后一个要比前一个感情更要强烈,“你一样的”和“伟大坚强”都要比前一个语气重,“伟大”的“大”和“坚”的“强”都要采用拖音,三个“啊”要读的深沉,声音稍长,“黄河”要读的高昂,表明在赞颂。朗读形式可以有教师范读,学生分角色朗读。2、分小组朗读、学生评价。3、师生联读。(配乐)设计意图:感情朗读是语文能力的重要体现,新课标中对学生的朗读能力非常重视,诗歌是训练朗读水平最好的题材,况且这首诗歌感情澎湃激越,尤其值得朗读。相信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了美读的能力,再加上前面的情感铺垫,先给一点时间在小组中交流,在课堂中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朗读的看法。效果一定要比老师要你怎么读好得多。1、课堂讨论:(多媒体显示)⑴黄河有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⑵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写黄河一往无前、无坚12/17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为了表达什么感情?⑶你能仿写一节诗歌替代本诗的结尾部分,来发出你自己的誓言吗?(学生小组合作探究)2、再朗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设计意图:这一部分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发展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的语言智能。它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同时显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用手中的生花妙笔挥洒激情赞美过黄河。学生交流所查阅资料补充写黄河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
本文标题: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热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939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