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引言一、会计与经济的关系二、会计的重要性三、学习要求一、会计与经济的关系——马克思说“不懂的经济的工程师是一个蹩脚的工程师”。——朱镕基曾经说过“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一词有广义涵义,也有狭义涵义。从广义上看,是“经邦济民”或“经世济民”之意,涵盖了治理天下的所有内容。引言引言•从狭义上看,是生产、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力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与,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竟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是个人或家庭在社会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引言•“会计”是一种经济计算,是人们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进行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也就是说是把人们生产活动转化成会计信息,向有关各方面提供这些信息,作为他们决策的依据。引言•两者关系:会计是经济领域中最基础的内容。如同“数学”中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或“语文”中的“字词句”。•二、会计的重要性•(一)宏观上: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也是国家制定相应政策的依据之一。引言•(二)微观上•1.企业自身•2.投资者•3.债权人•4.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5.职工、个人引言•三、学习要求•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2.认真听课,做笔记;•3.独立完成作业;•4.独立思考、深入分析,积攒能量;•5.多看报纸、多听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培养洞察力、敏锐性。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含义、职能与目标•第二节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第四节会计方法第一章总论•第一节会计的含义、职能与目标•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是随着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又是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一)会计的萌芽——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刻木记事”,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二)会计的产生——我国西周有了“司第一章总论•会”一职,说明那时会计就已经产生,并从生产职能的附带工作中脱离出来,专人负责、管理。那时对“会计”的解释为“零星算之为计,综合算之为会”。•会计在国外也有很长的历史,早在远古的印度公社(公元前4000年)就有了记账员。可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第一章总论•,会计的产生都很早。•(三)会计的发展•从官厅会计(我国的“四柱清册”)——商业会计(意大利的“借贷记账法”)——工业会计(英国工业革命引领)——现代会计(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分离)——随后产生的物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第一章总论•社会责任会计、法务会计、国际会计等等。•二、会计的定义•两种学说:•一种是以厦门大学葛家澍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论”,即:“会计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经营管理和经济管理而在每个第一章总论•企业、事业、机关单位范围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另一种是以杨纪琬和阎达五为代表的经济管理论,即“会计就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各企事业单位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全面的核算与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第一章总论•两种观点都有其自身的合理性,并存是全方位认识会计的必然结果。•三、会计的基本职能•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指会计作为经济管理工作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其基本职能有两个,即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第一章总论•1.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任何企事业单位要进行经济活动,都要求会计提供根据经济活动信息转换来的客观、真实、正确、完整、系统的会计信息,这也需要会计人员通过专门的会计方法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记录、计算、分类、汇总,进而转化成能够综合反映各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状况的会计信息。第一章总论•2.会计监督:是会计的另一个基本职能。会计监督就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进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合理合法性。•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会计核算职能是执第一章总论•行会计监督的条件和基础,没有会计核算提供的数据资料,会计监督就没有客观依据,无的放矢;会计监督职能又是会计核算职能的前提和继续,没有会计监督就不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四、会计目标•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第一章总论•目的。有两个层次:•一是直接目标——为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提供在经营决策中有用的信息。•二是终极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或以较少的投入获取较多的产出。第一章总论•第二节会计对象与会计要素•一、会计对象•会计对象就是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研究会计对象就是要研究会计核算什么、监督什么问题。•我们先从企业生产经营应具备的物质条件谈起。第一章总论•企业要进行生产经营必须拥有或控制一定的经济资源,而这些经济资源不是凭空形成的,是有一定的来源渠道的。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投入(具体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或者是要有一定的耗费,才能获得相应的产出。这些就构成了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要素。第一章总论•二、会计要素•(一)资产•1.概念: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2.分类:按资产流动性快慢划分,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类。第一章总论•(1)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内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费的资产。如现金、银行存款、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应收账款及预付账款等等。•(2)非流动资产:是指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变现或耗费的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长期资产等等。第一章总论•(二)负债•1.概念: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2.分类:按时间长短分类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两类。•(1)流动负债:偿还期在一年内或超过第一章总论•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的债务。如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短期借款等等。•(2)长期负债: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等。•(三)所有者权益第一章总论•1.概念:•所有者权益,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2.包括内容:•(1)实收资本,(股本)是指投资者按照公司法规定,在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资本金。第一章总论•(2)资本公积,是指投入资本本身所引起的各种增值。包括资本溢价(股本溢价)、接受捐赠、外币资本折算等。•(3)盈余公积,是指企业从当年利润中提取的公积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以及公益金。•(4)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第一章总论•(四)收入•1.概念: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是企业日常活动中产生,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企业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即不经过经营过程就能取得或不曾期望获第一章总论•得的收益,不构成企业的收入,属于企业的利得。如出售固定资产取得的收益或收到违约金等等。•2.收入分类:•(1)销售商品收入•(2)提供劳务、服务收入•(3)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第一章总论•既然收入能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必然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这些收入实现时具体表现为:或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五)费用•1.概念:第一章总论•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和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2.费用分类:按是否与产品生产有关分•(1)生产费用——与产品生产有关的费用,又分为直接生产费用和间接生产费用两种。第一章总论•(2)期间费用,是指本期发生的,不能直接或间接归入某种产品成本,直接计入损益的各项费用,包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费用的发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减少所有者权益,具体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第一章总论•(六)利润•1.概念: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获得的经营成果,也就是收入与费用配比、相抵后的差额。•2.包括内容:•(1)营业利润(由主要业务利润和其它业务利润构成)。第一章总论•(2)投资净收益(是投资收益与投资损失的差额)。•(3)补贴收入是企业按规定实际收到退还的税金,或按销量等依据国家规定获得的国家定额补贴或财政扶持金额。•(4)营业外收支净额(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的差额)。第一章总论•三、会计等式•(一)基本等式(静态等式)•资产=权益•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二)动态等式•利润=收入-费用•(三)扩展等式(静态+动态)第一章总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四、经济业务类型(四大类型,具体11种类型)•总结两条规律:•1.如果经济业务的发生只涉及等式一边要素变化,其表现为一增一减;第一章总论•2.如果经济业务的发生涉及等式两边要素的变化,其表现为同增同减。•结论:由两条规律可以看出:无论企业发生什么样的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恒等性。•举例说明:第一章总论•第三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一、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基本假设)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也就是说会计工作是建立在一些假设之下进行的,否则会计工作无法开展。•1.会计主体假设第一章总论•会计主体就是会计为之服务的对象。会计主体假设的存在实质上确定了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但应注意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完全相同的。一般而言,任何一个法律主体,都应该是会计主体。反过来,是会计主体不一定具有法律主体。如企业内部独立核算单位等。•2.持续经营假设第一章总论•是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都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不会破产。这个假设确定了会计核算方法。如对资产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价、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等。•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是将一个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较短的期第一章总论•间。这个假设确定了会计核算时间,进而就有了本期与非本期之区别。如对收入、费用进行判断看是否属于本期。•4.货币计量假设•以货币为共同的计量尺度,将企业千差万别的经济业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进而能够以数量的形式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第一章总论•此假设引申出另外一个假设,即币值不变假设。•二、会计记账基础(判断本期收入、费用的标准)•1.权责发生制(也叫应收应付制),是指凡是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没收到,也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加以确认;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即使款项收到也第一章总论•不应在本期确认。凡是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没有发生支付,也应在本期确认;凡是不属于本期的费用,即使款项发生支付,也不应在本期确认。•2.收付实现制(也叫现收现付制),是指以现收现付判断收入、费用的。凡是本期收到现金,就作为本期的收入加以确认;凡是本期发生支付,就作为本期第一章总论•费用加以确认。•日常会计核算时,通常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本期收入、费用的判断依据,而收付实现制则是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才应用。•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会计信第一章总论•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1.可靠性。其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第一章总论•2.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经营决策的需要,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3.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4.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第一章总论•当能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分析。•5.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例如
本文标题:会计学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4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