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
1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2二〇一四年二月3目录前言…………………………………………………………1一、发展背景………………………………………………2(一)发展优势……………………………………………2(二)机遇挑战……………………………………………4(三)战略意义……………………………………………5二、总体要求………………………………………………7(一)指导思想……………………………………………7(二)基本原则……………………………………………7(三)战略定位……………………………………………9(四)发展目标……………………………………………10三、空间布局………………………………………………12(一)构建五区多点生态安全格局………………………12(二)构建三区多带农业发展格局………………………14(三)构建一带二核五极多节点城镇化格局……………15四、加强生态修复环境保护………………………………17(一)强化生态修复………………………………………17(二)加强环境保护………………………………………26(三)集约节约利用资源…………………………………27(四)推行工业园区循环化………………………………28五、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29(一)发展高值高效生态农业……………………………29(二)打造绿色新型工业基地……………………………334(三)培育现代服务业……………………………………37六、创建宜居和谐社会……………………………………43(一)构建绿色宜居城镇…………………………………43(二)建设绿色宜居乡村…………………………………44(三)促进社会和谐………………………………………45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48(一)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48(二)强化松白城镇经济带支撑作用……………………51(三)统筹城乡发展………………………………………51(四)建设全国生态扶贫示范区…………………………54八、强化基础设施支撑……………………………………54(一)建设现代水利设施…………………………………55(二)完善综合交通体系…………………………………57(三)强化能源设施建设…………………………………58九、深化改革扩大开放……………………………………58(一)创新体制机制………………………………………59(二)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60(三)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61十、规划实施保障…………………………………………62(一)加大政策支持………………………………………62(二)突出重大工程项目支撑……………………………63(三)加强组织领导………………………………………63(四)强化监督检查………………………………………645前言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地处科尔沁草原和松辽平原交汇地带,毗邻大兴安岭林区,是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平原黑土地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过渡带;位于东北经济区地理中心,是联接东北四省区的结合部,在东北地区生态和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高度重视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发展,该地区是国家增产百亿斤粮和千亿斤粮战略的主要地区,承担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职责。在未来发展中,吉林省西部地区既承载着再造秀美草原、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使命,又承载着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国家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全局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为积极探索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新模式,完善东北经济区布局和国家面向东北亚沿边开放布局,特编制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规划。规划范围包括白城市全境、松原市全境,长春市的农安县,四平市的双辽市。共12个县(市、区),国土面积5.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29.5%;总人口642万人,占全省的23.3%;2012年GDP达到2719亿元,占全省的22.8%。本规划是指导吉林省西部地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改革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6规划的近期目标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30年。一、发展背景近年来,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提高至全省的五分之一,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地位已经显现,形成了与长吉图开发开放及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等国家战略相呼应,共同构筑东西部优先发展生态经济和中部集约发展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生态环境总体趋好,已具备发展高值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基础,具有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实现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优势条件。(一)发展优势水资源保障能力逐步增强。水是生态之基,该地区主要江河有嫩江、第二松花江、松花江干流,多年平均地表水5.6亿立方米、地下水31.82亿立方米。过境水资源量375.4亿立方米。近年来,嫩干、松干、二松等大江大河和中小河流治理步伐明显加快,续建配套建设了前郭、白沙滩、洮儿河三个大型灌区和一批中型灌区,大规模高效节水即“节水增粮行动”有序开展,特别是哈达山水利枢纽,引嫩入白和大安灌区三个大型水利基础设施工程相继建设,引洮入向分洪改造工程发挥作用,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极大改善,基本形成了防洪、灌溉、供水、湿地保护的总体格局,2020年和2030年能够满足用水需求。土地资源优势明显。全区总国土面积为5.5万平方公里。人7均占有耕地、草原、水面和芦苇面积均居全省首位,其中人均耕地面积达4.6亩(农业人口人均近7亩),是全国的3.5倍、全省的1.5倍。总水面面积和宜渔水面均占全省的60%以上。未利用土地约7337平方公里,占全省未利用土地一半以上,是我省乃至全国少有的一块可集中连片进行开发利用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吸引要素集聚、发展高值高效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生态本底特色突出。该地区是科尔沁草原湿地、松辽平原黑土地和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过渡带,是全球气候变化东北样带和调节区域气候变化的重要区域。历史上,该地区湖泊星罗棋布,沼泽迤逦,河川众多、水草丰茂,地沃适耕植、水草宜畜牧。区域内有松花江、嫩江、洮儿河、霍林河、拉林河及其支流,境内湖泊、泡沼700多个。有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向海、莫莫格是国际重要湿地。通榆县被《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列为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国际候鸟迁栖地,丹顶鹤的故乡,全球大部分白鹤在此栖息(最高统计日占该物种世界种群的97%),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区域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生态本底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种养殖业,培育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等优越条件。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草原湿地、平整耕地等农牧业资源优势突出,葵花、绿豆、燕麦、辣椒等农产品已经获得国家地理标志8认证,“二马泡”大米、泥林杂粮已经注册为有机生态环保食品。已探明储量的矿产40余种,其中石油资源总储量37.2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69万亿立方米,风光资源及可利用发电的土地资源丰富,截至2011年年底查明油页岩资源储量275亿吨,作为战略性后备资源,具有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巨大潜力。为发展清洁能源、农畜产品加工和生态旅游等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区位优势突出。该区域地处内蒙东部、黑龙江西南部、辽宁北部的结合地带,是东北四省(区)互动发展、交流合作的直接承载地。北邻哈大齐工业走廊及黑龙江和内蒙东北部沿边开放带面向对俄开放,南望沈阳经济区及辽宁沿海经济带融入环渤海经济圈,东接长吉图先导区迎向环日本海经济圈,西联蒙东进入蒙古国及欧洲经济体,是中蒙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具有助推深化东北地区振兴发展、面向东北亚沿边开放合作的有利区位条件。(二)机遇挑战当前,西部生态经济区面临着良好发展机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西部地区作为长吉图国家战略向西开放的重要支点,面向东北亚的国际合作交流不断加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发展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十年,激发了东北地区包括吉林省西部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国家正在对东北地区全面振兴谋划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思路和挖掘发展潜力,为西部地区发展高端精品畜牧、规9模化农业及深加工等产业带来了难得的契机;十八大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为西部地区发挥生态本底好优势,抢占生态制高点,加快经济、社会、生态转型,发展高值高效生态经济提供了政策机遇。同时,西部地区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十分突出,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任务繁重,发展高效生态经济面临着现实挑战。一是西部地区总体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人为破坏因素较大,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发展生态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工业基础薄弱,服务业欠发达,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支柱产业过多依赖矿产等自然资源,仍处于以资源性采掘及初加工产业为主的低层次发展阶段。三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铁路运输能力基本趋于饱和,社会保障和就业、人民生活水平、卫生和教育等民生指标多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上述这些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在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中予以重视和解决。(三)战略意义西部地区是典型的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对我省乃至东北地区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推进该地区综合开发,建设西部生态经济区,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探索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新路子。西部10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综合实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推进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勇于先行先试,创新体制机制,重塑工业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生产方式和低碳宜居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恢复草茂地肥、碧水蓝天的生态本底,引导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科学布局,走出一条生态环境优美、产业特色突出、社会和谐幸福的西部生态文明之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二是有利于探索草原湿地综合开发新模式。土地盐碱化、沙化和退化等荒漠化治理是当今草原湿地生态恢复面临的重大课题,推进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有效控制人为破坏,创新退耕移民机制和手段,确保还水、还湿、还草、还林,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合理开发草原湿地资源,探索保护治理开发的新经验,有助于再造水肥草美的自然景象,维护草原、湿地、农业、农牧交错和江河(湖泊)生态系统,保护植被、鸟类等生物多样性,保障东北地区乃至更大范围的生态安全。三是有利于重构长吉图开发开放新优势。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战略区域,西部地区作为中蒙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长吉图向西开放的重要载体,推进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强化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优势资源推进国际国内区域合作,发展壮大优势产业,互补支撑、叠加优势,有助于在更宽领域、更大范围促进长吉图开发开放,11完善我国面向东北亚沿边开放格局。四是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施的新支点。西部地区畜牧业资源、农业集约化和特色化基础条件好,风光油气资源丰富,并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突出发展高值高效农业、精品畜牧业、生态旅游业,利用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域外煤炭资源发展新型工业,有助于培育东北四省(区)结合部新的区域增长极,形成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要的战略支点。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以生态转型、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型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发展优化,科学运作生态资本。着力修复生态和保护环境,再现秀美草原风光;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重塑新型产业;着力推进生态移民和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着力推进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打造面向东北亚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努力把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成独具特色、自然和谐、享誉世界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西部,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成为美丽中国的先行区。(二)基本原则12把握国家政策导向,落实省五大发展要求,突出西部区域特色,实现西部生态经济区科学
本文标题: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总体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3993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