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 老山界教案【精选4篇】
老山界教案【精选4篇】资料可以指生产、生活中必需的东西。如: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使用到资料。有了资料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学习工作!那么,您知道我国有哪些资料种类吗?经过收集,网友为您献上老山界教案汇总,更多相关信息请继续浏览本站。老山界教案篇【第一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二、教学设想:(一)、预习要求: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二)、教法学法: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当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三)、课时安排:两课时(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师板书:老山界难二、自主学习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A、这是1篇什么体裁的文章?(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生速读课文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当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生归纳整理,师板书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三、感悟、延伸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学生自由发言四、布置作业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教学过程:一、自主展示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一)赏析重要语句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二)赏析精彩片段1生齐读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三)赏析精彩片段2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生讨论问题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4、生齐读三、小结巩固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自由朗读精彩片段四、布置作业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老山界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1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点题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八年级语文组教案执笔:陈惠玲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四、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六)布置作业: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老山界教案篇【第三篇】教学目标: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好句摘抄网]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1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点题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八年级语文组教案执笔:陈惠玲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1.在“之”字拐的路上;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1.攀登雷公岩;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四、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六)布置作业: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八年级语文组教案执笔:陈惠玲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八年级语文组教案执笔:陈惠玲教者见解(内容增删、步骤调整、方法改变、教学后记等)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二)、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三)总结全文:1.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2.提示学习重点。3.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三)布置作业: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1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老山界教案篇【第四篇】教学目的: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点: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教学方法:自学式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提示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开始,到1935年IO月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围剿”,争取北上抗日而进行的战略大转移。这篇课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长征途
本文标题:老山界教案【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167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