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优化策略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优化策略科研工作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性,需要各类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收集和汇总与行业相关的信息数据,在资源整合和价值挖掘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的“集聚”效应,实现科研资源规模程度内的优化匹配;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内容,欢迎参考借鉴与借鉴。一、多方参与打造以共享、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平台管理模式1.多元主体参与,统筹规划平台管理一是政府部门作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最高管理者,在管理上要落实统筹规划,针对区域产业态势和平台运行管理现状,汇总高职院校的科技创新成果和行业企业的科研项目需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交流,制订长期科研发展计划,实现创新成果与项目需求的区域共享,促进校企间的跨区域合作。在政策上,要加强扶持力度。利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及政府奖励等措施,激励院校与企业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二是项目管理部门作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管理者和实施者,要把握项目审批权限,以行政力量监督项目的建设,对科技含量高、对接地方产业发展的优质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对技术落后、产能低效、污染严重的项目进行限制和淘汰。三是高职院校和企业要依托平台成立专门的科研成果转化部门,加强与市场的对接力度,采集分析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市场数据,根据反馈进行技术调整和产品改进。四是行业技术协会和职教集团等地方性学术组织作为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重要参与者,要发挥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对从事科技研发的平台及应用先进技术的企业予以支持,发挥行业引领和技术指导作用,提升高校及企业的科研声誉,推动区域产业技术持续发展。2.挖掘资源价值,提升平台共享程度科研工作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性,需要各类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收集和汇总与行业相关的信息数据,在资源整合和价值挖掘的基础上形成信息的“集聚”效应,实现科研资源规模程度内的优化匹配;科研资源被采集到平台数据库后,相关管理人员要利用文本挖掘、关键词撷取、数据归纳等方式进行深度分析,将资源中的先进工艺、重要技能、关键技术、应用标准等核心价值知识按照专业门类和行业类别进行归纳,形成基于产业、条理清晰的核心知识条目,便于高职教师和企业人员进行检索查询。注重资源的跨专业、跨学科特性,打破学术壁垒,将具有共通性的技术技能知识、岗位标准规范、工艺流程革新等资源汇集到平台内部。将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地方性的资源平台及科技管理部门凝聚形成立体互通的网络结构,应用互联网技术、云平台技术及大数据处理等信息技术,实现各级科研主体间的互通互联,保障科技信息及技术资源顺畅流动。3.加强信息交互,实现协同化智能服务以政府部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中的研发、管理、教学人员为服务对象,提升平台协同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将原有“自上而下”的纵向信息传递方式优化为“纵横交错”的信息交互体系,构建服务产业发展的、以科研资源价值增值为核心的协同式服务模式。提升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信息系统与各类专项系统的交互程度,实现与院校人事、财务系统及企业科研信息专栏的无缝对接,使用户在同一平台上享受到一站式服务,提升信息查询效率。在平台上集成网络会议工具和在线交流版块,帮助教师和企业员工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交流,提升科研人员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素养。开发基于身份识别、内容关联、行为分析及科研决策的精准推送功能,实现从“人找资源”到“资源找人”的模式转换,将院校研究成果主动展示给企业的同时,使教师及时获取企业需求信息,便于实现产研对接。利用平台数据收集和分析功能,对各类科研资源的使用效益进行系统评估,为后续科研行为的效果诊断、效益分析和资源更新方向提供量化参考。4.创新区域科研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是实现科研人事管理创新的重要突破口,要跳出人力资源框架束缚,实现科研人才的校企双向流通,使高职院校及企业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建立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增加高职院校和企业对科研人才的获取概率,使高职院校教师在企业转岗实践中有效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质,使具备科研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人才进入院校兼职,帮助高职师生提高技术技能水平;破除岗位间的壁垒,减少人才跨区域流动的成本,形成科研人才的“群体”效应和规模优势,从而实现区域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对接及地方主体的跨区域合作。二、完善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科研评价机制1.规范科研工作的评价主体改革以科研主管部门为主导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评价职能,形成以行政部门、平台管理部门、学术专家组成的,相互协作又相互制约的评价机制,彻底解决行政评价的片面问题、同行评价的歧视问题,通过评价体系的科学化、客观化促进科研活动沿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前进。建立全面、广泛到各个科研领域的“平台专家库”,将新兴行业技术领域的专家大师引入评价团队,细化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确保项目评价工作中专家意见的合理性;依托平台建设科研工作网络评价系统,确保评价工作的公开透明,各级审核材料及专家意见要永久存档,便于后期检查申诉;依托平台建立专家信誉制度,将责任心不强或存在违规行为的专家列入黑名单,减少甚至禁止其参与评审。2.推进科研评价标准多元化改革要基于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研规律,推进评价标准改革,完善差异化、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体系,使评价指标更加准确、评价过程更加客观、评价结果更加有效。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中长期考评机制,对基础性、公益性等短期效果不明显的科研项目要允许分段研究和长期研究,如职业教育类研究项目的评价要以远期人才培养效果作为首要指标,主要考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学生岗位技能的提升和学岗衔接效果的贡献;在研究风险相对较高的科研领域,要扩大容错政策,允许一定比例的科研失败,为科研工作者创造较为宽松的科研氛围;要重视科研创新活动的积累过程,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对科研环境进行有效治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三、实施人才激励与纪律监督并存的“双向”保障制度1.立足岗位及人才差异,构建多样化激励政策按照科研人员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所体现的科研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激励,提升激励政策效果。要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减轻过度物质激励造成的不良影响,全面审视现有激励政策的必要性和使用程度,对高水平科研人才既要给予合理的物质激励,也要考虑过度激励、物质攀比带来的负面情绪,防止出现行业之间、机构之间、地区之间开展不良竞争,无序争抢人才的乱象。加大精神激励力度,通过树立典型、宣传先进等方式,进一步提升科研人员潜心科研、服务国家的使命感和荣誉感。要联合校企提升对创新服务平台内青年教师的科研资助力度,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培训机会,通过青年科研骨干津贴等方式支持和鼓励其开展重大科研工作,保障青年教师科研顺利、成果突出。2.加强科研思想教育,强化纪律监督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不仅要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合理、科学、高效的激励政策,更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让科研工作者从意识形态上自觉地把科研事业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上来。平台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树立一批科技典型人才和科研型“劳模”,激发教师科研报国的担当和情怀。要依托平台建立科研工作监督监管机制,鼓励教师恪守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强化科研伦理和道德约束,建立健全职责明确、高效协同的科研诚信管理体系,实现激励与约束并重。
本文标题: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优化策略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2401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