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贸易 > 资产评估/会计 > 基础会计必备知识大全
基础会计必备知识大全第一节会计的意义一、会计的定义: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核算和监督企业、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等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同时,它又是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可从四个方面理解:①会计属于管理的范畴;②其对象是特定单位的经济活动;③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④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而不是惟一的计量单位)二、会计的基本职能:核算和监督1、会计核算: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反映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向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②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会计核算的四个环节: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会计核算的7种方法:①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②复式记账;③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④登记账簿;⑤成本计算;⑥财产清查;⑦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的基本运作程序:根据发生的经济业务填制和审核凭证,按照确定的会计科目设置账户,运用复式记账的方法登记账簿,按一定的成本计算对象计算成本,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产清查,根据账簿资料编制财务报表。2、会计监督: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的三个特点:①主要通过价值指标进行;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③监督依据包括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方面。3、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的关系:核算是监督的前提,监督是核算的保证。(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监督的前提是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相关而可靠的会计资料是会计监督的依据;同时,也只有搞好会计监督,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进行、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真正发挥会计参与管理的作用。)4、财务报告目标(也称会计目标):总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基本目标:向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根据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债权人,社会公众,政府及有关部门等(选择)第二节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1、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①会计主体是指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法人)并非对等的概念。一般而言,凡法人单位必为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人。(判断)②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在可预见的未来,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破产、也不会大规划削减业务。③会计分期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人为地划分为若干相等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选择)④我国的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向外编送财务报告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判断)2、会计记账基础①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②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中现收现付制):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一种方法。收付实现制(一般用于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是和权责发生制(企业)相对应的一种确认基础。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目前,我国的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如学校的复印部、食堂等)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第三节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8项要求:4个首要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4个次级质量要求: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可靠性:是对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最基本的要求;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应当要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重要性:凡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的会计事项要充分披露,对次要的会计事项可适当合并、简化处理。谨慎性:也称稳健性或审慎性,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保持必要的谨慎,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但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费用从高,资产或收入从低:如收入每月挣5000-8000,说5000)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及时编制同财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第四节会计要素和会计等式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会计核算内容的基本分类,是会计核算内容的具体化,是从会计的角度描述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也称财务报表要素。会计要素包括6个: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其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构成资产负债表要素;收入、费用、利润三项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构成利润表要素。一、资产:1、资产的概念: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2、资产的分类:按其流动性(即变现速度或能力)不同,可分为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①流动资产:指可以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及预付款项、存货等。②长期投资:指除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随时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③固定资产:指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年限超过1年,单位价值较高的有形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④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⑤其他资产:指除以上四类资产以外的资产,如长期待摊费用、商誉等3、资产的基本特征:①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即资产必须是现实的资产,而不能是预期的资产。②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在会计实务中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③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二、负债1、负债的概念: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2、负债的分类:按其流动性不同(或偿还期限的长短),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①流动负债:指将在1年(含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付股利、应交税费、其他暂收应付款项和将于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等。②长期负债:指偿还期限在1年或者超过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3、负债的特征:①是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承担的现时义务②负债的清偿预期会使经济利益流出企业③是能够用货币确切计量或合理估计的经济责任三、所有者权益1、所有者权益的概念: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的剩余权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称为净资产)。2、所有者权益的来源:①所有者投入的资本;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③留存收益。利得: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如罚款等)损失: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留存收益:主要包括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两部分4、所有者权益的内容:按其构成不同,可分为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实收资本(或股本):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的资本,包括国家资本、法人资本、个人资本、外商资本。资本公积:是指企业在筹集资本过程中取得的由投入资本所引起的各种增值,包括资本(或股本)溢价等。盈余公积:是指企业按规定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积和任意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指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历年结存的利润。判断或选择:一般而言,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是由企业所有者直接投入的,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则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现的利润留存企业所形成的,因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又称为留存收益。四、收入1、收入的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收入的分类:①按性质不同,可分为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②按经营业务的主次,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3、收入的特点:①收入是从企业的日常活动中形成,而不是从偶发的交易或事项中产生;②它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有,最终会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的增加。判断:并非所有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而引起的所有者权益增加都是企业的收入。(如投资者投入资产)判断:营业外收入不是收入,利得计营业外收入。五、费用1、费用的概念: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2、费用的分类:按经济用途不同,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3、费用的特点:①表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②最终会导致所有者权益的减少;③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4、费用与成本的关系:联系表现在:成本是按一定对象所归集的费用,是对象化了的费用。区别表现在:费用是资产的耗费,与一定的会计期间相联系,与生产哪一种产品无关;成本与一定种类和数量的产品相联系,而不论发生在哪一个会计期间。六、利润1、利润的概念: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利润的实现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而亏损的发生则表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会计等式:1、第一会计等式(基本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实际上反映了企业资金的相对静止状态,也称为静态会计等式。)2、第二会计等式:收入-费用=利润(实际上反映了企业资金的绝对运动形式,也称为动态会计等式)3、第三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第五节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1、会计确认的标准:①符合某项要素的定义;②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2、会计计量属性包括:①历史成本;②重置成本;③可变现净值;④现值;⑤公允价值。(多选题)第二章会计科目和账户第一节会计科目1、含义:是按照经济内容对各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作进一步分类核算的项目。2、分类:①按提供核算指标详细程度及其统驭关系不同,分总分类科目和明细分类科目。总分类科目又称一级科目,一般由财政部统一制定;明细分类科目又称二级科目或明细科目,明细分类科目除会计准则规定设置的以外,可以根据本单位经济管理的需要和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自行设置。②按所反映经济内容的性质即按其反映的会计对象要素不同,分为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损益类科目。3、设置原则:①合法性原则;②相关性原则;③实用性原则。判断:企业在不影响质量和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前提下,可合并会计科目或自行设置一些会计科目。第二节账户1、账户的概念: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格式和结构、用以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及其结果的载体。2、账户的分类:①按提供指标的详细程度不同,分为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②按经济内容,分为资产类账户、负债类账户、所有者权益类账户、成本类账户、损益类账户。3、账户的基本结构包括:①账户名称;②日期和摘要;③增减金额和余额;④凭证号数4、账户的四个金额要素:①期初余额;②本期增加发生额;③本期减少发生额;④期末余额关系:期初余额+本期增加发生额-本期减少发生额=期末余额(不是会计等式)5、……账户和会计科目的联系和区别(简答)联系:两者都是
本文标题:基础会计必备知识大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20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