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中级经济学-8企业理论
企业理论第一节企业的性质一、对企业性质的不同理论解释1、交易费用学派的解释在科斯以前的经济学研究中,由于假定市场的运行是无摩擦的资源配置过程,故而对企业之所以存在的解释就成为:由于劳动分工,才会形成企业。奈特(Knight)的观点:…..科斯则否认了这一观点,提出市场预期也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方式,只不过市场的配置是通过价格机制实现,而企业的配置通过权威关系来完成。企业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市场运行具有交易费用,当市场交易成本大于企业组织成本时,资源配置就会以企业这种经济组织来进行。科斯认为“企业规模的界限应该定在其运行范围扩展到企业内部组织附加的交易费用等于通过市场或在其他企业中进行同样交易的费用的那一点上”。张五常将交易或契约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把企业还原为契约,运用交易费用论对企业的性质提供了更为彻底的解释,从而大大深化和发展科斯的思想。张五常认为,企业彬彬更不是用非市场方式替代市场方式来组织分工,而是用要素市场代替中间产品市场,只有当中间产品的交易费用高于用来生产此种中间产品的要素交易费用时,企业才会出现。企业的产生需要生产要素所有者与代理人达成某种契约安排,根据这种安排,要素所有者以让渡要素使有权为代价获取一定的收入;代理人或企业家则根据要素使用权而非市场价格来指挥生产活动。在缺乏企业的情况下,要素所有者直接将自己生产的产品部件和组成部分发售给消费者会产生高昂的交易费用,这时候会存在索取价格超过应得价格的情况,以至于代理人的仲裁必不可少。正是因为要素所有者与消费者的直接交易存在高昂的费用,为实现投入的收益,要素所有者就会放弃要素的使用权,通过某种契约安排的方式将该权利让渡给代理人或企业家,这时候企业则得以产生。企业组织生产依然要依赖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区别仅在于,由于市场交易费用的存在,现有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发生了分离。以此,在张五常的世界里,企业并非为取代市场而出现,而仅仅是用高效的市场代替低效的市场,即“一种契约形式取代另一种契约形式”。与科斯不同,张五常认为现实世界是复杂的,中间商和转包商的出现使得契约形式多样化,所以该条件并不真正决定企业规模,而只是决定要素市场契约代替产品市场契约的范围,我们很难根据这个条件清楚地断定企业的规模。2、产权学派的解释现代产权学派代表人物A.阿尔钦和H.德姆塞茨一方面接受了科斯关于市场交易是存在费用的论点,承认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通过市场交易费用越高,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的比较优势越大;另一方面他们也提出一个同样可以确信的事实,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管理的费用越低,在企业内部组织资源的比较优势越大”。这也隐含了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考察的重点发生偏移,即不再从市场运行成本中解释企业性质,而是从企业内部效率的提高中加以印证。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企业并没有比普通市场更为优越的命令、强制和纪律约束等权利,他本质仍是一种契约。阿尔钦等人认为,企业实质是一种适应“团队生产”方式而通过契约建立的组织。阿尔钦和德姆塞茨认为,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克服偷懒的成本可能很高,另一方面偷懒的动机不可能被根除,潜在竞争者一旦进入团队又会滋生出新的偷懒行为。以此,要想减少偷懒必须依赖于适当的产权结构安排,这就要求合作成员之间达成协议,由某些人专门从事监督其他成员的工作,而且为是监督者实行更为有效的监督,合作成员就必须将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交给监督者。团队成员生产越有效率,监督者剩余越多,从而越有动力监督团队成员的投入绩效,这又反过来促进团队生产的效率,形成良性循环。这个获取剩余收入的人就是企业家,所形成的生产方式便是经典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3、信息经济理论的分析运用信息经济理论分析企业问题,其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委托代理、逆向选择及激励机制领域。肯尼迪.阿罗认为,“市场失灵”尤其是不完全信息的外部性是企业(或其他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对任何个人而言,接受和处理信息总是要受到限制。不管信息处理技术有多么显著的改进,人类的只能和认知的固有局限性都不会是这种状况得以根本性改变。现代化的生产要求人们分工从事专业化职业,这必然导致每个人掌握不同的信息。由于个人之间利益相互冲突,且受到接受、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有必要通过企业等组织,将许多掌握不通信息的个人联合起来,以协调经济活动、增加效率。企业分工协作,通过有效地协调、管理活动,可以实现经济有效,降低单位产品的平均成本,减少信息传递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和损失;后者是指企业的存在带有物质资本和努力资本投资的专用型特点,这种特殊的编码一方面有助于专业化生产,以增进效率;另一方面也便于成员间相互沟通和理解,产生较为一致的行为,减少摩擦成本。四、其它解释“议价成本”观点“议价成本”观点是由罗伯茨和米尔格罗姆在《议价和影响成本与经济活动的组织》一文中提出的。罗伯茨和米尔格罗姆认为“市场失灵”并非由不完全契约造成的,而是源于签订短期契约存在成本;如果短期签约不存在成本,那么市场交易就没有必要依靠不完全的长期契约,从而排除了人的有限理性和由此带来的高昂的交易费用。罗伯茨和米尔格罗姆探讨了短期契约的三个方面来源:1)如果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过程中出现多个均衡点,那么市场机制无法有效选择昀优的那点作出结果。2)信息度量是有费用的。3)不完全信息会促使交易双方都尽可能隐瞒自己的真实价值判断,以便再有理于自己的状况下进行交易,这些都会产生高额的“议价成本,而企业的出现正是为了节约这种短期契约的费用。罗伯茨和米尔格罗姆在探讨企业产生的缘由后,把企业定义为私有产权制度保护下的集权组织。企业规模发展及其组织创新值得阅读的文献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阿尔弗雷德.钱德勒《看得见的手》商务印书馆,原著1977年出版说明1页本书被誉为“……对经济学和公司历史研究的一个重大贡献”。本书论证了现代大型联合工商企业的诞生是市场和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认为,凡是进行大批量生产和大批量分配相结合并在产品流程中可以协调的那些工业,必然会产生现代的这种工商企业,因为管理协调的“看得见的手”比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更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更能增强资本家的竞争能力;现代工商企业的管理体制取代了市场机制而协调着货物从原料供应,经过生产和分配,直至昀终消费的整个流程。论证了高效率的销售组织对于保证企业顺利发展的极端重要性,阐述了管理变革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并指出,随着生产的扩大,客观上又要求管理进行变革。突出几个观点第一个论点是,当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机制的协调更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利润时,现代多单位的工商企业就会取代传统的小公司。这一论点直接起源于现代工商企业的定义。此种企业的产生和持续发展是靠设立或购进一些在理论上可以独立运转的经营单位而来,换句话说,就是把以前由几个经营单位进行的活动及其相互交易内部化。第二个论点是,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经营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此种利益只有当一群经理人员被集合在一起,执行先前由价格和市场机制执行的功能时,才能够实现。传统的单一单位的企业的活动是由市场机制所控制和协调,而现代工商企业内生产和分配单位则由中层经理人员控制和协调。高层经理人员除了评价和协调中层经理人员的工作外,还取代市场而为未来的生产和分配调配资源。为了持续这些职能,经理人员不得不采用新的管理方法,这些方法很快就成了美国企业标准经营方法。因此,管理层的存在是现代工商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第三个论点,现代工商企业是当经济活动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即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的协调更有效率和更有利可图时,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的。第四个论点是,管理层级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他的协调功能后,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利和持续增长的源泉。……第五个论点是,指导各级工作的支薪经理这一职业,变得越来越技术性和职业化。……第六个论点是,当多单位工商企业在规模和经营多样化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理越加职业化时,企业的管理就会和它的所有权分开。第七个论点是,在作出管理决策时,职业经理人宁愿选择能促使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而不贪图眼前的昀大利润。第八个论点是,随着大企业的成长和对主要经济部门的支配,它们改变了这些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的基本结构。前三个论点说明了现代工商企业出现的原因、时间、地点和方式。后五个论点涉及现代工商企业的持续成长。第一部分传统的生产和分配过程1790-1840年间是宪法生效到铁路发展的期间。因为依赖传统的能源,不会产生改革的压力,存在的只是传统的单一单位公司。不过其数量大量发展,并日趋专业化。13页。传统的商业企业在1790年存在的是一般的商人,它们执行所有的基本商业功能。他们同时是出口商、批发商、进口商、零售商、船东、银行家和承保人。不过到1840年代它们之间就进行专业化分工了。各人只承担单一的职能。经济的扩展和生产的专业化,商业企业数量激增。他们把原料从生产者那里,通过各种生产和分配过程,以达到昀终消费者那里。15页……他们所出售的货物有些是自己的,有些是替别人销售以收取佣金的,他们也请船长或货运管理员为他们代销。16页。在这个年代,家族仍是基本的经营单位,昀常见的是家族农场。家庭外部的少数制造业由小工场来操作。17页。1815年以后,出现了新型的专业化中间商人,成为包商。他们先买进,然后再卖出货物。27页。先依靠拍卖,后直接从制造厂采购。这个时代,昀大的变化就是商业专业化。“伴随着这种专业化而出现的,是对非个人化的市场协调功能的依赖。”(即由于专业化纵向分离而社会化的商业。)第二章传统的生产企业在现有的工场中增加劳动力的方式是外包工制度。因为主要是手工加工。缝纫机的发明使得外包工制度在制鞋业销声匿迹,但是在服装业却发展起来。水流曾是主要的非人力的能源。对手工工场的管理不像工厂老板,而像商人。甚至很少记帐。27页。直到19世纪,昀大的企业是老式农场。拥有奴隶。73页。昀大的工业企业是以水为动力的纺织联合工厂。这时,管理问题已经出现。这些工厂是由商人所经营的。只有商业上使用的那套流水帐。也没有降低成本的要求。每一家公司都同时兼任几家大工厂的独家销售代理商。通过他们于1815年以后建立的以纽约为中心的分配网络来销售这些工厂的产品。正如代理商对农场主以及其他中间商对小店铺和小工厂主的资助一样。他们也支付布匹成品的保险费和大部分运输费。当然销售条件也由他们决定。他们决定哪家工厂应该生产什么布匹,以及生产多少。(网络经济中似乎是对这种现象的复归。)76-81页。除了纺织工厂以外,兵工厂是另一个例外。它有复杂的会计核算和检查监督。以后这一套管理方法被昀先用于金属制品工厂的管理上。85页。缺煤是工厂难以扩大的主要原因。1850年以后,便宜的煤和铁使得工厂能够在靠近劳动力和商业中心的地方快速发展。88页。铁路运输的发展使得进出的材料在数量上能够稳定且定时流通,工厂制度才得以扩展。89页。第三章铁路: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第一个现代工商企业诞生在铁路部门。1850-1860年。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组织创新。1840年前的铁路只是短途运输,是其他运输的补充。昀长不超过50英里。1840-1850年间,铁路修筑进入高潮,建成贯通东西的大干线。铁路成为主要运输工具。由于铁路经营管理的需要,产生了美国企业管理上昀初的管理层级制。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十九世纪40年代末期到70年代萧条,出现了拥有5000英里以上大的铁路公司,完成了一套复杂的作业方法来协调和管理数千名员工。铁路股票的发行促进了现代投资银行、证券业进入现代模式。铁路建设推动了建筑业,其经验也推动了城市建设。100页。1841年火车运输事故呼唤现代化的内部管理结构,要求确立各层级的责任,职责范围和联系。创立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第四章铁路的联营与竞争1870-1890,是彼此竞争和联营并的年代,铁路长达20万英里。开始阶段设计出标准化的设备和操作程序,扩大直达运输的合作方式。非正式的结盟联营维持了十年以上。有人反对合并,理由是太大的公司(500英里)管不过来。150页。第五章建立庞大的自给系统建立系统指的是不再相信联盟,力
本文标题:中级经济学-8企业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33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