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区域经济学彭荣胜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机制★需求拉动★供给驱动↘要素投入驱动机制↘中间投入的拉动与驱动机制↘产业部门增长的拉动机制↘先行地区增长的拉动机制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均衡增长理论↘临界最小努力命题理论(赖宾斯坦)↘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内尔森)↘贫困性循环理论(纳克斯)↘大推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非均衡增长理论↘循环累计因果论(谬尔达尔)↘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中心-外围理论(弗里德曼)↘梯度推移理论(基础: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新增长理论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开发模式★增长极开发模式↘佩鲁(法)1955年《略论“增长极”的概念》首次提出。↘本义:具有推动性的产业--与地理空间无关;↘20世纪60年代布代维尔的发展:推动性产业所在的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即时增长极--使增长极兼具产业与空间的涵义。※增长极的作用↘极化作用↘扩散作用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点-轴开发模式”↘由萨伦巴与马利士(波兰)首次提出↘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轴:连接“点”的线状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其通过的地带称为“轴带”--实质是产业开发带。★网络开发模式第三章区域经济增长★梯度推移开发模式?↘思想: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产业结构的优劣,产业结构的优劣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部门在生命中所处的阶段。↘高梯度区域:主导专业部门主要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组成;↘低梯度区域:主导专业部门主要由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部门组成;※新产业、新产品、新技术、新生产管理与组织多发生于高梯度区域,然后随时间推移向低梯度区域转移。※发展:反梯度理论、多种推移并存论、主导论第六章区域贸易古典区域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按绝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分工;★李嘉图的相对成本学说↘按相对劳动生产率的地区差异分工;↘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论※俄林《区际贸易与国际贸易》(1933年)↘解释了产生劳动生产率地区差异的原因;↘提出了要素贸易(要素流动)H:\区域贸易思考:中国内部的要素区域流动有何特点?第六章区域贸易现代贸易理论解释区域贸易产生的其他因素※资源禀赋相似或相同的地区间会产生贸易吗?★爱好与需求偏好(差异)--出口剩余理论★规模经济效益差异↘专门化生产产生不同产品区域贸易H:\区域贸易↘专门化生产产生行业内部区域贸易水平分工第六章区域贸易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动态比较优势解释区域贸易的时间过程进口国内生产出口T问:如何通过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解释产业区域转移?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02040608019851990199520002004年份%对外依存度思考:按照四大区域比较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绘图说明),并分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思考:用生产可能性曲线解释区域分工贸易给两区域带来的收益变化?第七章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基础:↘核心-边缘理论(弗里德曼)二者关系不平等但又相互补充↘区域相互依赖理论﹡区域之间的相互依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任何区域之间都存在相互依赖关系,只不过程度有差异;﹡相互依赖意味着双向的传递和影响,而不是只作用于一方;区域在相互依赖中会获得支撑自己发展的有利条件,尽管在相互交往中也存在一些不利效应,但却不能因噎废食,割断与其它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孤立发展。﹡闭关自守,失去利用外部有利条件的机会,同时也就丧失了相互依赖所带来的促进自己发展的有利效应。第七章区域经济合作↘系统理论:﹡把一定环境中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要素集合看作一个有机整体。﹡各地区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依赖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因而各区域之间必须协调运作、共同发展,以获得系统原理中的“达到功能最优”、“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等效应。﹡各区域都处于相互依赖的网络之中而形成系统,使区域之间经济不可能独立的发展,而必然地彼此依存和相互联系。因此各区域均有义务共同努力、发展自己、协同与配合“他人”,共同地积极开展合作,以谋求自己在共同的发展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第七章区域经济合作↘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经济活动按地域空间进行的一种分工形式,分工与合作相互依存、相互给对方以保障与促进,并通过分工与合作提高效率、增进效益。﹡其直接原因是区域之间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经济结构、生产效率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与比较优势;﹡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优势互补,获得最佳的整体效益和个体效益。﹡为了获取最大的整体效益与个体效益,区域之间必然进行分工与合作;与系统理论一样,该理论强调合理区域分工的前提是区域之间的相互开放。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区域城市化※内涵:是农村劳动力及其供养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向城市(镇)集聚的过程。※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200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为46.59%,河南省城市化率为37.7%。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区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第一产业生产率推力决定了“析出”富余劳动力的数量转移能力:文化能力物质能力转移动力:期望获得更高的收益拉力城市文明转移空间:二、三产业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转移摩擦力(制度因素)。第八章区域城市化与城乡结构城市化的阶段性规律※三阶段论:起步阶段:工业化早期、30%以下;发展阶段:工业化中期、30-60%;成熟阶段:后工业化期、60%以上※五阶段论:城镇人口增长系数K=城镇人口增长规模/总人口增长规模前城市化阶段:工业化起步、K<0.5城市化初期阶段:工业化前期、0.5≤K<1城市化中期阶段:工业化中期、K≥1早期城市社会:工业化中后期、U≥50%成熟城市社会:后工业化期、U≥65%第九章区域城镇体系中心地理论思考:你所在地的城市化水平是多少?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相比如何?原因何在?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启示向东北、西北、西南、东南各个方向移动的情况都存在,但最主要的是向西南移动的趋势。1999年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移动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即开始向东部和北部缓慢移动。在近20年的移动过程中,经济重心整体移动直线移动距离为78·28KM。这种情况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活动存在明显地向南部集聚的现象,只是近年来才出现了向东北方向扩散的趋势。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核心区与外围区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经济区划※经济区: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客观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经济区划:是在认识客观存在的经济区的基础上,根据特定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对全国区域进行分区划片,阐明各经济区经济发展的条件、特点和问题,指出它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发展方向,为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等提供科学依据。第十一章区域空间结构※经济区划的原则(依据)↘区内相似性与区际差异性相结合↘区域生产专业化与综合化相结合↘经济中心与经济腹地相结合↘经济区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限一致↘同级经济区在地理范围上不交叉、重叠、包含↘全覆盖原则第十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含义:区域未来时间内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路(目标、方向)和策略;↘类型:综合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专项(部门、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特征:区域性、前瞻性、综合性、可行性(可操作)第十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区域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平桥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doc代言PEPSL百事可乐|价码500万|
本文标题:区域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83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