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中国历代职业装发展史(PPT32页)
中国职业装发展史2018.04Thisisasampletext.Insertyourdesiredtexthere.Again,thisisadummytext,enteryourowntexthere.Thisisasampletext.Insertyourdesiredtexthere.服装发展史及职业装发展历程原始时期—中华服饰文化的发端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保护生命,掩形御寒,装饰自身,都在原始社会成为服装主要作用。1.中国服装及职业装发展史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形成职业装制度与文化的国家之一。中国是世界最早的形成职业装制度与文化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是等级森严的社会,各个不同的朝代,各个不同体制的国家,对官宦、平民的着装要求是各不相同的,并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始于西周的冕服制,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制服制度,这种等级森严的冕服制度,几乎持续了2500年之久,成为封建社会等级制的显著标志。秦汉时期—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形成。由商代到西周,是上衣下裳形制(裳即是裙)和冠服制度逐步确立的时期,并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秦汉时,民间常服是上衣下裳制和深衣制(汉服体系中的第2个款式)并存,只不过深衣已逐渐代替上衣下裳成为主流。春秋时期服饰秦代西汉时期服饰实物深衣晋朝女士上衣下裳秦汉时期朝服和官服秦始皇常服通天冠,废周代六冕之制,只着“玄衣纁[xūn]裳”,百官戴高山冠、法冠和武冠,穿袍服,佩绶。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汉代服饰的职别等级,主要是通过冠帽及佩绶来体现的。玄衣纁裳玄衣纁裳:“玄色”者,先染白,再染黑谓之玄色;“纁色”者,是赤绛色而微黄。佩绶:“佩”:身上的玉饰;“绶”:用来悬挂印佩的丝织带子。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冠服丰美华丽,妆饰奇异纷繁。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fú)头,百姓着短衫。当时还流行披帛。中晚唐时期,还流行过一种纱罗衫,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我们从周昉(fǎng)的《簪花仕女图》中便可以看到这种纱罗衫。同时,唐代服饰也受少数民族胡服影响。唐代襦裙对襟衫、长裙、披帛官员戴幞头唐代朝服和官服唐代皇帝服饰品类繁多,有大裘冕、通天冠、翼善冠、武弁[biàn]白帢[qià]等14种。唐代官员平时穿圆领袍衫,通常用有暗花的细麻布制成,领、袖、襟加缘边,在衫的下摆近膝盖处加一道横襕,故又称“襕衫”。文官袍上绣有飞禽,颇具文雅气质,武官袍上绣走兽,呈现勇猛气魄。宋辽夏金元时期—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宋朝服饰文化也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但是衣身上很少做装饰。宋代服饰辽代服饰金代服饰元代服饰宋朝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fú)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据说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议事时朝臣交头接耳,下诏书改变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这样只要脑袋一动,软翅就忽悠忽悠颤动,皇上居高临下,看得清清楚楚。明朝服饰—等级明显,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平民服装明朝官服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自唐宋以后,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补子,是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块织物,为明品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以方补的形式出现。明朝官服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其中有一种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短衣短袖便于骑马,称作“马褂”,是清朝时期男性传统服饰。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里。满族妇女着“旗装”。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马褂旗装清代—服饰主要以满族服装为大流女性服装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官帽与前朝截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帽后拖一束孔雀翎。清朝继承了明代的补子制度,与明补相比,清代的补子小而简单,前后成对,但前片一般是对开的,后片则整片织在一起,主要是为了便于穿着。清代官服近代服饰—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华民族的服饰进入了新时代随着中外交流的加强,五彩纷呈的服装终于冲垮了衣冠等级制度。传统的袍、衫、袄、裤、裙越来越多地接受西方服饰影响,并被许多新款式、新品种取而代之。近代军装北洋军阀军装国军党军装八路军军装自北洋练兵以来,中国军事制度上主要学习日本。当时军官、士兵一般多戴硬壳大檐帽,缀五角形帽徽,按民初国旗(五色旗)红、黄、蓝、白、黑颜色。军服的颜色、式样和制作材料因派系不同,自行规定,极不统一。北洋军以土黄为主,西南军阀以蓝灰为主,奉系是以接近日军的土黄为主。国民党官兵的服装:抗战前,大都采用小领(中山装相似),颜色一度灰色,后改草绿色。规定中下级军官一律打绑腿。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改革军制,军服仿效美国,做了一些改动。军官常服仍用旧制,改用大檐帽,便服改为大翻领,黄色卡叽布制。抗战时期,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军装也统一改为国民革命军军服。服装基本样式为中山装,军帽为德式军帽。八路军军装主要为灰色,新四军主要为黄绿色。中山装成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作为中国新的民族服装,中山装的思想和政治含义:衣服外的四个口袋代表“四维(即礼、义、廉、耻)前襟的五粒纽扣和五个口袋(一个在内侧)分别表示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学说(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还有监察权在领口(纽扣)和内侧(口袋),以彰显监察权的人民监督作用);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衣领为翻领封闭式,表示严谨的治国理念;衣袋上面弧形中间突出的袋盖,笔山形代表重视知识分子,背部不缝缝,表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民国旗袍中式大褂和西服并行不悖旗袍,作为世界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中国传统服装,是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作,至今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代表之一。当代—世界服饰文化大融合传统奢侈品牌和当代新锐设计师品牌一同发展,各民族服饰文化也被充分发掘,流行文化杂糅,形成了更加新颖多元的当代服装文化。中国风当代,随着中国国力的崛起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国风成为服装行业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充分说明民族的即世界的。新中国建国初期-50年代服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服饰崇尚简朴实用,服装颜色单一,主要为黑、灰、蓝、绿。同时,服装开始受到政治影响,列宁装、军便装、干部装不仅是领导人的着装符号,也受到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武警军服军服中山装2.新中国的职业装发展历程冬季军服民兵军服交警警服布拉吉纺织女工服冬季女警服计划经济时代—60、70年代匮乏的经济使得人们的服饰发展受到了局限,“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不堪回首说补丁”、“我心中的红领巾”、“封资修服饰”、“红卫兵到全民皆兵”、“像章狂飙”、“样板戏与服装模式”、“宣传画集中了革命装”、“穿军装的知青”都是60年代的真实写照。20世纪70年代是新中国服饰路开始出现转折的一个特殊路段,1978年当中国国门对世界敞开时,而世界现代时装之旅已走过了七十年,中国服饰开始受到世界的影响。红卫兵服空乘服女工服学生装民警警服冬季作训服巡警警服铁路制服改革开放—80、90年代1978年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体现时代精神,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服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面貌簇新。特别是在职业装方面,各部门纷纷开始换装。职业装越来越现代化。89式警服87式军服空姐制服武警警服税务制服安检制服服务员服当代—职业装划分更加细致和具体,风格更加新颖时尚规范统一,体现行业特性新技术、新材料引领职业装功能完善3.职业装市场情况在国外,大部分工作都有职业装。如在日本,穿职业装的群体非常庞大,企业制服化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学生、办公、销售、建筑工人等群体都有专门的职业服装。日本一家专做建筑工人工作裤的公司,产值达到7亿元人民币之多;日本有一个专做系列校服的企业,年产值可达10亿元人民币。另外欧洲最大的做劳动防护用品的企业,年产值达到十几亿欧元。因为国外市场的细分以及企业自身的需要,国外职业装市场较为广阔。国外职业装情况国内职业装情况我国是世界上职工人数最多的国家,由国家规定统一穿制服的行业有19个,总需求量在3000万套以上。根据中国服装协会提供数据,目前内地职业装市场的规模在3000亿-5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中高端职业装市场有700-800亿规模。随着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占比提升,带动职业装需求,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同时,伴随女性职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女性职业装的需求越来越多。国内职业装市场现状11.参与企业众多,水平良莠不齐,竞争激烈且不规范。中国职业装市场大而不强。2.竞争激烈,价格不高,恶性竞争。竞争对手:省内如新郎希努尔、红领、耶利娅、迪尚等。省外如海澜之家、雅戈尔、报喜鸟、乔治白、罗蒙、阳光、大杨、杉杉等。
本文标题:中国历代职业装发展史(PPT32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19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