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理财规划师中级第三章学习笔记
第三章宏观经济分析一、本章基本内容框架子(略)二、本章重点内容概述本章重点内容包括: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1)财政政策内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经济学者一般把财政政策定义为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和支出水平所做出的决策。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干预是通过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功能和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进行的。1)财政制度的自动稳定器功能自动稳定器也叫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具有的一种减少各种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膨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财政制度这种内在稳定经济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税收的自动变化。在实行累进税的情况下,经济衰退使纳税人的收入自动进入较低的纳税档次、税收下降幅度也会超过收入下降幅度,从而可起到抑制衰退的作用。反之,当经济繁荣时,纳税人收入自动进入较高档次,政府税收上升的幅度会超过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起到抑制总需求扩张和经济过热的作用。税收这种因经济变动而自动发生变化的内在机制具有减轻经济波动和稳定经济的作用。②政府支出的自动变化。这里主要是指政府的转移支付的变化。政府的转移支付主要是指政府在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方面的支出。同税收的作用一样,政府转移支付有助于稳定可支配收入。当经济出现衰退与萧条时,失业增加,符合救济条件的人数增加,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开支相应增加,这样就可抑制人们收入特别是可支配收入的下降,进而抑制消费需求的下降。当经济繁荣时,失业人数减少,失业救济和其他福利费支出也自然减少,从而抑制可支配收入和消费的增长。③保持农产品物价稳定的政策。经济萧条时,国民收入下降,农产品价格下降,政府按照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按保护价格收购农产品,可使农民收入和消费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经济繁荣时,国民收入水平上升,农产品价格上升,政府减少对农产品的收购并抛售农产品,限制其价格上升.就可抑制农民收入的增长,从而减少总需求的增加量。自动稳定器是政府稳定经济和缓和周期波动的第一道防线。它对轻微的经济波动能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但其作用是有局限性和辅助性的,它并不能完全消除波动。2)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自动稳定器在稳定经济中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其作用毕竟有限,特别是对剧烈的经济波动,自动稳定器更难发挥较大作用。因此,要确保经济稳定,政府要审时度势,主动采取一些财政措施,即变动政府支出、税收或公债发行规模以稳定总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价稳定的充分就业水平。当出现经济衰退,总需求非常低时,政府应通过削减税收、增发公债和增加支出的措施以刺激总需求。当总需求过多,出现通货膨胀时,政府应增加税收、减少公债发行规模和削减政府支出的措施以抑制总需求。前者称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后者称为紧缩性财政政策。究竟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政策,要对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以分析并斟酌使用。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当局为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所选择的操作手段,主要是变动政府支出、变动税收和公债发行规模。政府支出又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购买性支出是决定国民收入大小的主要因素之一,其规模直接影响到社会总需求的增减。当总需求水平过低,经济衰退时,政府可以提高购买水平,如举办公共工程,刺激经济回升;当总需求水平过高时,政府可减少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降低购买水平,抑制通货膨胀。转移性支出也是一项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在经济衰退,失业增加时,政府应增加社会福利费用,提高转移性支出的水平,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刺激经济回升;反之,总需求水平过高,政府应减少转移性支出,从而减少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税收既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实施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降低税率,减少税收,可引致社会总需求增长和国民收入增加;提高税率,增加税收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下降。因此,在需求不足时,可采取减税政策抑制经济衰退,在需求膨胀时.可采取增税措施抑制通货膨胀。公债也是财政政策的工具之一。公债的发行,既可以筹措财政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又可以通过公债发行与其在资金市场上的流动来影响货币的供求,从而调节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对经济产生扩张或抑制效应。(2)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通过货币供给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量来带动货币总需求增长。货币供给增加时,利率会降低,取得信贷更为容易,投资增加,因此,经济萧条时多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通过削减货币供给的增长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利率提高,取得信贷成本上升,投资减少。所以,在通货膨胀严重时,多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主要通过以下工具来变动货币供给量:1)调整再贴现率再贴现是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之间的贴现行为。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商业银行将它接受的贴现票据到中央银行请求再贴现,也可以将自己的票据拿到中央银行贴现。中央银行挂牌的贴现率,可以高于也可以低于市场贴现率(即市场利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机构的贷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如果中央银行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通过贴现得到的资金必然要付出较大的成本,进而商业银行贴现的积极性降低,货币供给量减少;如果中央银行的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感到有利可图,就会积极到中央银行要求贴现,从而使货币供给量扩大。实际上,贴现率政策对货币供给量的影响比较有限。一方面,中央银行在确定贴现率的时候,也要视市场其他利率的情况而定。另一方面,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也尽量避免去中央银行贴现,只将它作为紧急求援手段,平时少加利用,以免被人误认为自己的财务状况有问题。因而再贴现政策往往作为补充手段和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结合使用。另外.再贴现政策也往往缺乏主动性。2)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金率在当代国家,为了防止商业银行为追求利润而使其保存的现金过少从而导致挤兑风波。也为了控制银行贷款的速度和数量,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各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规定一个必须备有的准备金,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与银行全部存款的比率叫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有权决定商业银行和其他存款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所有存款机构对每一客户的存款只要留出更少的准备金即可,或者说使每单位的准备金可支撑更多的存款。如果中央银行认为需要减少货币供给则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使银行减少可创造的货币。从理论上讲,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最简单的办法,然而中央银行一般不轻易使用这一手段。因为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作用十分猛烈。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会使货币供给量成倍地变化,不利于货币供给和经济稳定。同时,中央银行如果频繁地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不利于它对银行的管理,会使商业银行和所有金融机构因其正常信贷业务受到干扰而感到无所适从。所以变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一个强有力但又不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3)公开市场业务这是目前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在美国,货币政策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是由联邦储备系统中的公开市场委员会决定,由公开市场办公室具体实施的。政府债券是政府为筹措弥补财政赤字资金而发行的支付利息的国库券或债券。这些被初次卖出的证券,在普通居民、厂商、银行、养老基金等单位中反复不断被买卖。联储可以参加这种交易并通过这种交易扩大和收缩货币供给。当联储认为市场上货币供给量过多,出现通货膨胀时,便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承购政府债券的既可能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也可能是私人或企业。当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后,存款准备金会减少,可以贷款的数量也减少,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会成倍减少。反之,如果出现通货紧缩,联储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买进债券,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备金会因之增加,私人通过这种购买也会将现金存人银行。这样,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了,其贷款能力相应扩大,整个市场的货币供给量会成倍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①中央银行可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把银行准备金控制在自己愿望的规模内。②这种手段具有主动性,中央银行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⑧这种手段具有灵活性。中央银行可以灵活地改变货币供给变动的方向,可以大量地或少量地买进或卖出政府债券,从而主动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即使中央银行有时出现政策失误,也可以及时进行纠正。④这一手段具有可测性,即这一业务对货币供给的影响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如买进一定数量金额的证券,就可以大体上按货币乘数估计出货币供给增加了多少。4)货币政策的其他工具货币政策除以上主要工具外,还有一些其他工具作为辅助性措施。这些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道义劝告。中央银行运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劝告,影响其贷款和投资方向,以达到控制信用的目的。如在经济衰退时期,鼓励银行扩大贷款;在通货膨胀时期,劝阻商业银行不要任意扩大信用,也往往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这种道义上的说服方法没有可靠的法律地位,因而并不是强有力的控制措施。②调整法定保证金限额。国家的证券交易所,对有价证券交易,是可以凭信用买空卖空的。政府为了稳定金融市场和物价,规定购买证券必须支付一定比例的现款,谓之法定保证金。法定保证金越高,所需现款越多,就会压低证券价格,提高利率;反之,如果保证金限额降低,所需现款减少,就会促使证券价格上升,利率下降。③规定抵押贷款利率的上限和下限。抵押贷款是用于购买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的。这种贷款利息率提高,就会限制对房屋等不动产的购买,从而压低社会有效需求;反之,这种贷款利率降低,就会刺激对不动产的购买,提高社会有效需求。因此,政府规定抵押贷款利率的上限和下限,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对需求的管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样,都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财政政策直接影响总需求的规模。这种直接作用是没有中间变量的,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利率的变动来对总需求发生影响,是间接发挥作用的。所以,一般来说财政政策见效快,而货币政策见效慢。2.经济周期的理论性解释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循环),是指经济活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所经历的有规律的扩张和收缩。关于经济周期形成的原因,存在着的理论解释有:(1)外部因素理论外部因素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之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太阳黑子、星象、战争、革命、政治事件、金矿的发现、人口和移民的增长、新疆域和新资源的发现、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等等。如太阳黑子论认为太阳黑子周期性地造成恶劣的气候.使农业收成不好,影响了工商业,从而使整个经济周期性地出现衰退。(2)纯货币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发生波动的唯一原因。所有具有现代银行体系的国家,其货币供给都是有弹性的,可以膨胀和收缩。经济周期波动是银行体系交替地扩张和紧缩信用所造成的。当银行体系降低利率、放宽信贷时就会引起生产的扩张与收入的增加,这又会进一步促进信用扩大。但是信用不能无限地扩大,当高涨阶段后期银行体系被迫紧缩信用时,就会引起生产下降,危机爆发,并继之出现累积性衰退。即使没有其他原因存在,货币供给的变动也足以形成经济周期。(3)投资过度理论这种理论主要强调了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结构的不平衡,尤其是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之间的不平衡。人们把当期收入分成储蓄和消费两部分。消费的部分直接购买消费品。储蓄的部分则进入资本市场,通过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等各种金融机构到达各企业经营者手中,被投入到资本品购买和生产之中,这一过程就是投资。如果利率政策有利于投资。则投资的增加首先引起对资本品需求的增加以及资本品价格的上升,这样就更加刺激了投资的增加,形成了繁荣。但是这种资本品生产的增长要以消费品生产下降为代价,从而导致生产结构的失调。当经济扩张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整个生产结构已处于严重的头重脚轻状态,于是经济衰退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本文标题:理财规划师中级第三章学习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65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