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 DB44T 2400-2022 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技术规程
ICS07.080CCSB0444广东省地方标准DB44/T2400—2022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技术规程CodeofpracticeonthewildpopulationmonitoringofManispentadactyla2022-11-02发布2023-02-02实施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DB44/T2400—2022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广东省林业局提出、归口并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华彦、窦红亮、王嘉文、龙泽旭、王姣、徐锦前、侯方晖、孙松、魏世超、安富宇、燕洪美。DB44/T2400—20221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人员的要求与职责、种群数量监测方法、数据统计与分析、监测报告编制等技术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野化放归种群及栖息地监测可参照使用。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HJ710.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陆生哺乳动物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中华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Chinesepangolin)中华穿山甲属哺乳纲(Mammalia)、鳞甲目(Pholidota)、鲮鲤科(Manidae)、鲮鲤属(Manis),主要分布于我国台湾、海南和长江流域以南地区。野外监测样线Fieldmonitoringtransect按照统计学要求布设的,监测人员观察并记录中华穿山甲或其活动痕迹的路线。监测区域Monitoringarea依据当地自然条件和中华穿山甲分布信息等确定的监测范围。4监测人员及职责监测人员4.1.1组成监测人员由专业技术人员,县(市)及或以上的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乡镇、林场、保护地等基层监测人员组成。4.1.2要求DB44/T2400—202224.1.2.1具有野外工作经验和/或保护管理经验,熟悉当地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习性。4.1.2.2能正确使用野外监测常用仪器设备,准确识别中华穿山甲的洞穴、足迹和活动痕迹。4.1.2.3能准确测量中华穿山甲洞穴、足迹及痕迹,规范填写监测表格。职责4.2.1基层监测人员负责辖区内监测区域的野外监测任务。4.2.2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人员负责信息收集、沟通与监督工作。4.2.3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监测方案的制定、监测数据分析和监测报告编制。5种群数量监测方法监测因子中华穿山甲活体、尸体、粪便、洞穴以及其他痕迹。抽样单元5.2.1对近十年的文献、新闻报道、执法查没、野外救护信息进行整理统计,以市、县为单元确定穿山甲的分布区和潜在分布区,作为调查的一级抽样单元。5.2.2每个一级抽样单元内,依据保护地等级,优先选取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作为二级抽样单元。5.2.3每个二级抽样单元中,划分400m×400m~800m×800m的监测网格。5.2.4随机均匀抽取15%~25%的二级抽样单元中的监测网格作为三级抽样单元,进行样线和红外自动相机监测,三级抽样单元监测网格数量不少于15个。5.2.5其他参照HJ710.3观测方法相关规定执行。监测方法5.3.1问卷调查法5.3.1.1应选择对当地野生动植物状况熟悉的人员进行针对性问卷调查。5.3.1.2访问宜以无记名方式进行。5.3.1.3通过访问获取中华穿山甲的出现信息、种群状况等,填写调查问卷表(参见附录、表1)。5.3.2样线法5.3.2.1根据卫星影像及矢量地图,在400m×400m~800m×800m的监测网格内预设监测样线,每个监测网格内预设一条样线,并对监测样线进行标记,便于再次调查识别查找。5.3.2.2样线长度0.5km~1.5km为宜,样线单侧覆盖宽度20m~25m。5.3.2.3沿样线发现洞穴后,需测量记录洞穴位点、洞穴横径、洞穴竖径、洞深等洞穴信息(参见附录、表2)。5.3.2.4样线监测过程中,记录洞穴出现点,若发现一年内洞穴,以洞穴出现点附近为中心做10m×10m的生境样方,记录样方信息(参见附录A表3)。5.3.2.5监测样线应覆盖当地各种生境类型,每年开展一次样线调查。5.3.3红外相机监测法DB44/T2400—202235.3.3.1相机架设选点红外相机架设位置选取方法包括:a)每个400m×400m~800m×800m监测网格单元应架设1台~2台红外相机。b)红外相机监测应架设在中华穿山甲可能再次利用的洞穴洞口,监测网格中无洞穴时,在兽道、水源等动物可能出现的位置架设红外自动相机1台,具体布设位点根据样线监测确定。5.3.3.2相机安装红外相机安装方法包括:a)在红外自动相机安装前,应对相机性能、参数、拍摄距离与角度等进行测试。b)一般安装距地面垂直高度60cm±10cm为宜。c)相机安放在距离中华穿山甲可能出现位置的2m~5m为宜。d)用扎带将红外相机固定在树干或自然物体上,宜选择胸径≧10cm的树木。e)以相机架设位点附近为中心,做10m×10m的生境样方,详细记录样方信息,规范填写生境样方记录表(参见附录A表3)。f)相机安装完毕后,应清除相机前方的遮挡物,以减少误拍。5.3.3.3数据收集及维护数据收集及维护方法包括:a)每隔三个月进行一次信息收集与相机维护,检查相机是否损毁或丢失,对拍摄角度及位置进行调整,更换电池及存储卡。清除相机前的杂草和遮挡物。b)将采集信息逐一查看,保留拍摄到动物影像资料,建立中华穿山甲和其他动物影像数据库。6数据统计分析分布区确定监测过程中记录到中华穿山甲信息的区域确定为穿山甲分布区。种群数量估算6.2.1洞穴数量估算根据监测样线面积、样线内当年洞穴数和监测区域面积,估算监测区域的当年内洞穴总数量。洞穴数量估算公式:𝑁=𝐴∑𝑎𝑖𝑧𝑖=1×∑𝑛𝑖𝑧𝑖=1····································································(1)式中:N——监测区域当年内洞穴总数量;A——调查区域面积;ai——第i条路线的面积;z——调查路线的数量;ni——第i条路线的一年内洞穴数。DB44/T2400—202246.2.2数量估算根据区域内当年内洞穴总数量与洞穴利用数量估算监测区域内中华穿山甲数量。数量估算公式:𝑁𝑎=𝑁𝑟···············································································(2)式中:Na——监测区域内中华穿山甲数量;N——监测区域当年内洞穴总数量;r——为洞穴利用数量,即单只穿山甲当年利用洞穴的平均数量。置信区间计算公式:𝑁𝑎=𝑁𝑎±𝑡𝑆𝐷/√𝑧−1··································································(3)式中:𝑁𝑎——有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的置信区间(置信概率P=95%,自由度f=n-1,SD为标准差,t为Student's分布表的值);Na——监测区域内中华穿山甲数量;Z——调查路线的数量。7监测报告编制监测报告正文及附录等内容编制参照HJ710.3观测报告编制相关规定执行。8档案管理建立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监测数据档案,载明中华穿山甲监测数据、活体、尸体、粪便、洞穴、生境以及其他痕迹等内容建立设备维护、使用档案。DB44/T2400—20225AA附录A(规范性)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表格表1中华穿山甲调查问卷表调查地点:(市)(县/区)(乡)(村)坐标:N:E:调查时间:调查人及基本信息:1.您是否经常上山作业:(是)/(否)?2.您在哪个时间段见过或者听说过中华穿山甲在周边存在?a)1970s(1970–1979)b)1980s(1980–1989)c)1990s(1990–1999)d)2000s(2000–2010)e)2010s(2010–2021)3.您见过或听说过的中华穿山甲大概出现位置:小地名N:E:4.您估计村周边区域大概分布有(只)中华穿山甲?5.您认为该区域威胁中华穿山甲生存的主要因素是什么?1)人为因素(猎捕/道路等基础设施/农林活动/其它)2)栖息地破碎化3)其它:6.您是否支持中华穿山甲保护工作:(是)/(否)。7.您觉得保护中华穿山甲对您工作、生活有什么影响?8.您认为现行保护措施或政策存在什么缺陷?您认为应该如何改进?DB44/T2400—20226表2中华穿山甲洞穴调查记录表调查地点:省(区)市县保护区(镇、乡、林场)样线编号:样线长:m起点坐标:N:E:海拔:终点坐标:N:E:海拔:m调查日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调查人:洞穴编号坐标海拔(m)坡度(°)坡向坡位新鲜度洞口直径(cm)洞深(cm)隐蔽度土壤类型发现位置林型备注NE当月1年内1年外横径竖径距离角度123456789101112131415DB44/T2400—20227填表说明:1.样线编号:调查地点首字母大写+两位数编号,如韶关天井山第一条样线编号:SGTJS01;2.坡度:通过坡度仪测定洞穴周边20cm范围内的坡度;3.坡向:方位+度数,如西270°;4.坡位:顶、上、中、下、谷;5.新鲜度:根据洞穴特征及调查人员和向导经验填写;6.洞深:辅助测量,可通过竹竿等工具伸入洞穴,然后测量伸入部分的尺寸,若不能确定是否到底,需在数字前加上“”号;7.隐蔽度:洞口的隐蔽程度,划分为6级:0、0.2、0.4、0.6、0.8、1;8.土壤类型:颜色+质地,颜色:黄壤、红壤、黑壤,质地:砂质、砂壤质、壤质、黏质;9.林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稀树草地、竹林、人工林(标明树种);10.发现位置:距离-发现洞穴时距离洞穴的距离,角度-发现洞穴时洞穴与路线前进方向的方位及夹角,如左30°。DB44/T2400—20228表3生境样方记录表调查地点:省(区)市县保护区(镇、乡、林场)样线编号:调查时间:调查人:序号样方编号NE对应洞穴编号洞穴新鲜度相机编号相机SN号相机DMEI号物联卡号开机时间(时:分)123456序号坡度坡向坡位海拔(m)距水源距离(m)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威胁因子123456序号植被类型乔木优势种灌木优势种草本优势种隐蔽度盖度郁闭度备注123456DB44/T2400—20229填表说明:1.样线编号:调查地点首字母大写+两位数编号,如韶关天井山第一条路线编号:SGTJS01;2.样方编号:固定样方编号为GD+两位数编号,如SGTJS01路线的第一个固定样方编号为GD01;洞穴样方编号为DX+两位数编号,如SGTJS01路线第一个洞穴样方编号为DX01;3.坐标点N、E:统一采用十进制度,如113.044253,22.127894;4.对应洞穴编号:洞穴样方对应的洞穴编号,洞穴编号为附表1上的洞穴编号;5.洞穴新鲜度:1月内、1年内、1年外,根据洞穴特征及调查人员和向导经验填写;6.相机编号:调查地点首字母大写+三位数编号,如韶关天井山第一台相机编号为SGTJS001;7.相机SN号:相机的唯一性编号,由14位数字组成;8.相机DMEI号:实时回传相机顶端,由15位数字组成,请完整记录;9.物联卡号:实时回传相机配套的信号卡编号,由13位数字组成,请完整记录;10.开机时间:相机开始工作时间,具体到分;11.坡度:通过坡度仪测定洞穴周边20cm范围内的坡度;12.坡向:方位+度数,如西270°;13.坡位:顶、上、中、下、谷;14.距水源距离:在调查过程中根据山势及向导经验评估;15.土壤颜色:黄壤、红壤、黑壤;16.土壤质地:砂质、砂壤质、壤质、黏质;17.植被类型:A-常绿阔叶林、B-常绿针叶林、C-
本文标题:DB44T 2400-2022 中华穿山甲野外种群数量监测技术规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3368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