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新文学各类创作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章新文学各类创作的兴起与发展一、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着重掌握第一个十年的新诗、小说以及戏剧的演进和发展;熟知一系列在本时期产生重要影响的代表作家、作品。二、教学方法:1、以面授为主。2、使用多媒体课件。三、本章重点:冰心、冯至等人的诗歌创作;许地山、王统照、叶圣陶、郁达夫、王鲁彦等人的小说创作;胡适、田汉、洪深等人的戏剧创作。各种不同风格创作的特征。四、本章的难点:1、将时代与作家创作相结合。2、深入理解代表作家的代表作品。五、主要内容:第一节新诗的尝试和成长第二节小说的创新和进展第三节话剧的引进与建设第一节新诗的尝试和成长“五四”文学革命的先驱们在进行理论的批判和建设的同时,也积极从事新文化的创作实践。在新文学的各类创作中,新诗走在最前面。1917年胡适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诗歌的内容由歌功颂德转变为强烈地批判现实社会。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一、现实主义诗歌初期白话诗人以白话做诗,将中国诗歌从文言语体中解放出来;创立了自由诗体、无韵体和散文诗体,将中国诗歌从旧体诗的体式中解放出来。代表诗人:胡适胡适(1891-1962),原名洪马辛,字希疆,参加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1930年3月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诗集《尝试集》。代表诗歌1、《蝴蝶》:新体诗,运用象征手法,诗追求古诗中的意蕴氛围。2、《鸽子》:描写生动,写鸽子的自由飞翔的神态。3、《老鸦》: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了自己的倔强个性,具有反封建意味。4、《威权》:内容表明中国的封建制最终会被推翻。5、《乐观》:针对当时《每周评论》被封而作,指出尽管封建制很顽固,但是革命的种子已经播种在民众心中。6、《双十节鬼歌》:纪念为国民党事业而牺牲的人,抨击国民党政治,表达自己的改良主义思想。7、《人力车夫》:以人道主义者态度,同情劳动人民,但没有从根本上启迪人们如何摆脱命运。沈尹默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诗歌《三弦》载于1918年8月《新青年》;《月夜》写于1971年,于1918年1月发表在《新青年》上;《人力车夫》写于1918年1月15日。代表作品《三弦》胡适称为“从见解意境上和音节上看来”,“一首最完全的诗”。思想内容通过描写一个破败荒凉的场景,含蓄的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否定。诗歌没写三弦本身,而是通过写弹三弦的人、矮墙挡住人,来表现挡不住的三弦的“鼓荡的声浪”。艺术特色1、诗歌像一幅画一样美,有远景、中景、近景之分。远景:长街、静悄悄、少人行路;中景:院子、金光、绿草;近景:站在大门外看一个令听者。富有层次感。2、多使用爆破辅音为声母的音节以烘托弹三弦的气氛,例如五个吐音字:“旁、墙、挡、响、浪”的使用。《月夜》(1918年5月):被誉为”第一首具备新诗美德的诗歌”。通过霜风明月中与高树并立的“我”的形象,显示了独立不倚的个性主义精神。《人力车夫》(1918年1月):采用一种对比的手法来表现贫富对比,以及两个阶级截然不同的处境,灌注了一种博爱的精神。沈尹默诗的特殊之处:多以散文诗形态出现,分段不分行。刘半农刘半农(1891~1934),原名刘复,江苏汀阴人。1926年出版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瓦釜集》是新诗史上第一部用方言写作的民歌体新诗集。诗歌《卖萝卜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窗纸》、《无聊》是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代表诗歌《相隔一层纸》:是杜甫诗歌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形象再现。揭露了贫富悬殊、苦乐迥异的社会现象。《饿》:是一首散文诗。描写贫穷家庭艰难的生活,塑造了一个饱受饥饿却又十分懂事的孩子形象。《老牛》:歌颂劳动人民坚强、不屈不饶的优秀品质。《敲冰》:歌颂了勇于奋斗前行的人和时代的先驱们。《教我如何不想她》:韵律和谐,节奏明快,运用比兴手法,写远离祖国的游子情怀。《学徒苦》:反映了学徒工难言的酸辛。周作人周作人(1885~196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翻译家。原名周櫆寿,字启明,笔名知堂、仲密、药堂、周遐寿等。浙江绍兴人。以善写无韵诗著名。早期作品集《过去的生命》。代表作品《小河》思想内容1、以河水流动的本性象征人性和民情,以农夫筑堰拦截河水象征违背人性、民情的政治措施,表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思想和对现实社会状况的深深的忧惧。2、表达反封建的思想,事物是向前发展的,历史也要向前发展。新思想、新观念的到来是阻挡不住的,但也会给社会带来一定的弊端,应从大局出发。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曲折的理想。艺术特色艺术构思精巧,观察细腻,融情入理,融景入情。语言朴素自然,委婉含蓄。诗歌很少有旧体诗的痕迹,不重押韵,重自然音节,被誉为“地地道道的自由体诗歌”。刘大白刘大白(1888—1932),原名金庆燊,字柏桢,号清斋,浙江绍兴人。著有新诗集《旧梦》、《邮吻》、《叮咛》、《再造》、《秋之泪》。诗论集《白屋诗话》等多种。代表诗歌《卖布谣》:基本上为四言诗。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人物生活的贫困—哥嫂卖布,孩子却缺衣少食;第二部分描写哥嫂的勤劳—织衣织到四更天,五更哥哥去卖布。通过写小手工业者破产来表现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及政府苛重的税收—布未卖出就要纳税,无钱纳税用布充份。《田主来》:反映地主盘剥给人们带来的惊慌,揭露地主阶级本质:比强盗更强盗,比贼狗更缺德。诗人早期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作品多反映阶级剥削和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表现了希望改造不合理社会的强烈愿望。二、创造社的诗歌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由于文学研究会诸诗人的积极实践﹐开辟了早期新诗注重社会生活﹐面向人生﹐揭露黑暗﹐以新诗作为干预人生手段的现实主义倾向。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原籍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朱自清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代表诗歌《毁灭》创作及发表时间发表于1922年。思想内容这首长篇抒情诗把“我”的错综复杂、细致委婉,却又回肠荡气的心灵历程,通过大量具体的意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毁灭》并非自我作贱的“毁灭”,它“是呻吟,也是口令,是怯者的,也是勇者的叫声”(俞平伯《读〈毁灭〉》),是毁灭旧我,催生新我;它既是毁灭也是追求,是毁灭的告白,追求的誓言。结构段落长诗用“回去!回去!”的诗行,将全诗分成8各段落。它既是长诗整体结构的连锁,也是不同层次感情的递进。1、第一段:作品突出描写一个在人生长途上挣扎的“我”。在这里,“我”的形象既有诗人的身影,也是一代知识分子的映照。2、接下去的6个段落:是纠缠诗人灵魂的错综复杂思绪的形象化表现。作品抒写西湖的湖光山色和诗人“孤另另的,/冷清清的”心情;用暗淡枯衰的双眸、秀发、歌喉等系列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颓唐。3、最后一段:是长诗的归结。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积极进取,脚踏实地的态度,但他并没有真正找到“前进的道路。”艺术特色《毁灭》在意境上和技巧上都超过当时的新诗创作水平;它是诗人充分地汲取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精华和民间歌谣的优秀传统,借鉴了外国诗歌的表现形式,融会贯通,独立创新之作;它是现代文学史上一首意境沉郁深厚,风格婉转缠绵,音调柔美凄怆的杰出长诗。1、复沓手法的运用。复沓手法的大量运用,使诗人所要表达的意境,显得波澜叠起,曲折委婉,有力地深化了长诗的主题。2、注意具体形象的塑造。例如,为了表达在人生长途上的挣扎,象征社会恶势力的诱惑和纠缠,诗人塑造了“提着灯笼在前面等我”的“白衣小姑娘”和“擎着铁锤在后面逼我”的“黑衣力士”等。3、对比和排比手法的运用。使长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化,而这些又和诗人所要表达的曲折复杂的心灵历程相互衬映,使《毁灭》在艺术上获得了久远的生命力。4、长诗在语言上也颇具特色。首先是口语化,它没有“五四”时期文学中常见的半文半白语言,而是真正的口语,像“翻来是云,/覆去是雨,/别过脸,/掉转身,/认不得当年的你!”都是在口语基础上的提炼,富有节奏感和内在韵律,且朗朗上口。形象化的语言,更是随处可见,例如“渺渺如轻纱的憧憬”,“黑绒绒又白漠漠的将来”,“乱蓬蓬秋草般长着的头发”等等。《细雨》:“东风里掠过我脸边,星呀星的细雨,是春天的绒毛呢。”诗歌文学性强,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把春天里刚下的细雨的形态、新鲜的感受,描写得细腻、生动。歌颂实业革命:《送韩伯画往俄国》、《赠AS》、《血歌》等。三、小诗派含义1、一种即兴式的短诗,多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刹那间的情绪和感触,寄予人生的哲理和思想,并执着于意境的追求,引起读者的联想,具有言简意赅的效果。2、小诗的形式是在外国诗歌影响下形成的,最主要的影响来自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短歌、俳句和郑振铎翻译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小诗适于表现瞬间感觉或一时一地之风景,短小而有余味。3、1921-1923年盛极一时。小诗成为“风靡一时的诗歌体裁”、“新诗坛上的宠儿”。当时被称作“小诗流行的时代”。特点1、善于捕捉刹那间的体验、思索与感受。2、借助形象和比喻来挖掘和渗透哲理。代表作家及作品代表诗集有冰心的《繁星》、《春水》(1922年发表,1923年结集出版;宗白华的《流云》(1923年出版);梁宗岱的《晚祷》等。其中以冰心、宗白华影响最大。冰心冰心(1900—1999),福建长乐人,原名谢婉莹。1919年9月她以“冰心”的笔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儿童文学集《小桔灯》。另有《冰心着译选集》(三卷)、《冰心文集》(六卷)等,诗集:《繁星》《春水》《繁星》被“五四”运动的惊雷震上写作道路的冰心,作为中国新文学开拓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除了小说、散文创作方面的贡献外,早期诗歌创作,同样成绩斐然,影响深远,“冰心体”作为小诗派的一流,至今在诗坛流传不衰。创作及发表时间1923年1月,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冰心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一部诗集《繁星》。这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六部个人诗集。冰心在创作《繁星》时,曾受到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冰心曾自述她创作《繁星》仿用《飞鸟集》的形式,通过这种类似“小杂感一类的东西”,来收集自己“零碎的思想”。因而《繁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辛勤探索。思想内容《繁星》中多是歌咏自然、母爱、童真、人类之爱的隽丽晶莹小诗。这些诗是诗人生活、感情、思想的自然酿造。冰心的童年是偎依在自然的怀抱里成长的。她纯洁的灵魂在蓝天大海和母爱中浸泡过,少女时代又经中国传统的教育和西方教会学校的深刻感化,于是母爱、人类之爱和自然之爱的爱的哲学,便得到了强化和神化,而狂风暴雨般的“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又使她受到一次全新意识的“政治”洗礼。东西方文化的碰撞,自然会在她生活和思想里产生火花,理想、现实、自然,都有距离;矛盾、虚无、苦闷,是很难超越的人生。繁星(一)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他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他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思想内容夏天的夜晚,深蓝高远的太空,点点闪烁的繁星,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诗人面对深邃的天空,展开了丰富的想象:那些闪烁着的繁星,一定在频频对语。然而,太空毕竟太高远了,即使是众多星星的对语,又何曾听得见?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为读者展示了另一个想象的天地:听不见繁星的对语,并非意味着她们真正的沉默,更非意味着她们之间有什么隔膜。在表面的沉默之中,繁星在浩渺无边的微光笼罩下,在深深的互相颂赞了。艺术特点诗人运用拟人化手法,融情人景,赋予星星以人的动作与情感,使诗篇收到情景交融、意境深邃、饱蕴哲理的艺术效果。繁星(一三一)大海呵!那一颗星没有光那一朵花没有香那一次我的思潮里没有你波涛的
本文标题:新文学各类创作的兴起与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399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