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小猴子下山教案最新5篇
小猴子下山教案最新5篇本文将全面介绍“小猴子下山教案最新5篇”相关知识点,教案和课件是教师精心准备的重要教学工具,本学期也到了编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教案作为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十分重要。欢迎继续浏览本站获取更多信息!小猴子下山教案篇【第一篇】教学过程一、以图导言,激趣导入教师板画一座小山。教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小动物,瞧,今天我们的课堂上就来了一只小猴子。(在小山上贴上一只小猴子图片)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只小猴子的故事。(板书课题:小猴子下山)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1圈出生字,生字读3次。2标自然段,读通句子。2.教师组织小组认读生字。1小组认读生字,成员互相检查。2教师去拼音检查认读。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大声读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2.再读课文,在文中画出小猴子都去了哪些地方。3.分组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4.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玉米地里。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他做了什么呢?(板书:玉米地)课件出示:小猴子走到玉米地里。他看见,非常高兴,就。5.理解“掰、扛”两个动词。1指名上台做“掰、扛”的动作。2让学生说说小猴子为什么用“掰”“扛”这样的动作,进一步理解玉米大的特点。6.指导表情朗读。1小猴子第一次下山,看到又大又多的玉米,他毫不犹豫地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别提有多高兴了!现在请同学们戴上小猴子的头饰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有表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2指名上台表演读。四、回顾所学,小结学法1.刚刚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1自然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小猴子下山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教师板书:掰玉米又大又多掰、扛)2.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1小猴子来到哪里,做了什么?2理解小猴子的动作。3借助“又大又多”,读出小猴子初见玉米时的欣喜之情。五、快乐学写字“块”“非”“常”1.展示汉字,学生观察结构、占格。2.教师讲解范写。(“非”横分布,“非”的笔顺:)3.学生口述、书空。4.小组比赛谁在书本上写得又快又好。小猴子下山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课文,教育学生把道理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①课堂作业本。②按课文内容填空。(二)朗读课文1找出课文中带“一”的词语,指“一”的变调:一天一只一块一斤一片2指名朗读:小猴子看见好东西时,“非常高兴”,应满脸带笑地读,动作词要读清楚,最后一节要读出小猴子懊丧。伤心的心情。(指名读--小组轮读一一齐读)(三)讨论为什么小猴子下山,最后一样东西也没有得到;只好空着手回家去?读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四)联系实际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做过像小猴子这样的事吗?以后打算怎么做?(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在我们的学习生括中,不要喜欢一样就丢掉另一样,一定要做好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做到有始有终,有明确目的。这样才能把事做好,有所收获。(五)课堂练习1(课堂作业)①,照样子把句子说完整。2练习用“又......又......”说话。小猴子下山教案篇【第三篇】一、教材分析:这也是1篇动物故事,通过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说明一个道理:目标不明确,做事不专心,是不会有收获的。课文语言通俗浅显,故事情节单纯明白。易于被少儿读懂。但应假设对立的情况,使学生明白:只有巩固成果,才能不虚此行的道理。本课计划两课时二、学习目标:1、熟记和认识本课词语,注意动词的运用,积累语言;2、朗读理解,从故事中体会道理3、假设相反情况,拓展课文寓意三、重难点:重点:熟识词语,朗读课文难点:拓展认识,巩固理解四、学情分析:动物故事贴近儿童心理,内容又贴近生活实际,启发假设,对比课文,可益智怡情。五、教学策略:在朗读中感知内容,在假设中对照课文,交流成果,同步提高六、教学资源:录像碟片、ppt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初读课文2、熟记词语,学会运用重点:熟记词语,学会愚弄难点:学习运用小猴子下山教案篇【第四篇】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课文第1~4自然段的结构类似,下面,请四人一组选择第2~4自然段中你们喜欢的一个自然段尝试用老师刚才使用的方法进行学习。二、利用学法学习第2~4自然段1.教师引导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学习:1读一读:把课文读通顺,争取读明白。2想一想: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小猴子是怎样做的?3议一议:找出文中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学着做一做。4演一演:有感情地朗读并表演。2.各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指导,梳理文章内容。三、学习第5自然段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来,他掰过又大又多的玉米,摘过又大又红的桃子和又大又圆的西瓜,追过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他这次下山来看到了那么多的好东西,最后却空着手回家。这是为什么呢?1.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出示:三心二意)三心二意导致的结果是什么?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一无所获)2.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说说自己有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如果有,今后你准备怎样做。7.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猴子?四、复习生字、学习词语1.出示生字“往、瓜、进、空”,指导书写。1“瓜”是独体字。(2)“往”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注意笔顺。3“空”是上下结构的'字,注意上下两部分要中心对正、宽窄合适。2.学习量词。1出示课件,让学生找出课本中的量词填入括号里。2指名读句子,学习量词的使用。3.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1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2出示图片,让学生将上面“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三个词语贴在对应的图片处。4.说话练习。用今天所学的动词说一句话。[教学板书]18小猴子下山玉米——又大又多——掰、扛、扔桃子——又大又红——摘、捧、扔西瓜——又大又圆——摘、抱、扔小兔子——蹦蹦跳跳——追空着手回家做事情要有明确目标,不能三心二意[教学反思]《小猴子下山》是1篇趣味性很强的文章。全文配有五幅图,形象生动,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在执教这一课时,我首先示范讲解一个自然段,教学生总结学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支配课堂,学生的自学积极性很高。在学生自主学习,读懂课文后,我抓住文本特点,让学生自主积累课本中的好词,然后引导学生运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字词教学上不但要善于发现规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还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从识记到运用的落实。小猴子下山教案篇【第五篇】一、教学目标:1、借助朗读,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利用范读及例句比较等方式读准多音字“结、只、空”的字音。通过范写、临摹写“块、常”等7个生字。2、朗读课文,图文对照,读懂前四个自然段中相同相异的部分,利用表格,提取整合导致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主要信息,进行简单推断,并通过此过程理解“掰、扛”等动词的意思。3、仿照课文形式,说说小猴子如果第二次下山会怎样,并适当运用所学动词。二、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语境中识字写字。三、教学难点:从反复的结构中,能推断出小猴子空着手回家的原因。四、教学过程:(一)出示谜语,导入新课。1、爬杆上树是高手,爱吃香蕉和桃子,家里没有山上有。1板书课题,读准课题。2舌前舌后音要读标准,认识猴子的猴,侯爵的候,时候的候。反犬旁还有哪些字?猪·狗·猫等,和动物有关。(二)朗读课文,识字。1范读课文,请认真听准每个音。2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生字。学生朗读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错字。3出示字卡,粘贴到白板上。①带拼音读三遍。②去掉拼音读三遍。第一句中的“空”是《要下雨了》一课中的,读knɡ,猜一猜,第二句中的“空”是什么读音?①玉米结(jiē)得又大又多。②小猴子下山来,最后的结(jié)果是空手而归。这两句话中的“结”读音不同,想想课文中的“结”是什么意思,你还能说这样的句子吗?4仔细看课后第3题的插图,先读准字音,再做一做动作。5认读其他生字,组词巩固。男女生读词,开火车读词。(三)朗读课文,了解内容。1、同桌带动作朗读课文,了解动词意思,体会小猴子的情感变化。2、图文结合,朗读汇报,再结合课后第3题的插图,说说这些动作都与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关,哪个动作是这几次中都有的。3、结合课文最后一幅插图,比较句子,想一想句子中的为什么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4、你想对小猴子说什么?(四)情境创设,信息整合,简单推断。小猴子知错就改,以后会怎么样呢?(五)生字书写。重点指导“空”字和“常”字的中心对称。(六)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2、情境延伸:第二天,小猴子又下山了,他会做什么,想些什么?画一画,写一写,如果能用上几个刚刚学过的表示动作的词语就更好了。
本文标题:小猴子下山教案最新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164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