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比例的意义》教案【推荐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比例的意义》教案【推荐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比例的意义》教案【推荐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比例的意义》教案【第一篇】教学内容:课本第1~2页例1、例2,练习一第1、2、3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目的: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2.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主动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3.使学生进一步受到“实践出真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成比例。教学关键:观察众多的实例,概括出比例意义的过程;找出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相等的规律。教具:投影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一)教师出示投影,结合画面谈话引入。师:同学们看了我们祖国各地的风景图片,美吗?我们的祖国方圆960万平方公里,幅员之辽阔,却能在一张小小的。地图上清晰可见各地位置;科学家在研究很小很小的生物细胞时,想清楚地看见细胞各部分,就要借助显微镜将细胞按比例放大。这些,都要用到比例的知识,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有关比例的一些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二)让学生完成教材第1页复习题,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0:6=4.5:2.7。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一)教学比例的意义1.合作互动,探求共性。先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完成“活动内容1”。活动内容1:(1)根据表中给出的数量写有意义的比。(2)观察写出的比,哪些比能用等号连接,为什么?(3)根据比与分数的关系,这样的式子还可以怎样写?参考资料,少熬夜!然后让学生汇报活动情况,小学数学教案《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结合学生回答,教师任意板书几个比例式。(如80:2=200:5,=,2:5=80:200,5:200=2:80……)并指出这些式子就是比例。2.抽象概括,及时巩固。(l)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以上比例式,概括出共性。(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3)完成第2页“做一做”,并说明理由。(4)让学生自己举出两个比例,并说明理由。(二)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1.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l)让学生查阅教材,认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根据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内项”、“外项”。(2)让学生观察自己刚才举的比例,找出它的内项、外项。(3)引导学生观察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外项和内项的位置又是怎样的?教师板书:2.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1)让学生小组活动完成以下活动内容2:活动内容2:①观察比例的两个内项与两个外项,用算一算的方法,找同学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②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是否也有如上面发现的规律?③是不是每一个比例的两个外项与两个内项都具有这种规律,请你再举出这样的例子来。④通过以上研究,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汇报活动情况,认识到任何比例的两个内项的积与两个外项的积都存在相等的关系。(3)指导学生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完成板书。三、分层练习,辨析理解1.完成练习一第1题区别比与比例。2.先让学生解答第2页“做一做”第l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不仅可以应用比例的意义,而且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3.完成练习一第2题。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能组几个就组几个)。2、3、4和6四、全课总结先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谈感想说收获,教师再进行全课总结。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3题。参考资料,少熬夜!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的意义》教学反思【第二篇】本节课是在学生学过比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教学的,它包括比例的意义和组成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比例的基本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问题。通过复习求比值,找出比值相等的比,为教学比例的意义做好铺垫工作,然后再通过例题,得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从而概括出比例的意义,再利用比例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我们安排了让学生写出比值相等的比,再组成比例,目的在于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让学生联系以前的内容对应找出比和比例的区别,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比和比例的不同之处,更能对比例的意义产生更进一步的理解。而正因为比例和比不同,所以具有着不同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自学进行了解各部分名称,用一组前面用过的练习题让学生找出比例的内项和外项,同时用启发性的问题“你能找出比例中乘积相等的数吗”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发现外项积等于内项积,从而得到并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性质。由此可得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的方法。最后进行小结。上完课后,我们首先的感觉是虽然有学生自主的探究,但还没能完全放的开,思路还不够开阔。我的复习提问是问一句学生回答一句的,问了三个问题“什么是比”“什么是比值”“怎样求比值”。在教学例1的时候本来感觉挺简单的,学生回答的甚至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好,因为我们课前一再强调要回答完整,其实这节课我们学生回答问题我们自己挺满意的,因为什么所以什么都说的很完整。课后我们反思,可以在这里渗透正比例的意义,因为两个比的比值相等,而它们的比值是什么呢?就是工作效率。如果耕地的时间增多,相应的耕地的公顷数也就是工作总量也会随之增多。这是我们当时没想到的,我们没能想到这个深度。要反省。在比较比和比例的区别的时候,学生说的挺多,什么比例有四个数比有两个数,比是一个比比例是两个比,比没有等号比例有等号。我觉得他们说的都挺对,当时还挺高兴的。后来想想,这都是表面上的区别,而意义上的区别其实才更重要。比是两个数相除,而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从意义上来说就完全不一样,这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比例的意义就很有帮助。在上课时我们有些操之过急,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说,有些包办代替,应当多找些学生说一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比和比例的不同。在这节课中,我感到成功的地方在于教学重点突出,练习有层次,能够在不断的变化形式上加强练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学的知识。但是忽视了学生的情感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起指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学生探究数学的味道还不浓,我们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不多,我们在学生探究活动中的指导稍弱一些,还应当大胆的让学生进行探究。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重视从下列几方面做好工作:参考资料,少熬夜!一、充分做好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工作。为了学好新知识,我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了一组“比”,由这组比,引导学生回忆有关比的知识,如:什么叫做比,比各部分的名称,什么叫做比值,求比值的方法是什么?为后边学习比例意义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二、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形成勇于创新的意识。为了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我在新授前将设计这样一段情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的身上也有很多有趣的比,如人的胸围的长度与身高之比是1:2,将拳头滚动一周的长度和脚的长度的比是1:1,人脚的长度与身高的比是1:7。当人们了解了这些,又掌握了这种神奇的本领后,去买袜子只需要把它绕圈一周就知道合适不合适了,而侦察员就能根据罪犯脚印的长度推测出身高。你想拥有这种本领吗?这种神奇的本领就是我们这节课所研究的内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三、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得出新的知识。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一)在学习比例的意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要求亲自动手写人以两个数的比,并求出比值。然后,分析这些比的比值,看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揭示比例的意义。在此同时还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比值相等时组成比例的核心,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看这两个比的比值是否相等。为强化理解在这时我安排了两种形式的练习:1、判断。2、组比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比与比例的联系与区别,并揭示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而它们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二)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中我是分三步进行的:第一步,先由老师说明比例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提示比例还可以写成分数的形式,并由学生自己标出所写的内项、外项。第二步,通过学生自己计算内项的积和外项的积,发现比例的基本性质并加以概括。第三步,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理解,我精心设计了由易到难得三种类型练习。(三)为了充分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在课的最后我安排了一个在今后工作中会遇到、学生又很感兴趣的问题:某罪犯作案后逃离现场,只留下一只长25厘米的脚印。已知脚的长度与人体身高之比是1:7,你能推测罪犯身高大约是多少吗?这样渗透了学数学用数学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树立了学好文化知识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意识。《比例的意义》教案【第三篇】参考资料,少熬夜!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2.使学生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3.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重点和难点比例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与应用。教学过程设计第一部分:比例的意义(一)复习准备1.求比值:2.请你找出比值相等的两个比。1。2∶0。424∶86∶21。2∶0。424∶8(二)学习新课1.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80千米,第二次6小时行240千米,请你说出第一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板书:80∶2再请你说出第二次行驶路程和时间的比。板书:240∶6师:现在你分别求出两个比的比值。(学生口述,师板书:80∶2=40,240∶6=40)师:你们观察一下两个比的比值怎么样?这两个比之间有没有关系?(学生互说)得出:第一个比的比值是40,第二个比的比值也是40。因为比值相等,所以比就相等。(老师板书:两个比相等,可以用等号把两个比连起来。)教师把80∶2和240∶6中间用等号连起来,然后边指着边说:“像这样的式子在数学上是什么概念呢?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比例的意义。”(老师板书课题)师:至于什么叫比例以及比例的各部分名称、组成比例的条件,请你结合思考题看书自学。(告诉学生页数,从第几行看到第几行。)思考题:1.什么叫比例?2.比例的各部分名称?3.组成比例的重要条件?采取自学→两人讨论→集体讨论。师再次强调组成比例的条件:A.必须是两个比。B.两个比的比值必须相等。C.必须是一个式子。最后得出: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老师将板书完整化)两个比表面上看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也就是比值相同。那么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式,关键是看比值是否相等,只要比值相等就可以组成比例。师:上面那些比符合比例的意义吗?能否组成比例?(学参考资料,少熬夜!生说,老师连线或让学生连线。)比例还有其它书写格式吗?请同学们看,老师怎样写。(三)巩固反馈1.判断下面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1)1∶3和3∶9()(2)60∶30和160∶80()(4)0。2∶0。4和1。6∶4()并组成比例。(学生先写再说)3.随意写比例,互相查看。(至少写2个)第二部分:比例的性质(一)讲授比例的性质让学生观察:在比例里有几个数?这几个数叫什么?这几个数有没有区别?学生发言,老师小结:比例是由两个比组成的,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比例的项(老师边指边说),靠近等号的(中间的两项)两项叫内项,两端的两项叫外项。如:请你指出黑板上比例中的内外项。现在请你做一件工作:先算出两个外项的积,再算出两个内项的积。算完以后你发现什么规律?学生说算式,老师板书:通过以上几道题,使学生看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个规律我们把它叫做比例的性质。(老师把课题补充完整。)师:这个规律是在什么前提下成立的呢?必须是在比例里,才能两个外项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师:你们说说什么叫比例的性质?这是这节课要掌握的第二个内容。师: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时,比例的性质如何理解呢?80×6=2×2401。2×8=24×0。
本文标题:《比例的意义》教案【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830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