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7年2月会计交流学习材料第一部分国有资产管理第二部分会计假设第三部分会计准则、要素与会计政策、估计第四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五部分会计计量原则第六部分会计报表第七部分边际贡献第八部分时间价值第九部分经营与会计第一部分会计简介交流内容一、会计简介(一)什么是会计?东汉时,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这部著作中对“会计”二字从字义上作出详解,其中尤其强调“计”字中含有正确计算之意。清代的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也在他的《说文解字注》一书中对“会”字的构成作了详细的说明。同时,清代数学家焦循针对西周时人们对于“会计”概念的认识指出:“零星算之为计,总合算之为会。”这是对于西周时代“会计”概念的正确总结。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主要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一定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参与经营管理、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具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2)会计是一种经济信息系统。(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一、会计简介会计是首先提高微观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企业(单位)范围内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系统。会计是处理、解释、利用信息的过程,目的是加强经济管理。随着高新科技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从本质看,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信息系统,又是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从管理理论与会计的社属性的角度来看,会计实际上是企业价值运动的管理,这样的管理是以企业的资金运动对象,采用以价值管理为主的计划、控制、分析、考核、评价等方法,以提高资金运动的效益为目的的一项管理活动。(二)会计的定位与作用会计所从事的各项工作虽然是处理数据,产生信息,但这只是一种手段,它们本身并不是会计的目的,社会、国家或企业之所以需要会计,会计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内容,都是出于管理目的,而且从会计发展的简单历程来看,会计是应以管理和社会经济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管理需要会计,会计需要管理,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一、会计简介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ACCOUNTING)是为提高企业和各单位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论的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会计学界和会计职业界开始倾向于该定义。在我国,以余绪缨、葛家澍、唐予华等教授为代表,认为会计是一种信息系统。(南派)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ACCOUNTING)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供经济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对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进行反映和监督。”在我国,以杨纪琬、阎达伍等教授为代表,认为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北派)(三)会计本质的争论人们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因此就有了“工具论”、“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等不同看法。我国有“南北派”之争。第一部分会计简介第三部分会计假设第三部分会计准则、要素与会计政策、估计第四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五部分会计计量原则第六部分会计报表第七部分边际贡献第八部分时间价值第九部分经营与会计第二部分会计假设交流内容二、会计假设(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如一个分公司、一个部门我们都可以单独进行会计核算,作为一个会计主体,但本身并不能单独承担法律责任,不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假设起源于经营主体的概念,其形成与经济组织的独立发展有直接联系。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出现了大量以盈利为目的的经营组织-独资或合伙企业,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康美达合营公司,15世纪英国从事海外贸易的冒险性公司都是合伙组织,它们客观上要求会计将企业视为独立于业主之外的经济实体,将业主个人的经济活动与企业分开。因为在法律上,独资和合伙企业不独立法人,它们的资产和负债仍被视为业主或合伙人的财产和债务,业主、合伙人对此承担无限责任。所以,会计上必须假设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会计关注的中心是企业而不是业主、合伙人。会计主体假设产生的原因在于恰当地维护业主投入到企业的资本的需要。简单地说,为“谁”做账,“谁”就是会计主体。二、会计假设持续经营假设的涵义是:除非存在明显的“反证”,否则,都将假设一个主体的经营活动是连续下去的。而所谓的“反证”,就是那些表明企业经营活动将会中止的证据,如合同规定的经营期限即将到期、企业资不抵债已被宣告破产、国家法律明文规定要求停业清算等。之所以要对企业的持续经营做出假定,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如果缺乏这项假设,会计核算的许多原则如权责发生制、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等将不能够应用。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在持续经营状态下和处于清算状态时所采纳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如对固定资产在持续经营下可以采纳实际成本法,而在清算状态下则只能够采取公允价值如市价、评估价值等;对于持续经营下在财务报表中存在的一些本期支出,但收益期间延伸至以后各期间的预付性费用,如待摊费用、长期待摊费用等在清算状态的财务报表中将不复存在,主要是因为它们并不代表任何的支付能力。类似于员工在一个他认为可以长久持续的单位工作,和在一个他认为马上就要破产清算的单位工作,工作态度和方法会有很大的不同。(二)持续经营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二、会计假设(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会计核算应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一个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从理论上讲,只有到经营活动全部停止或企业破产清算时才能最终确定,并提供财务报告,但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何时停止,客观上很难确定。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有必要对连续不断的经营活动过程划分结算期间,已便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其进行考核和报告,从而产生了会计分期的概念。会计分期类似于我们企业定目标,我们有企业发展的长期目标,但一定会把长期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短期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便于执行和实现。二、会计假设(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会计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纳复式簿记原理进行相关账务处理。复式簿记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采纳统一的货币进行计量。因为只有货币才具备可加总性,才能够将各种经济活动综合地反映出来,否则不同属性项目之间的加总就仿佛一个桶子与一个苹果的加总一样毫无意义。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商品内在价值尺度中劳动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如图所示:若缺少货币计量,企业的价值将难以进行统计和评价。第一部分会计简介第二部分会计假设第三部分会计准则、要素与会计政策、估计第四部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第五部分会计计量原则第六部分会计报表第七部分边际贡献第八部分时间价值第九部分经营与会计第三部分会计准则、要素与会计政策、估计交流内容三、会计准则、要素与会计政策、估计《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由财政部制定,于2006年2月15日发布,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本准则对加强和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会计规范处理,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起到指导作用。一是统驭具体准则的制定。基本准则规范了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在内的基本问题,是制定具体准则的基础,对各具体准则的制定起着统驭作用,可以确保各具体准则的内在一致性。二是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会计的具体准则使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有了一个共同遵循的标准,各行各业的会计工作可在同一标准的基础上进行。会计准则的作用就是提高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一)会计准则三、会计准则、要素与会计政策、估计(二)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会计要素可以分为6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中:前3项要素,与资产负债表中财务状况的确认直接联系。是企业财务状况的静态反映;后3项要素,与利润表中的经营业绩的确认计量联系,是从动态角度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三、会计准则、要素与会计政策、估计(三)会计要素与会计科目会计要素的划分对会计核算的作用是为了分门别类地、正确地核算和监督各项经济业务(会计事项),提供各种会计信息,客观上应对会计对象类,以便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全部经济业务。为了连续、系统、全面地核算和监督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各项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化,就有必要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按照其不同的特点和经济管理要求进行科学的分类,并事先确定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规定其核算内容。这种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称为会计科目。三、会计准则、要素与会计政策、估计(四)会计政策1、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所采用的原则、基础和会计处理方法。企业采用的会计计量基础也属于会计政策。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具有如下特点:(1)企业应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准则制度规定的会计政策范围内选择适用的会计政策(2)会计政策涉及会计原则、会计基础和具体会计处理方法(3)会计政策应当保持前后各期的一致性2、会计政策变更,是指企业对相同的交易或事项由原来采用的会计政策改用另一会计政策的行为。企业的会计政策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1)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等要求变更;(2)会计政策变更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四)会计政策3、营改增政策简介5月1日,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关于全面推开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财税〔2016〕36号),包括房地产、建筑、金融、生活服务等1000余万户企业被纳入营改增试点,至此,2012年1月1日启动的营改增全面收官。新政对房地产、建筑等试点企业营改增的适用税率、纳税人、征税范围、计税方法、税基确定、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纳税地点、税收减免、征收管理、试点期间事项特殊规定、过渡优惠政策、跨境应税行为等进行了明确,并颁布了大量的过渡性政策。4、营改增对我们公司的影响主合同是营业税的项目,原公司需在合同之外缴纳3%的营业税,现在需在合同额度之内缴纳11%的增值税。原分包商开具发票可抵扣3%营业税,现分包商开具发票可抵扣11%增值税。主合同是增值税的项目,原公司成本中的分包成本,分包商一般开具3%营业税发票,公司无法抵扣,现在分包商需开具11%的增值税发票,且公司可以用来抵扣。三、会计准则、要素与会计政策、估计4、营改增对我们公司的影响从对我公司成本影响的角度看:同样100万的分包合同,营改增之前我们公司付款100万,无进项抵扣,实际成本为100万。营改增之后(1)对于老项目,按照3%简易办法征收,分包商开100万的增值税发票,税额100/(1+3%)*3%=2.91万,我司实际承担的成本为97.09万,成本降低2.91万。(2)对于新项目,分包商开具11%的增值税专用发票,税额100/(1+11%)*11%=9.91万,我司实际承担的成本为90.09万,成本降低9.91万。(3)对于新项目,如果合同额提高到111万,税额111/(1+11%)*11%=11万,我司实际承担的成本为100万。结论:原合同税率为3%的营业税合同,合同额即为我方成本,在维持我方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接受对方在原合同额的提价,但提价比例最高不能超过原合同额的11%(在对方开具11%
本文标题:会计交流学习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884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