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语文课文教案格式【汇集5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初中语文课文教案格式【汇集5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初中语文课文教案格式【汇集5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初中语文的教案【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竹石》。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两首古诗的异同。二、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1.背诵《马诗》《石灰吟》。2.学习《竹石》。出示一组竹子的图片:你积累了哪些描写竹子的古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就和竹子有关。(课件出示古诗)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题写的。(板书课题:竹石)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听清字音,感受节奏。(二)依法学诗,检查反馈1.回顾方法。自读诗句→理解诗意(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体会诗境(结合相关资料)说诗意→读诗悟情。2.依法自学《竹石》。(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交流)重点部分指导:(1)借助课文插图,抓住“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想象竹子面对恶劣环境的坚定态势,从中感受在岩石中生长的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2)补充诗人生平,了解诗人的坎坷经历,体会诗人与竹子同样经受着“东西南北风”的“千磨万击”,但仍然具有“咬定青山”的坚定意志。资料补充:《竹石》是一幅清雅的画,更是一首坚定的诗。作者郑燮,他的诗、书、画世称“三绝”,他擅长画兰和竹,为“扬州八怪”之一。(三)拓展阅读导语:请同学们读一读“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中的这首《题竹石画(其二)》。1.结合注释和译文了解诗意。联系《竹石》,想一想: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自学→小组交流→集体交流)2.小结:诗中写的是竹,而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情感。像这样借助他物来表达自己情感的手法就叫“托物言志”。(板书:参考资料,少熬夜!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四)对比阅读,感受表达特点1.再读《古诗三首》,完成下表,看看你能从中发现什么。文章标题代表性的景物表达方法情感《马诗》大漠燕山马托物言志怀才不遇报效祖国《石灰吟》石灰岩烈火托物言志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竹石》竹借物喻人立场坚定决不动摇2.思考这三首诗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3.小结:在《古诗三首》中,三位诗人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虽然三首诗中描写的景物各不相同,但诗人通过细致观察,均借助景物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每首诗前两句都以写景为主,后两句以抒情为主。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明自己的志向,表达巧妙,也更富有感染力。三、板书设计竹石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初中语文教案【第二篇】一、教学目标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培养多向思维的习惯。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帮助弱者的良好品质。二、教学重点1、多角度理解文章主旨。2、学习欣赏文章美。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高洪波的《我的太阳》小诗导入。(二)快读感知课文,思考1、文章的主人公是谁?2、请为本文加五个小标题。(例:寂寞的盲孩子快乐的盲孩子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重见光明的盲孩子)(三)研读课文参考资料,少熬夜!1、寂寞的盲孩子:盲孩子的寂寞体现在什么地方?2、快乐的盲孩子:分角色朗读:(1)谁给寂寞的盲孩子带来了快乐?(2)影子从哪里来?(3)影子说这话时内心是什么感觉?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3、见到了一线光明的盲孩子:(1)是谁给盲孩子带来了复明的希望?(2)文中叠词运有什么妙处?(飘飘忽忽、幽幽、缓缓、小小)(3)哪一句是中心句?4、在风雨中挣扎并得到了关爱的盲孩子:(1)盲孩子在风雨交加的困境中得到了哪些朋友的帮助?(2)你觉得这风雨交加的困境是对谁的考验?5、重见光明的盲孩子:(1)重见光明的盲孩子看到了周围的哪些景物?(2)影子最后变成了什么?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3)结尾说:“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这句中的“光明”的含义是什么?(四)互助合作,探究课文主题1、童话中出现了盲孩子、影子及萤火虫这三个主要形象,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2、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为何能成为好朋友?3、盲孩子获得了光明,影子也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从中你读到了什么?(五)课外拓展,放飞思维1、你有这种永远不忘的朋友吗?你有磷火一般在别人最黑暗时给他光明的经历吗?请你以“爱”为中心,结合自身生活经历,写篇短文。2、这是1篇美丽的抒情童话,它有诗情画意般的境界。课后继续研读课文,划出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有什么好处。(六)教师寄语做一个有能力获得幸福也让别人获得幸福的人。初中语文课文教案格式【第三篇】学习目标:1、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2、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自学能力。领略故事的旨趣。感知两个人物的性格。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教学重点: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培养学生阅读赏析文言参考资料,少熬夜!文的自学能力。教学难点:领略故事中的旨趣。教学过程:预习导学资料助读:(一)关于庄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人,中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辩论家。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二人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深远影响。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通过掌握运用自然规律达到长生,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漠视物质利益,不为世间的虚名微利而操劳,这就是所谓“清静无为”。2、《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第一,想象奇幻;第二,构思巧妙;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第四,文笔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其散文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自学课文,完成下列要求:①阅读《资料助读》,摘录重点文学常识并旁批在文中。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独立试译课文,按照“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力求每个文言实词都能找到相应的现代汉语。③完成预习题,小组互助交流,准备在班上展示。1、文学常识填空:庄子是(朝代)人,名,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是家学派的重要的代表人物,世并称二人为“”。《庄子》是所著。其中名篇有《》、《》等,庄子主张“”和“”。2、读一读,并给加点字注音:惠子相()梁鹓鶵()()醴()泉鸱()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3、解释加点词的意思。惠子相梁()或谓惠子()搜于国中()子知之乎()发于南海()非梧桐不止()于是鸱得腐鼠()鸱()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3、翻译句子,注意特殊句式。(1)(省略句)惠子相梁{惠子相(于)梁}:(2)(倒装句)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于国中(搜)}三日三夜:(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一、学习研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并思考:1、庄子讲鹓鶵故事中“鹓鶵”“鸱”“腐鼠”各比喻什么故事的用意是什么2、感知庄子与惠子两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二、拓展阅读参考资料,少熬夜!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tú)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译文: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探讨:庄子说话技巧给了我们今天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三、积累成语鹏程万里扶摇直上越俎代庖望洋兴叹朝三暮四东施效颦无中生有呆若木鸡每况愈下邯郸学步大相径庭昭然若揭似是而非学富五车栉风沐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臂当车涸辙之鲋沉鱼落雁相濡以沫《白杨礼赞》教案【第四篇】一、教学目标◎正确说出全文结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学生通过学习本文,北方农民、哨兵所具有的团结、向上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学生通过朗读、阅读和品味关键字等方法,结合教师解释和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在理解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感受象征手法的表达效果。三、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植物,以及自己喜欢它的哪一种品格,互动两轮,顺势引题。(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通读课文,谈谈读完课文有什么感受。2.请学生简述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对象。(杨树;人)(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朗读课文1-6自然段,请用一个词概括杨树的特点。(不平凡)参考资料,少熬夜!2.同桌合作,文中描写了杨树哪些不平凡?(生长的环境:单调;形态:力争上游)3.朗读课文7-9自然段,说说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哪些特点?(生命力强;质朴、坚强、力求上进)4.小组讨论,作者是如何从树过渡到人的?(象征的手法)(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白杨树和北方的农民、哨兵等人具有相似性,为什么此处不是比喻而是象征?比喻和象征有何区别?(比喻:喻体通常为具象的,两者是特征上的相似;象征通常是用具象象征抽象的特点,两者所体现的品格品质相似。)(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作业:请学生再次回想下自己喜欢的植物,使用象征手法写一段200-300字的短文,下次课分享。五、教学反思本文写自1940年,茅盾曾经的文字多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角,此篇热情地歌颂了抗战中的士兵百姓。《白杨礼赞》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结合这段创作背景,学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茅盾写作对象及写作风格的改变。初中语文教案【第五篇】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二、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谈话法,讨论法三、知识与技能1、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汇。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教学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理解深沉的父子之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歌曲《父亲》,营造气氛,感悟父亲的艰辛。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参考资料,少熬夜!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1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2、解题及作者简介1、解题:《背影》是1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2、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3、朗读训练1、看散文《背影》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奔丧狼藉簌簌妥贴踌躇迂蹒跚箸拭琐屑晶莹3、朗读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4、赏析课文1、文中四次出现“背影”,请你在“背影”前加上一个动词,以便理解四处“背影”的不同含义。分别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课文教案格式【汇集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637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