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股票报告 >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结构、行为、绩效分析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结构、行为、绩效分析作者:宫振中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李轶蕾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利益相关者利益协调问题研究2009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已经走过十年的风雨历程,短短十年时间便达到了成熟基金市场需要近百年才能达到的发展规模,因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与证券投资基金跳跃式发展一路相随的却是种种利益失衡现象的大量存在,特别是对基金持有人利益保护的事实漠视,即便在今趟股市暴跌的轮回中仍一如故我,中国年轻的基金业似乎步入了失去基民信任的“疑无路”境地。无独有偶,在全球的各次股灾中,证券投资基金(常称为共同基金)业面临着与中国基金业同样的困境:资产急剧缩水,投资回报率快速走低,但在每次市场恢复后,基金业仍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根据经济学框架下的理论分析和国际比较,我们可以认定,基金业所面临的困境主要由利益调整引起的利益失衡所致,具体表现为利益相关者之间较为突出的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问题。如何使证券投资基金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失衡走向利益协调?这种利益失衡现象是否受国别发展情况的不同而影响?协调手段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无共性?相关研究的结果对我国当前基金业的分析和治理又有何启示?这都要在对本国和相关国家基金业历史经验进行细致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及分析后才能做出回答,而这些也是本文所要研究与回答的问题。br 本文从基金业利益相关者角度探讨基金业利益协调问题。首先根据经济学框架下的相关理论对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问题作了比较细致的概念界定。其次,在一个协调机制的分析框架下审视我国基金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协调问题,进而认为我国基金业利益相关者处于一个利益失衡的机制之下,证实了本文研究前提假设的合理性。随后,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国际基金业发展进程中的利益协调过程,归纳总结协调手段的共性,并得出其对我国的现实启示。在此之上,本文突出探讨了我国基金业利益失衡问题,在纵向分析中挖掘出利益失衡表象下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缺失。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结合当前我国基金业发展现状,给出了对策完善的思考,并强调应在政府的引导下,加强与完善以基金持有人利益保护为核心的基金业监管法制化建设。2.期刊论文杨大楷.蔡锦涛.YangDakai.Caijintao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评价-中国资产评估2008,(9)本文运用了DEA法的Malmquist指数刻画了我国开放式基金业生产效率的动态变化,并对我国基金业业绩进行了整体评价.通过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本文得出全要素生产率动态变化的推动因素,指出技术效率对于中国基金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就适合中国基金业特点的系统的基金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意见.3.学位论文刘宇京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现状分析及相应对策2002该文首先对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现有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分析,指出很多严重地制约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迅速发展的因素,其中有些是中国所特有的现象,有的问题则在很多西方国家证券市场早期发展中也出现过.基于以上的投资环境为前提,通过对这几年中基金投资业内重大事件的回顾和分析,该文提出了以下在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基金黑幕引出了整个行业的从业道德信用危机;基金管理公司内部在内控制度上存在的隐患;行业监管力度远远不够;行业缺乏竞争机制和激励制度;基金投资理念缺乏个性及独立性,甚至有些盲从性;投资基金风格的单调和无个性,等等.4.学位论文赵迎华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实证研究2001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了海外基金业,主要是美国基金业产生及发展的情况,并简单介绍了中国基金业的发展简史.通过对美国基金业发展情况及中国现状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中国,除法律体系不健全、金融投资工具少外,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尚没有一个客观、公正的基金业绩评级体系作为投资者选择基金进行投资的参考,只有基本问题解决了,才会使基金业朝着优胜劣汰的方向发展.第二章是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的实证研究,是全文的主要部分,也是基于第一章所提问题采取的解决办法.第三章介绍了VaR模型的应用,之所以将VaR单独作为一章来讲是因为VaR在国外金融机构中已经普遍用于风险控制中,是一种很好的衡量风险的方法,但在国内尚无此方法用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中,而一旦此方法用于风险控制中,那么VaR值就是衡量在一段期限内,在一定置信度下,一个公司风险大小的主要依据,只要投资者知道了某些基金的VaR值,以及基于此VaR计算出的RAROC值,就可以从中做出很好的选择.但若得不到这些值,用我们在第二章中讲的方法也可以做出大致的判断.第四章是通过投资者理性选择投资之后对中国基金业发展与国际接轨的期待.5.期刊论文黄伟春.刘传葵入世背景下的中国基金业-浙江金融2002,(12)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的发展中国投资基金的发展以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发布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为界限,分成两个阶段,此前为老基金时期,此后为新基金时期即规范化的证券投资基金时期.6.学位论文刘颖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机制研究2005证券投资基金在走过130多年的发展历程后依然显示出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近十年来增长了近百倍,全球的投资基金资产已从最初的50多万美元增加到目前的11万亿美元。自从1997年10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后,标志着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开始成为中国基金业的主导方向,从此走上了规范化发展道路。作为一种集合投资、专业理财的工具,证券投资基金本质上体现的是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投资者)与代理人(基金管理人)追求的目标并不一致,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委托人处于相对弱势。为了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利益,基金管理人的激励约束机制就自然成为了投资基金制度安排的重要方面。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基金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基金管理的实际运作过程中,我国基金业还远未建立起完善的、能有效保护投资者利益的激励约束机制。因此建立能切实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机制在我国基金业发展的初期更显重要。本文试图优化适用于中国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方案。通过回顾中美基金管理人激励制度的发展,对比分析两国在激励制度上的差异;掌握中国基金管理人激励状况,观察和分析基金管理人的异质性及其显性需求、基金管理费与投资组合业绩及其风险选择的关系、显性激励制度的安排等方面的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一系列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探索适合于中国基金管理人的显性激励方案,规范基金管理人的治理行为,保护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实现良好的基金业绩。首先,充分了解中美投资基金发展历程并对其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的基础之上,对投资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机制的形式进行了界定,并从政策选择、报酬计量方式和管理费用结构三方面横向分析比较了两国不同经济制度和经济环境下各具特色的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机制。其次,分析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问题的提出有它一定的逻辑必然性。利益冲突是基金运作中的现实,这一现实在非对称信息下演变为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它不仅损害基金投资者的利益,而且扭曲投资基金的市场功能和经济功能,导致资源配置错位。因此,作为高风险行业的证券投资基金,是基金管理人的人力资本与基金投资者的货币资本之间的特别合约,而人力资本只能激励,不能压榨。由此,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为了保证基金管理人避免道德风险,希望他们积极承担剩余风险,创造最大的剩余收益,根本的办法就是赋予基金管理人风险报酬,以鼓励其承担风险。由此,投资者提出基金管理人激励问题,就成了一种逻辑必然。基金管理人作为资本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人力资本,同样具有追逐“物质报酬”的显性需求——获得一份与自己贡献相称的报酬,并能够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仍是基金管理人考虑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基金管理人只有能够获得“足够的报酬”,满足自己的需求,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最大的剩余收益。由此,他们提出基金管理人激励问题,也是一种逻辑必然。再次,对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效应的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之后,详细分析业绩型显性激励方案的若干效应,并运用波特.劳勒模型了解了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基金管理人满意度——基金绩效的关系。然后通过对基金管理人显性激励与基金绩效关系的理论基础与实证研究进行整合,推出基本假设:基金管理费与投资组合业绩及其风险选择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最后通过实证验证其假设,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7.学位论文张小伟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分解的理论与技术分析2007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基金业己经继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后,成为金融体系的另一大支柱,各种类型的基金在经济投资领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基金业随着《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出台,也开始步入快速健康发展阶段。在市场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对整个股市的影响也日益增强。基金的快速发展不但丰富了证券市场的投资品种,推动了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给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投资选择机会,同时也给基金公司带来了空前激烈的竞争。基金公司的良莠不齐也对政府部门的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评价基金的业绩成为一个紧迫而且必要的问题,而基金的市场择时能力则是基金业绩的一个最主要的衡量指标。本文主要是从这个角度出发,对我国封闭式基金的市场择时能力进行了一番实证研究。对于一个基金而言,一般来说其业绩来源有四个方面:1、市场一般收益水平。2、基金的市场风险水平。3、基金管理人的投资才能。包括证券选择能力,时机选择能力,分散化程度等4、基金经理的运气。基金业绩分解研究主要是对基金经理的积极投资能力一证券选择能力和时机判断能力进行识别。所以本文主要研究的方向也就是基金的证券选择能力和时机判断能力。经过40余年的探索,国外对基金业绩评价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理论模型和实证成果,这给我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益的参考,但是在国外林林总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中仍然存在一系列的争议和不足,而且国内外基金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相关市场环境、管理运作机制上的差异使我们又不能照搬国外的成果,必须尊重我国实际进行研究。目前,国内针对如何规范基金运作和监管、促进基金业健康发展等的定性讨论较多,而对基金业绩评价的研究才刚刚开始,且研究方法创新不足,研究内容比较单一。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大多采用单因素模型和Sharpe比率等对基金的风险调整总业绩和收益进行度量,而对基金业绩的基金经理的积极投资能力、基金绩效的综合评价等的系统研究,则由于我国基金业起步晚,基金市场发展不成熟,有关基金的历史数据跨度不长,所以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并不多。本文试图采用分别基于CAPM和Fama-+rench三因素模型的T-M模型、H-M模型和C-L模型等国外常用的较成熟的方法,对我国的证券基金进行业绩分解评价。样本期间为2004年4月到2006年年末,这之中经历了股票市场大幅度下跌和2005年股改后股市大幅上涨,即一轮完整的熊市和牛市,以期全面评价基金经理们在这一股市波动中表现出的业绩特点和股票选择能力和市场时机选择能力。本文分析了基金在考察期内的业绩特征,采用了运用Treynor指数Sharpe指数和Jensen指数来分析样本基金业绩特征。另外重点分析了基金的证券选择能力和时机判断能力。本文的创新点就在于,在分析基金择时择股能力时,不仅使用了参数检验,还使用有非参数检验方法。在使用参数检验时,不仅使用了单因素模型,还使用FF3模型,将单因素T-M,H-M,C-L模型扩展为三因素的T-M,H-M,C-L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对我国基金经理的证券选择能力和时机判断能力加以检验,克服了国内已有研究多使用单因素模型的局限,风险调整上也比单因素模型更加完备。另外,在数据的选择上,选取了2004年4月到2006年12月这一完整的熊牛周期,以便更为完整的刻画基金的投资能力。文章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从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绩分解的理论研究,详细论述了基金市场择时能力的概念,并对国内外基金市场择时能力的研究模型及相关的研究成果做了一定的总结归纳。第二三部分是本文的实证部分,通过10只封闭式基金从2004年到2006年的业绩数据
本文标题: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结构、行为、绩效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143716 .html