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旅游经济三亚2、渔业深海捕捞3、港口经济4、东南亚外贸5、是比较早的特区5、热带植物繁多劣势:1、与大陆的交通还不够便利,阻碍经济发展2、没有大型工业3、劳动力成本较高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香港先后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所谓“东亚模式”引起全世界关注,它们也因此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带入了低谷。如今,10年过去了,“亚洲四小龙”的现状如何呢?韩国:物价上涨,生活质量随之下降环球时报驻韩国特派记者徐宝康报道:“昔日经济高速增长时,钱包鼓鼓的,敢大把花钱,如今钱包瘪了,物价涨了,花钱就得精打细算。”一位韩国人感慨地对记者说。记者经常能从韩国人身上感觉到这种失落感。韩国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实现腾飞。1995年,韩国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万美元,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综合实力最强的一个。就在韩国正踌躇满志之时,历史却开了一个“大玩笑”: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韩国经济受到重创,经济低迷已达10年之久。记者的一位韩国朋友是一家出版社的社长,金融危机前搬进首尔市繁华地段的公寓,开着一辆高级轿车。金融危机后,出版社经营不景气,尽管他工资未减,但总觉得手头很紧。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里6口人,月总收入250万韩元(100韩元约合0.83元人民币),扣除租房费100万,平均每人25万韩元。过去物价较低,生活还可以,可是近10年物价上涨了40%,生活质量随之下降。目前,他已把车换成小排量的,家也准备搬到房租便宜的地区。近年来,闻名世界的韩国整形外科业也变得冷清起来。不少韩国人说,现在腰包里的钱少了,想美也掏不起钱了。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韩国举国上下的深刻反思。韩国国家均衡发展委员会的官员成京龙认为,韩国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至少存在三个弊端。首先是“资源拼搏”型发展模式不能可持续发展。具有韩国特色的“舰队式”大企业集团通过拼劳力、资本、土地等资源,虽然初期能飞速发展,但后劲不足。其次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为在短期内取得业绩,韩国曾实施了“不均衡发展战略”,把主要力量集中在首都圈内的发展上,造成了“首尔地区肥大症”。第三是过于依赖出口,国内消费却没有拉动起来,这个问题至今仍非常突出。为了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韩国开始探索并推行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国家均衡发展战略。成京龙向记者介绍说,新模式主要内容包括:迁移政府机关,建设革新城市;整合全国行政区域的力量,形成区域经济圈等。均衡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韩国去年经济增长率为3.9%。然而,韩国大多数媒体认为,贫富差距拉大、产业竞争力下降等问题都是不可回避的难题,韩国仅仅才迈出第一步。新加坡:“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逐步走出低谷环球时报驻新加坡特约记者王前报道:“对现在的生活还算满意啦,政府在金融危机和SARS风暴等多次紧要关头处理得不错,经济也迅速恢复起来。”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新加坡人都这样回答。新加坡国家统计局刚刚发布了第五次全国群众安全感抽样调查结果:91.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环境“安全”或“基本安全”,与上次调查相比上升了一个百分点。民众的满意度和新加坡政府的表现也有关系。由于对外贸的依存度过高,新加坡经济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一度出现自独立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新加坡政府及时推出“经济重组计划”,在控制劳动力成本、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加强外部经济联系等方面做出多方面改革。自2004年下半年起,新加坡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去年,新加坡经济增长速度达到6.4%,超过预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经济系教授顾清扬博士告诉记者,金融危机之后,新加坡政府连续数年实行赤字预算政策,并大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培养新兴产业部门。电子业、化工业和工程业是新加坡的三大支柱产业。政府计划在2010之前将生物医药发展成为第四大产业部门,届时,生物医药产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将达到20%左右。新加坡一家会计公司负责人吴乔青先生告诉记者,新加坡目前经济形势走好,很大程度上还是从中国经济发展中受益。新加坡专门提出了“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的“中国策略”。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措施,包括设立中国商业资讯中心、在中国建立新加坡总商会办事处、派遣官员赴华进修以及提供学习华文的环境与设备等。“新加坡经济仍然面临着不少挑战。”顾清扬博士告诉记者,新加坡的产业过于集中在电子、化学、金融等方面,与此同时,随着“新亚洲”的浮现,新加坡将面临诸如马来西亚吉隆坡、泰国曼谷和中国上海等新兴城市的挑战,这种地区竞争已经影响到新加坡中小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香港:内地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环球时报驻香港特约记者戴平报道:陈女士是一位会计师,在香港,这是一个工资高且受人尊敬的职业。1997年的一场金融风暴改变了她的生活。由于经济陷入困境,会计师经常超时工作,即使周末也要工作。“有时候晚上六七点也没法子下班,一个星期只有一两次可以回家里吃饭”,陈女士说。“幸好,这几年香港经济开始好转了,我们的工资也涨了。”陈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单位不久还要推行五天工作制。这样一来,她每周就可以有两天休息了。香港的很多人都有和陈女士类似的经历和感受。和其他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一样,香港在亚洲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香港经济连续好几年在低谷徘徊。回归祖国之后,依托内地的支持,香港经济逐步摆脱困境,强劲复苏,在“亚洲四小龙”中处于领先地位。2004年香港经济增长率高达8.1%;去年,香港经济增长率为7.3%。今年2月22日,香港财政司司长唐英年宣称,香港已经正式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重新恢复了活力。也有专家指出,近年来内地经济不断发展,既给香港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香港经济特别是支柱产业如航运物流、金融保险和旅游等,受到内地各大城市竞争的压力也正日益增加。不久前,一位香港学者告诉记者,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中央政府把香港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正是希望力保香港的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地位,尽量消除香港与内地城市之间的不健康竞争。台湾:民进党上台六年,从“龙首”变为“龙尾”环球时报特约记者王建民报道:与韩国相比,台湾岛内民众的失落感更加明显。“台湾变得越来越穷了!”台湾建华保险公司总经理陈瑀珊对记者说,“台湾天天搞政治大革命,严重拖累经济。经济搞不好,搞政治怎么能得人心!”在台湾,持类似看法的人越来越多。台湾曾经是“四小龙”中表现最为优异的经济体,多项经济指标名列第一。然而,在民进党执政的短短6年时间,经济却一路走向衰退,各项指标均为“四小龙”之末,早已失去昔日的活力。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切呢?专家认为,首先仍然是亚洲金融危机给台湾带来的巨大冲击:台币贬值,出口衰退,失业率大幅上升……除此之外,台湾岛内媒体做了更深刻的思考。《联合报》指出,陈水扁当局一直坚持“去中国化”,拒绝“三通”和直航,使两岸的经济关系没有快速发展,台湾产业和民众孤守一岛,断了许多生路。随着岛内生产成本的上升与投资环境的恶化,岛内企业逐渐将生产基地转向岛外,尤其是大陆,使得台湾经济运行模式发生重要变化,从原来的“三角贸易”转变为“四角贸易”,由原来的“海外接单,岛内生产”,变为“海外接单,大陆生产”,或者“大陆接单,大陆生产”,结果是台湾外贸出口增长与外销接单增长脱节,出口增长放慢。现在台湾还有石化、钢铁、半导体、光电等重要产业的支撑,但这些增长优势也在消失之中,未来面临的挑战更大。在两岸不能直航的背景下,台湾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无法发挥,出现严重的经济边缘化危机。台湾离大陆越远,台湾经济就越是没有出路。(环球时报驻外记者联合报道)台湾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困境字号显示:大中小2008-12-1914:10:00来源:商务部台港澳司台湾土地面积狭小,且天然资源不足,先天环境不利经济成长。但回顾历史,台湾经济发展从1960年代的农业社会,1970年代以加工出口为主的工业社会,吸引庞大外资与先进技术来台,带动台湾加工业及中小企业之蓬勃发展,创造出台湾经济奇迹,并将台湾加工产品推广至全球市场,因此享有「加工王国」之美誉。而近二十年来以信息、电子产业为导向的高科技社会,随着全球在信息、电子科技带动的技术变革所产生的产业型态已彻底改变了以往的经济体制。2003年台湾政府已投入新台币385亿元在园区的软硬件建设。园区内共设立370家高科技公司,成功地将台湾推向信息产业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并透过与跨国企业的智慧财产权的交叉授权和技术策略联盟,建立了台湾科技产业之雄厚实力。值得一提之处为,台湾享有生产整合成功之优势,将生产流程详细切割,最后再将流程结合;各厂商在流程上具有竞争本质,却又时常互相协助,使得流程之间的交易成本得以在彼此协助之下降低,造成生产上之优势。但时值今日,台湾经济发展表现并不出色。民进党执政八年间,2000至2007年不仅是整体经济衰退,以年平均统计数观之,经济成长率4.08%与失业率4.26%,致使平均每人国民所得(美元)年增率仅2.71%,而且于2005年为南韩超越,迄今已有2,000多美元之落差;况且整体经济还呈现外热内温之现象:对外贸易持续畅旺;对内需求则相对疲弱。油料、燃气及电费价格调涨,2008年1-7月平均的消费者物价指数年增率高达4.18%,已创下过去15年的新高纪录,使得实质薪资负成长。荣景繁华的高成长似乎已成为昔日黄花难以复寻,而泡沫经济的疑云,竟直笼罩台湾。举凡政府的债台高筑、财政恶化、产业相继外移、金融体系坏帐比率偏高、失业人口骤升,及核四议题的喧嚷不休等,再再使得低迷的景气雪上加霜。台湾是以进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体,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年均占本地生产毛额相当高的比例,所以国际经济情势的变化对台湾就显得格外重要。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近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八成以上,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还有四成以上。台湾产业升级这几年也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产业升级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较大。近几年经济能维持适度增长,新市场开拓、贸易创造效果大于技术创造效果。财政方面,收支增长不平衡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财政收支增长不平衡导致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岁入不足支应岁出之金额,再加上当年度还本数,只能以举债支应;其次,就各级政府「一年以上非自偿性债务余额」,2005与2006两年年底分别为4兆1,047亿元与4兆1,932亿元,至2007年11月底止为4兆1,256亿元,表面上未超过依公共债务法所定占前三年GNP平均数法定比率8%,但台湾省辖区内各县市政府未偿债务所占比例,在2004年底、2005年底与2006年11月底分别为3.82%、2.22%与2.13%,均超过2%法定上限,因县市政府长期债务举债余额已饱和,有赖短债调度支应,导致财政赤字陷入不断增大的恶性循环。金融方面汇率维持稳定、外汇存底,由于外贸的贡献,逐渐增加。但利率上,由重贴现率看到,台湾地区这几年是维持相当低的利率水平。就业市场,台湾近年的失业率,已经由90年代之前的2%以下,增加为4%以上。4%以西方的标准而言,还是属于偏低的。但是台湾的劳动参与率,一直维持在58%左右。这相对于西方的国家之63%的劳动参与率是属于偏低的。台湾的妇女劳动参与率,这几年持续的增加。但是整体的劳动参与率却维持不变,这显示男性的劳动参与率是持续的下降。分析台湾劳动市场改变的主要原因,是由与传统产业,逐渐的外移。而高科技产业,所雇用的劳工数目,却相当的有限。台湾得以有今日的经济成就,过去的园区经验以及生产事业扮演重要的角色,其中运用了诸多台湾在生产上的优势。在未来,如何继续利用并创造优势以帮助台湾新经济发展,是重要课题台湾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第一,进行土地改革。在基本没有流血的情况下,台湾和平地完成土地改革。接下来的
本文标题:台湾经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97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