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唐诗鉴赏论文3篇【参考指引】此文档资料“唐诗鉴赏论文3篇”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精编整理,供您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下载吧!唐诗鉴赏论文1摘要: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繁荣、最昌盛的时期,伴随而来的是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文化。而唐诗就像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里熠熠发光,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名片,影响着后世子孙。唐诗不仅展现出中国语言的魅力,还蕴含着音乐,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把音乐融入诗中是唐诗的一大特色。唐诗里包含着大自然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日常生活之美、情感之美等,把音乐融入这些美中,使音乐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关键词:唐诗;音乐;相关性分析诗歌和音乐像是艺术的双生花,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的特色。诗歌是语言的艺术,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们都来源于生活,其创作又都高于生活,通过不同形式和内容表达情感,引起人们的共鸣。中国古诗的发展有一条“诗乐合一”的主要线索,唐诗把“诗乐合一”发展到了新的高度,产生了能播于乐章歌曲的绝句。唐诗和唐乐是相互融合、相得益彰的,研究唐乐脱离不了唐诗,研究唐诗也需要了解唐乐。1唐诗和音乐的联系唐朝是人类诗歌艺术灿烂辉煌的时期,有“大唐诗国”的美誉。清代出版的《全唐诗》收录了48000余首诗,是2300多位唐代诗人的作品,可谓是空前的盛况。唐朝有很多非常著名的诗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魔”白居易、“诗鬼”李贺等。唐诗与音乐的联系直接体现在乐府诗当中。乐府诗是一种把诗和音乐合为一体的典范,在唐代曾风行一时,从兴起到蓬勃发展再到日渐衰微,成为唐诗的组成部分。唐代产生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将进酒》《塞上曲》《蜀道难》《关山月》等。很多经典的诗作中直接描写了音乐,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巅峰之作。白居易把琵琶声的复杂多变通过拟声法描写得淋漓尽致,读来让人仿佛置身于琵琶女正在弹琵琶的情境中,真可谓描写得入木三分。诗人从琵琶女开始拨弦三两声写起,“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后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大弦如急雨,表现出声音的急和密,小弦如私语,表现出声音的轻和缓,当大弦和小弦交错在一起时,就像大小珠子落到玉盘里,体现出声音的清脆、圆润。“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是琵琶曲的高潮部分,体现了声音的激荡、跌宕、雄浑、壮阔、铿锵。诗文最后以撕裂声结束了琵琶曲。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拟声和比喻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场音乐盛宴,使读诗的人情感跌宕起伏,这就是唐诗的魅力,这就是音乐的魅力,通过如此出神入化的描写,给人一种多姿多彩的听觉美感。在诗中描写音乐的千古名作中,不能缺少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后世方扶南把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足见此诗描写音乐的艺术价值。诗人把李凭演奏箜篌的艺术描绘得淋漓尽致。“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此诗把比喻运用得传神,通过李凭弹奏箜篌,诗人李贺创造了浓郁诗意的奇幻音乐境界,不但表现了诗人对乐曲理解的深刻,还通过丰富的想象力表现乐曲惊天动地的效果。李贺主要采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对乐声及其效果摹绘时,不仅用到以聲喻声、以行喻声,还借助对神话的想象来描写音乐,可谓神来之笔,将音乐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2唐诗与音乐的结合,共同繁荣了文化在《全唐诗》中收录的众多诗作中,关于赏乐的诗作有400多首,与乐器相关的有300多首。《全唐诗》就像一部断代的音乐史,是后世研究唐朝音乐的百科全书。从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音乐的高度繁荣发展激起了诗人创作的热情,音乐艺术成为唐诗创作的一个主题。唐诗与唐乐的紧密联系使它们在唐朝都达到了艺术的顶峰,共同繁荣了唐朝文化。它们深厚的底蕴为后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唐朝标志,让后世把唐诗和唐乐千年内涵传承下去。在唐朝,人们喜欢把诗配乐,以音乐的方式来传播诗,很多诗人专门会为配乐而写诗,后世习惯把这种盛唐诗风称为“盛唐之音”。唐诗和音乐在美学上有相通之处,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它们都能在艺术上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不可分割。盛唐诗人将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纳入自己的创作中,在盛世繁华的映照下,充满着豪迈、洒脱、自由、奔放、豁达的人生态度,有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气度,这样的心境都折射出盛唐的光彩。唐诗不仅展现出中国语言的魅力,其中还蕴含着音乐,可谓诗中有乐、乐中有诗。唐诗里包含着大自然之美、历史文化之美、日常生活之美、情感之美等,把音乐融入这些美中,使音乐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在唐代,诗与乐的结合非常普遍,《碧鸡漫志》记载:“李益诗名与贺相捋,每1篇成,乐工争以赂求取之,被声歌供奉天子。”可见当时诗被配乐并以诗歌的形式传唱是非常流行的,而诗人也以自己的诗能被传唱而自豪。唐诗的盛行和繁荣促进了音乐的创作发展,而音乐的繁荣又促进了唐诗的广为传播,体现了唐诗以诗入乐、以乐入诗的特色。唐朝有中国古代最鼎盛的文化,诗歌创作达到了惊人的成就,是我国古代社会诗歌发展的顶峰,涌现出来很多伟大的诗人,他们的作品被乐工竞相配乐,在坊间广为传唱。当时涌现出了很多著名的诗曲,如李白的《关山月》、王维的《阳关曲》、刘禹锡的《竹枝歌》等。在诸多诗曲中,当属琴歌《阳关三叠》艺术成就最高、影响力最大,它是根据王维的诗作《送元二使安西》创作而成的。白居易可以说是诗人与音乐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后世的诗和音乐都有较深远的影响。他一生中创作了81首直接描写音乐的诗歌,如著名的《琵琶行》。他还有不少音乐著作,如《策林》《论礼乐》等传世经典。把唐诗和音乐相互融合,共同繁荣唐朝的文化,是唐朝的一绝。3唐诗与现代音乐当代流行音乐创作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一些古风的流行音乐对传统文化有发扬作用。例如,《青花瓷》把青花瓷用流行音乐演绎得美轮美奂。真正意义上把唐诗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的是《涛声依旧》这首歌,该歌是根据唐代诗人张继《枫桥夜泊》创作而来的。在《经典永流传》这个节目中,唐诗和现代音乐的结合更是大放光彩。笔者看到一期是沙溢一家演唱的《风》,这首歌是根据唐朝诗人李峤《风》创作的,听着既有唐诗语言魅力的古典美,又有现代音乐的流行美,尤其是童音部分,更是赏心悦目,回味无穷。4结语唐诗与音乐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诗与乐的结合像是盛唐的牡丹,国色天香,艳耀后世。唐诗和唐乐繁华了唐朝的文化,到达了艺术的顶峰。透过千年的风霜,唐诗依然以风华的姿态绽放在现代,把它永远流传下去是今人的使命,让具有音乐性的唐诗成为永远传唱的经典。参考文献[1]徐丹丹.探究古典诗词声乐作品所蕴含的意境美——以《春江花月夜》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86:110-111.[2]陈增杰.唐诗中的“海”多指江[J].辞书研究,20082:146-147.[3]姜知含.唐诗“荷之清雅”审美探微[J].青年文学家,201912:78-79.[4]和彦确.中国古代唐诗的艺术性探析[J].青春岁月,201314:41.[5]成慧敏.唐诗翻译中意象之美的传达[J].校园英语(中旬),20162:199.唐诗鉴赏论文2摘要:唐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现代人丰富的文化财产。它的写意、它的深邃、它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不断去追寻,去深爱。当前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并没有真正理解唐诗的意蕴和深刻的内涵哲理。另外,长期的死记硬背也会导致小学生对唐诗产生厌恶的负面情绪。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让我们的孩子们了解唐诗的魅力,它是中国文化的基石,每个中国人都在其中获得滋养和熏陶,我们身为中国人,应寻根固本,学习好、传承好传统文化,并从中习得兼容并蓄、有容乃大、重德好仁等优秀品质。因此把它融入到我们的音乐课堂,在音乐课上吟古论今,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关键词:唐诗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877(2019)14-0106-01通过调查发现,随便提问一个小学生背一首唐诗,他们基本上都可以背诵的相当流利,但是如果问学生“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啊?”能说上来的屈指可数。不懂意境的唐诗是没有灵魂的。理解一首唐诗的意境和感情,远远比只会流利地背一首唐诗重要的多。而音乐是完全可以辅助教学的,帮助小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蕴和情境,应该做到让融入了唐诗的音乐朗朗上口且代代相传。通过本人两年多来的教学活动实践证明,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唐诗特有的意境美,在吟唱中体味唐诗音律美,在身势活动中感受唐诗节奏美,在律动中演绎唐诗韵味美。不但领略到唐诗文化深远的意境,又从中汲取了民族文化与音乐的精髓,享受音乐与唐诗相结合之美,因此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欢迎。1.巧选唐诗歌曲,激发学生兴趣在现有的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唐诗歌曲,明显学习量不足。但我们的老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选择适合小学生吟唱的唐诗,注重思想性、富有审美情趣和教育意义、内容积极健康的经典佳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通过一定时间的学习活动,达到一定数量的唐诗积累。音乐曲调方面,选择具有民族音乐风格、符合唐诗节奏韵律,曲调流畅通顺、朗朗上口,易学易唱。例如,《新学堂歌》中短小精炼、旋律优美的唐诗歌曲,还有将传统的唐诗文化与曲风优美的流行音乐相互交融的唐诗歌曲等等。2.身势游戏,让唐诗充满灵动唐诗是有着不一样的节律,一般来说,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的节奏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唐诗的韵律,读唱出不同的唐诗韵味和情境。教给学生这些基本知识后,再引导学生带着感情吟诵,找出重音。按照这种方法吟誦时,学生就会不知不觉把自己的情感融入诗中,对唐诗的意境体味得会更深。而当唐诗歌曲进入音乐课堂后,对节奏的把握就可以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当然,我们的教学也必须遵循音乐创作者的表达,而非胡唱乱唱,破坏音乐的美感。所以,节奏在歌曲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教学《锄禾》这首歌曲时,我们就可以屏显二声部节奏让学生一边朗读,一边用拍手跺脚的身势来练习伴奏,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充分感受锄禾的场景,明白农业生产的辛苦,明白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这样一来,就可以让学生理解唐诗,并表现唐诗,感受到唐诗的节奏美和韵味。3.以演传情,让唐诗洋溢童趣小学生是爱表现的,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倾洒热情。通过表演来展示学习成果是再现唐诗意境的好办法。“表演”可以化抽象语言符号为生动直观的形象,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而在教学易表演的唐诗时,等学生唱熟歌曲后,可激励他们上台表演。例如,唐诗《游子吟》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全诗的中心画面,表现了儿女们对父母的深情,是诗的精神所在。在学唱歌曲后,我让学生分小组来创编表演。他们分工合作,有同学扮演游子,有同学扮演母亲,还有人在一边演唱歌曲。月光下,诗人的母亲在一针一线的给游子缝着衣服,一针一线都是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整个情境设计的非常丰满,一边演唱一边深情的表演,其中的情感表现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的体会到。4.律动表现,激发学生创造力小学生是爱表现的,喜欢运用肢体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理解唐诗内容的基础上,鼓励他们用律动表现唐诗内容,既可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且能进步加深学生对唐诗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如我在执教歌曲《春晓》一课时,当学生学会轻柔的、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后,引导他们创编律动。学生和我用双手并拢放至脸颊左侧做睡觉状,表示“春眠不觉晓”,接着食指在右边反复旋绕,表示“处处闻啼鸟”,然后张开五指由上至下抖动表示“夜来风雨声”,双手由胸前做小花状托举至头顶后向两侧打开表示“花落知多少”。律动动作的表演既增加了诗句的美感,也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让他们在律动表演中演绎唐诗蕴含的内容,从而也使他们在感受音乐与唐诗结合的节奏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中陶冶情操。5.
本文标题:唐诗鉴赏论文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296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